僅消耗原計劃0.3%推進劑:解密嫦娥五號軌道器再「加班」背後故事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僅消耗原計劃0.3%推進劑:解密嫦娥五號軌道器再「加班」背後故事
作者 高詩淇 郭超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任務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處實施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軌道器順利執行規避機動。中國國家航天局近日對外宣布,在完成既定主任務後,嫦娥五號軌道器開展拓展任務,啟程飛往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
嫦娥五號軌道器為什麼還能再「加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專家介紹道,這是因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的長徵五號火箭入軌精度非常高,使得嫦娥五號軌道器的地月軌道修正次數減少,用於軌道修正的推進劑實際僅消耗了原計劃的0.3%,省出大量燃料。在完成返回器護送任務後,嫦娥五號軌道器還剩200多公斤推進劑。有這麼多燃料可用,「元氣滿滿」的軌道器自然就有動力繼續「加班」。
此次火箭入軌精度為何如此高?這就要歸功於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軌道設計師們,他們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專門精心設計了近乎完美的飛行軌道。軌道設計可以說是火箭核心參數的基因和靈魂。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選擇飛行軌道,總體上要經過兩輪篩選。
第一輪是「海選」。嫦娥五號要去月球,理想的發射軌道是星箭分離後,嫦娥五號可以直接「滑」到近月點後再點火制動,達到節省推進劑並快速到達月球的目的。但是,地月距離在不斷變化,發射時間不同,對應的發射軌道也不同,因此,第一輪海選的目標就是確定發射區間。
綜合探測器分離後的太陽能板光照角度、通訊天線指向、月面採樣光照和返回器測控等條件,每年10至12月中有2至3天,每天約50分鐘符合理想發射窗口要求。這個海選過程,可謂「萬裡挑一」。
第二輪是「優選」。通常一枚火箭有一條軌道就夠了,但探月工程三期對火箭發射概率和發射窗口都提出更高要求,為克服颱風過境影響,提升故障適應性,軌道設計人員開展了精細化的奔月多軌道設計和關鍵技術驗證攻關。
海選出的發射窗口被精確切割成一個個小窗口,每個小窗口設計相應發射軌道進行優選,最終確認了2020年11月24、25日的奔月多軌道設計,這些軌道中的每一條都能將嫦娥五號準確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當天,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從容地優中選優,從這些軌道中選擇一條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最佳線路,帶著嫦娥五號去遠行。
設計人員還建立了高精度地月轉移多天體飛行力學模型算法,綜合發射軌道設計參數影響規律,直接根據嫦娥五號期望的目標軌道參數,優化火箭飛行程序,改變入軌點位置。這樣一來,嫦娥五號踏上奔月旅程後,就減少了軌道修正次數,省出了「加班」燃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