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引發的無限遐想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月亮充滿著美好的想像。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各種關於月亮的傳說家喻戶曉。
古人用月亮烘託情思,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諸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在中國的古老文化中,月亮已成為團圓與思鄉的代名詞。
然而,近百年來,隨著望遠鏡的發明,當人們更加清晰地看見月亮後,才發現月亮表面原來是一片坑坑窪窪的不毛之地。
這樣一來,反而激發了人們對月球探索的好奇心,其中有一個現象尤其引起科學家的注意。
我們現在知道,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與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剛好相同,當大家舉頭望明月之時,總是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那麼月球背面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在人類探月太空飛行器出現之前,各種說法不一,因為看不到,也就引發了大量猜想。
人類首張月背照片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著陸月背之前,科學家主要藉助繞月探測器了解月球背面,要麼拍照,要麼用儀器遠距離掃描。
在這些探測器中,最早給月背拍照的,是前蘇聯的「月球3號」。時間回到60年前,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剛剛實現人類首次月面撞擊。為了彰顯航天實力,也為了窺探月球背面的奧秘,給月球背面拍照,被視為下一步的首要任務。
承擔這項任務的正是「月球3號」探測器。
那時候的設備其實很簡陋,拍照工具是兩臺膠片照相機,安裝200毫米和500毫米鏡頭,分別用於拍攝月球的全景和特寫。據說相機膠片還是從擊落的美國偵察氣球上獲得的35毫米的寬膠片。
那麼拍完照片怎麼傳回?蘇聯的專家團隊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電晶體設備,研製了一套圖像傳輸系統。
大概流程就是,當「月球3號」拍完照片後,探測器會對相機底片進行自動衝印。圖像傳輸系統對衝印後的照片進行電視掃描,並轉換成為無線信號,最後傳回蘇聯的地面接收站。
最後,「月球3號」不負眾望,拍下了月球背面首張照片。
巧妙的軌道設計雖然拍攝和傳輸工具不怎麼樣,探測器的飛行軌道還是經過了精心安排。
「月球3號」的發射地在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位於哈薩克斯坦中部沙漠地區,曾經是世界最先進的航天基地。
歷史上,這裡創造過多個第一,比如1957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第一艘載人飛船,以及人類首次探索月球的系列「月球」探測器,都是從這裡起飛。
1959年10月,「月球3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升空之後,並沒有直接飛到環月軌道,而是經過一段較長的軌道飛往月球,為什麼要這樣?
其實就是等待太陽光。
沒有陽光,月背漆黑一片,膠片相機無法拍到任何圖像。而當時的探測器能力也不夠,無法像現在的探測器那樣,一直繞著月亮飛,可以長時間等待拍照。
這樣,就必須對「月球3號」的飛行軌道進行特殊設計,選擇合適的時機。
我們知道,當農曆新月的時候,月球背面會正對太陽,此時整個月球背面會被照亮。我國嫦娥四號也是考慮到月球背面的照亮期,選擇在月球背面的「白天」著陸。
玉兔的工作模式也是月晝利用太陽能工作,月夜休息。
事實上,經過蘇聯專家的安排,「月球3號」沿著一條較長的地月軌道,經過幾天的飛行後,慢慢繞到月球背面。
當「月球3號」從距離月背表面6萬多公裡的高度經過時,陽光剛好照亮了月球背面,讓「月球3號」有機會可以為月背拍照。
在接下去的40多分鐘內,「月球3號」抓住寶貴的時機,連續抓拍了近30張照片,雖然解析度很低,卻覆蓋了月背70%的面積,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神秘的面紗。
慢慢探月路
「月球3號」拍攝的部分照片一經公開,便轟動了全世界。
「月球3號」傳回的月背照片展示出,月球背後的地形主要是丘陵、高山,有兩個較大面積的平原,即「月海」,照片上顏色較暗的區域。
也因為是人類首次拍攝,蘇聯搶先為月背兩個較大的月海命名,分別為「莫斯科海」和「夢海」。
蘇聯成功拍攝月背照片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探索月球的進度。此後,美國也開始不斷發射月球探測器,到了1966年,美國月球探測器成功拍攝到月背。
不過,一直到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之前,儘管不斷有探測器拍攝月背,照片質量也越來越清晰,但始終沒有探測器在月背著陸。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月背的通信問題。
因為月球始終只有一面朝向地球,而月球本身又是天然的無線通信屏障,當太空飛行器到達月背之後,如果沒有合適方法解決通信問題,地面控制臺將無法控制太空飛行器。
這個問題一直持續到嫦娥四號中繼星,俗稱「鵲橋」的通信衛星出現。
2018年5月,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將「鵲橋」發射升空,並成功到達地月的拉格朗日L2點附近。在這個位置,「鵲橋」可以同時與月背、地球進行通信,從而間接實現地球與月背之間的通信。
正所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率先發射的「鵲橋」為此後的嫦娥四號月背著陸掃平了障礙。
可能有朋友會問,為什麼美蘇60年前就開始月背的研究,到現在也沒有實現月背著陸?其實原因也有很多,也不能說美蘇完全不想做這件事,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要辦成一件事不容易,需要積聚各種因素。
總結
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有美國深空探測專家建議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olo軌道布設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探測器的通信,也就是類似「鵲橋」中繼衛星的機制,但這個設想最終沒有實現,現在中國的「鵲橋」實現了這個想法。
中國航天從遠遠落後美蘇,到率先實現月背著陸,付出了怎樣的艱辛與努力,那些老一輩的航天專家心裡最清楚。
正如60年前蘇聯第一次拍攝月背照片一樣,中國「鵲橋」與嫦娥四號、嫦娥五號的成功,也為人類探月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航天將走向更深更遠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