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科學家:月球車可認路拍照繞障礙

2020-11-26 騰訊網

  中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接受本報專訪詳解月球車三大突破 會認路會拍照會繞障礙

  嫦娥之父:月球車行走須「三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專家葉培建日前接受了本報專訪,他介紹了將於明年發射的嫦娥三號所攜帶的月球車的三大關鍵技術,為方便其行走,將從地面實施人工幹預,對其進行幫助。

  葉培建還表示,載人探月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送人上去,並卻確保他們安全返回地球。

  探月工程

  5個著陸區虹灣是首選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您從2001年開始就參加探月工程,作為最早的參加者之一,請您介紹一下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

  葉培建(以下簡稱葉):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步走,也就是繞、落、回。我們在2007年實現了嫦娥一號的發射,2010年又實現了嫦娥二號的發射,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嫦娥三號。嫦娥三號就是二期工程的主要任務,要落在月球上,並且在月球上要進行探測,預計到2013年可以實現這個夢想。

  FW:嫦娥三號處於什麼階段?

  葉:嫦娥三號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將於2013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將實現月面軟著陸。

  FW:著落區會選在哪裡?

  葉:目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共有5個,第一次任務時,虹灣地區是首選,這個地區較平坦,光照好,易觀測。

  FW:是不是只要嫦娥三號落在月球上就象徵著發射成功了?

  葉:那是肯定的。一共有三步,落下去算一步,月球車走起來算一步,到達之後完成全部任務算一步。第一,落下去就是成功,第二,月球車從著陸器上下來,安全地離開著陸器行走起來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我們是希望著陸器和月球車能在月球上工作一段時間,任務結束以後就是最後的成功。

  技術難題

  安全落下去還得平安走起來

  FW:在嫦娥三號的發射中需要應對的技術挑戰是什麼?

  葉:技術問題很多。核心用一句話來說,如何安全地落下去,如何平安地走起來,這就是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

  換句話說,我們過去都是繞,現在是落,落到月球上這是個重大挑戰。這要解決很多問題,要選落的地方,要安全地落下去,速度還要進行變化。

  FW:落下去以後呢?

  葉:落下去以後還不行,月球車還要在月球上走起來,走的時候還不要掉到坑裡。還要爬過大的石頭,要直接能夠導航。還有,在月球上1天等於地球14個白天,1個晚上也等於14個夜晚。這14天不見太陽又很冷,沒有能源,如何生存下去這也是重大的挑戰。

  FW:到第三步的時候要面對什麼?

  葉:第三步那就更難了,我們到了月球上去不算完,還要到月球上去採集樣品,這個採集、封裝都很難。還要返回來,要如何在月球上起飛,如何在月球軌道上和返回艙進行交會對接,如何從月球上返回地球而且準確地返回到預定地點,這些都是我們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當然將來中國人從長遠來講,還要走向更遠的深空,那就會遇到更多的挑戰,有更多的技術難題。

  月球車行走

  地質不同 需解決三大問題

  FW:您剛才所說的技術難題能不能舉個通俗的例子?

  葉:比如說,月球上月球車要走,至少有三個大問題要解決。第一,要走得起來。地球上很好走,月球上的表面是有它特性的。它大部分地方是鬆軟的,同時又有坑又有石頭。

  因此,在月球上行走既要走得起來又不能陷下去,遇坑遇石頭還要過得去。行走結構完全不同於地面的行走結構。這行走結構就是一個要研究的,我們現在研究的是一個六輪行走結構。

  第二步在月球上要碰見坑碰見石頭,它要對自己面前的景象進行識別,然後小的障礙它要通過去,大的障礙它要繞過去,因此它要能夠進行場景觀測和路徑規劃。這是我們第一次的行走,為了可靠起見,它所面臨的各種景象還要送回地面。我們地面還要進行人工幹預,對其進行幫助。

  第三,它看到的東西要送回地面,因此它必須要有數據傳輸手段,要把月球上看到的圖像、看到的資料立刻送回地面。為了加強它的可靠性,這個月球車可以直接把它看到的東西送回地面,同時我們還有個著陸器在月球上。我們可以讓它著陸之後和著陸器進行通訊,通過這個著陸器再轉回來,那不就有兩條途徑了嘛,應當是安全又有效。

  FW:目前全世界月球發射共一百幾十次,美俄對月探測佔據了大頭。目前我們跟美俄之間的差距是什麼。

  葉:那是肯定的,我們是2次。月球探測包括很多,有6種方式,飛月探測、直接打上去探測、環繞探測、著陸探測、採樣返回和有人探測,有這6種方式。

  我們國家現在只進行了環繞探測,應該承認我們國家現在在採樣返回、有人探測等方面還沒有開展,沒有開展當然就比別人落後。但是我們的環繞探測這一項,具備當今世界上環繞探測的同等水平。

  最大挑戰

  安全返回排首位

  FW:最後一步載人探月,目前我國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葉:人要走出地球,月亮是第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因此我們中國人早晚要去的。我國今年發表的航天白皮書裡明確指出,我國已開始了載人登月的先期研究,但什麼時候去,要看我們的技術攻關,不解決問題是不能去的。

  FW:屆時最大的技術難題是什麼?

  葉:簡單地說,送上去然後安全地返回這是最大的挑戰。其中有三個技術難題排在首位。第一,要有比現在大得多的火箭,能夠把更重的東西送上天去。第二,太空人要達到月球還要落在月球上,對太空人的生命安全、保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怎麼樣送上去和如何安全地返回,我覺得都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本版文/記者郭媛丹實習記者/王婷婷

  ●背景連結

  嫦娥三號衛星簡稱嫦娥三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顆人造衛星。

  嫦娥三號的任務是探月工程二期的關鍵任務,將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測控通信與操作、運載火箭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等關鍵技術,實現中國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嫦娥三號」最大的特點是攜帶月球車,實現月球表面探測。

相關焦點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網易科技重磅推出全新系列欄目《科學大師》,匯聚頂級科學家,暢談科學願景,分享科學智慧。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09期,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歐陽自遠。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中國探月之旅:「嫦娥家族」圓夢蒼穹】  嫦娥一號:中國人的首次深空之旅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探月工程三步中「繞」的第一步,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也使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得以實現。
  • 中國首張月球圖片將在探月工程官方網站首發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電(記者 劉長忠)記者今天獲悉,中國首張月球圖片將在探月工程官方網站首發,屆時,廣大網民還可以通過「嫦娥探月.CN」登錄官方網站,一睹月球真容。
  • 浙大製造「八隻眼」讓月球車 在月球上走路自如
    昨天,浙江大學玉泉校區信電系3樓實驗室裡,浙大教授劉濟林給在場觀眾展示了月球車如何地來去自如。他說,月球車在月球上走路時也能這樣來去自如。  月球車上裝著8隻「眼」  月球車為什麼能如此自如地行駛呢?  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所劉濟林教授介紹,和汽車在地球上行駛一樣,在月球上月球車想要達到一處位置就必須知道方向和距離兩個要素。  「月球上沒有磁極,沒法用指南針,也沒有GPS定位系統,月球車就成了路痴,找不著北了。」他說。  劉濟林介紹:「無人駕駛的月球車在脫離地面遙控的情況下,要想順利繞開各種障礙物正常行駛時就需要4對攝像機『眼睛』。」
  • 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了解這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1.2004 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工程按計劃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中國「月球車」樣機 首次亮相
    「中華」「月球車」採用六輪獨立驅動,四輪獨立轉向,可載重20公斤,壽命為3個月,可在月球上3公裡範圍內連續行走10公裡,具有自動避障等功能。其主體大部分被金屬箔包裹,其目的是反射白晝的強光,降低晝夜溫差,同時阻擋各種宇宙中的高能粒子,保護車體內的精密儀器。  財新記者了解到,在即將發射的正版「月球車」上,採用了大部分來自這臺原理樣機的技術。
  • 人類月球日|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了解這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平方公裡,大約是中國陸地面積的4倍。月球的體積僅為地球的1/49。3.月球有多重?月球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1/81,由於質量小引力就小,月球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6。4.月球距地球多遠?月球繞地球公轉,有時近有時遠。
  • 你好,月球|中國人探月的故事
    千百年對月球的遙望似乎終於「落地」,這枚小小的月巖激起了中國科學家們的探月熱情。他們將月巖仔細剖析研究,不僅探查出它來自阿波羅17號任務,而且找到了它取自幾號樣品,甚至確認了這塊樣品在月球上的時候是否受到日光照射。
  • 探月「嫦娥工程」實現五星紅旗插上月球
    中國探月工程用這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奔月」這個主題。1994年,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分析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富含鋁、硫和鋅,是在月幔部分融化過程中形成於月球表面下約300千米深處,後因火山活動而被噴射到月球表面。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含量很高,從中可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基地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在採集回來的樣品中發現了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3。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作者 | 龐之浩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楊馥溪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恆馳的「探月工程」:領跑的核心與底氣
    近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在月球完成相關探測和收集任務,成為了時下最夯的熱點。然而,曾幾何時,因為技術難度太大,中國「探月工程」並不被看好。如今,隨著嫦娥五號成功上天「挖土」,全世界都為之矚目、喝彩,離不開背後的科研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更離不開中國「探月工程」明晰的「三步走」戰略。如果把恆馳的徵程比作一次「探月」,那麼恆馳正在走的路,就是沿著既定的方向、路線,組建最強科研天團,打造最強「孵化基地」,一步一步走向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 月球3號給月背拍照,沒有直飛月球,而是慢慢靠近,在等待什麼?
    我們現在知道,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剛好相同,當大家舉頭望明月之時,總是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那麼月球背面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在人類探月太空飛行器出現之前,各種說法不一,因為看不到,也就引發了大量猜想。
  • 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近期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揭秘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現在已經到了第三步階段,那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探月工程。探月工程方案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嫦五配胖五,回家之前挖點土
    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採樣後,攜帶約2千克月壤和月巖回到地球。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未來將能夠研究自己從月球帶回的樣本,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
  • 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挖土,接下來或將載人?科學家:有另外1條路!
    最早的探月一期工程,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嫦娥一號探測器,當時嫦娥一號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環月探測,也就是「繞」月球飛行,然後對著月球咔咔一頓拍照,操作猛如虎。當然並不僅僅拍照,雷射測高儀、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太陽風粒子探測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什麼的,也都一塊上了。
  • 中國探月工程將在月球南極建設月球科研站
    央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記者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長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20米左右。
  • 嫦娥三號試驗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月球車指日可待
    新聞背景據近日召開的2012年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透露,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號任務,目前已經圓滿完成月球著陸器的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試驗、月球巡視器的綜合測試及內、外場試驗等各項驗證性試驗,技術方案得到驗證,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