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創紀錄在月背軟著陸!月球背面這個物質太厲害了

2020-12-04 新民周刊

文 | 沈 林

今天上午10點26分,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漫長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著陸後,「嫦娥四號」探測器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是不是超激動的!

其實,今天的大新聞昨天晚上10點多「嫦娥四號月球車」就給大家預告了↓

落下去後就永遠看不到地球了,想哭/(ㄒoㄒ)/~~

去月球背面幹什麼呀?

雖然月球車再也看不到地球了,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正如他說的,以後他面對的,就是更廣袤的宇宙星空了!

而且,此次前往月球背面,月球車的任務可重著呢。據他自己透露,他得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除此之外,他還會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新聞發言人於國斌則表示:「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屏蔽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幹擾。這次探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其實,此前包括蘇聯和美國在內的月球任務都集中在月球正面,人類也對此已經了解得非常多。之所以一直探測正面、在正面著陸而不去背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背面著陸的難度大大難於正面。

此次我國第一個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基本意味著我們的探測器將會收穫眾多獨特的科研成果,對世界航天和天文界都將是巨大的貢獻。

月球背面有什麼呀?

45億年前,月球遭受了強烈的隕星轟擊,使得月殼破裂,碰撞後的揚起的大多數物質都落回了月球,固化之前從中央泛起的反彈物質漣漪,並在月表各處造就了環形山。

大約35億年前,轟擊率下降了,隨後是大量火山活動的時代。

月球正面,是大片平坦的月海。那裡海拔較低,火山巖漿更容易湧上地表。月表之下100千米處的熔巖從月殼的裂隙中湧出,填滿了低海拔的大型環形山。熔巖固化後形成了顏色暗淡的平坦玄武巖區域,也就是月海。

而月球背面,背對著地球,也默默代替地球承受了更多的隕星轟擊。月球車此次登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深度超過12千米,比地球上已知最深的海洋還要深。(它也是太陽系裡已知最大的環形山之一,這個盆地直徑約為2500千米,足足有月球直徑的2/3)

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圖片來源:NASA)

32億年前,火山活動停止了。現在月球表面上沒有空氣和水,更沒有生物,這裡的地質運動也早已經停止。

用月球車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了無生機,塵埃遍布的死寂世界。(不過現在有了你,就不是一片死寂啦)

不過,重點是:

1. 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水冰,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

2. 另外,月球車實際著陸地點位於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它以錢學森的恩師的名字命名。這裡經過了強烈碰撞,極可能曾經被熔巖淹沒,各類物質含量豐富,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層的秘密;

3.理論上,月球背面環境更容易產生氦三(一種儲量驚人的新物質,該物質可以與氘一同參與核聚變反應堆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

等等。

為啥花了這麼長時間著陸呢?

大家都知道,其實「嫦娥四號」早在12月8日就出發了,僅花了4天14時16分就完成了發射、軌道校正、近月制動、進入工作軌道,是四次主要任務中最短的一個↓

那麼為什麼花了那麼久才著陸呢?

據月球車給我們的科普,平時,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月球的自轉周期一致,月球一直以一面面對地球。由於月球遮擋,月球背面不能與地球直接通信,地面控制系統的測控信號也不能直接傳輸到月球背面。但要去月球背面著陸,通信是不能中斷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月球上,夜晚過去要半個月,而且之前也沒信號,因此擋住了人類研究的步伐。

不過,月球車可不一樣,今年5月,我國已經先發射一顆中繼通信衛星,架起了月球車和地球之間的「鵲橋」。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其實啊,這個設想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NASA就一直在嘗試和論證,但從未實踐過。

因此,在進入月球軌道後,「嫦娥四號」一邊測試儀器,一邊等待月球進入白天,這樣所有的地貌都會有比較清晰的陰影,最大程度輔助光學設備選擇並定位著陸地點。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第一手科研數據將全部對外公開

登月是大事,「嫦娥四號」不僅是我們的,更是全人類的。

我們的成功也離不開國際合作。在科學方面,低射頻電探測儀是與荷蘭合作,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是與德國合作,中性原子探測儀是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學成像探測儀是與沙特合作。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在任務成功後,「嫦娥四號」收集來的一手科研數據將會對外全部公開,歡迎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研究。

簡言之,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國航天在國際上最大的一張名片,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在行業內外得到了很多關注,是我國航天對外開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臺。

而且,登上月背面的消息出來後,不少國外的網友都十分激動↓

就連美國宇航局NASA的Jim Bridenstine局長,也在第一時間向中國表示了祝賀,稱嫦娥4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更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國外的媒體人也在第一時間學習嫦娥的讀音,非常認真了↓

花絮:深入骨髓的種菜基因

我們的月球車創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錄,按理說應該是非常高大上了!然而,據央視報導,「嫦娥四號」攜帶著在月球表面封閉環境下培育蔬菜的試驗種子。

圖片來源:重慶大學

emmmmmm,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後代,到哪兒都想著民以食為天,到了月球都不忘種菜......(萬一培育出畝產萬斤的新品種了呢!!!)

對此,我們江寧婆婆友好打趣↓

據說還要直播,讓我們搬把小凳子排排坐!!!好嘛朋友們!!

連結:人類登月史

人類探月歷史已有60年。

月球表面沒有大氣,探測器只能通過自身的推進系統,減速和姿態調整、選定著陸點後登陸。

1959年1月2日,蘇聯成功發射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月球1號」,與月球擦肩而過。

1959年9月13日,「月球2號」在月球硬著陸——它直接撞上月球後損毀了。

蘇聯發射了24顆月球探測器,進行了11次失敗的月面軟著陸。那時甚至有科學家懷疑,月面過於鬆軟,探測器一著陸就會像陷入流沙那樣消失。

不過,這些探測器在撞擊前的短暫時間裡,拍攝並傳回了大量月球表面的照片。正是這些照片細節,為後來的月面軟著陸打下了基礎。

1966年2月3日,「月球9號」成功在月球軟著陸。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

往後幾十年,人類對月球進行了數百次的探月活動,但大都圍繞著月球正面進行。

到中國嫦娥三號時,人類已經在月球正面有過20個著陸器,然而背面為0(圖片來源:Wikipedia)

因為潮汐鎖定作用,月球一直正面對著地球。由於月球的遮擋,探測器不能和地球直接進行無線電通信,地面控制系統的測控信號也不能直接傳輸到探測器上。但要去月球背面著陸,通信是不能中斷的,所以之前,還沒有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8年5月21日,中國探月工程發射了「鵲橋」中繼星,解決了月球背面的通信問題。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12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進入環月軌道。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

當然,月球背面軟著陸,只是踏上月球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新浪微博@嫦娥四號月球車、@中國探月工程、新華社、人民日報、科學大院等

大家還都在看這些

· 好戲 | 2018年十大爛片,你有沒有被它噁心到?

· 深度調查:傳銷手段從未收斂,「權健」還有多少隱情?

· 2018屆影視圈到底有多野?比範冰冰偷稅漏稅更嚴重……

轉載請在評論區留言,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擬12月發射 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引關注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亦馳 劉 揚】2018年的世界航天發射,開年頭幾個月就好戲連臺,而剛剛進入12月,不僅沒有出現收官的狀態,反而呈現出多個航天大國的重磅發射任務接踵而至的情況:莫斯科時間3日14時31分,俄羅斯「聯盟MS-11」號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
  • 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兩周年成績單:月球車行駛600.55米
    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兩周年成績單:月球車行駛600.55米 @新華視點1月3日消息,今天(3日)是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兩周年的日子,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面工作731天,月球車行駛600.55米,持續產出科學成果。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據介紹,本次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的難度極大。一是著陸區地形起伏大,最多達到6000米,二是對於著陸區並沒有精確的地形成像作為參考,三是和地面通信必須經過鵲橋衛星中轉,延時長達約60秒,因此著陸器完成降落必須自主。
  •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時間:2019-01-03 14:16:56 來源: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編輯:liyunfei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2月8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0多天環月飛行,縱覽了月球表面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領略了高山峽谷、層巒疊嶂,終於等到目的地南極-艾特肯盆地這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迎來曙光。1月3日,研製者們決定,是時候讓嫦娥四號去擁抱月球背面那片傷痕累累、隕坑遍布的陌生土地了。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本報記者 王諶 昨天凌晨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四號奔向月球背面,這一科技實踐被譽為今年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深空探測科學研究工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介紹,嫦娥四號實施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不是簡單地落在月背的一小步,而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一大步,是中國航天從並跑邁向領跑的一大步,對我國跨入世界深空探測先進國家的行列,促進深空探測後續任務的實施,都具有重大意義。
  • 月背「軟著陸」 「嫦娥」硬功夫
    它拍攝記錄的是馮·卡門撞擊坑的景象,那是位於距離地球約40萬公裡月球背面一個叫作艾肯特盆的地方。跨越漫漫徵程、拍下這張圖片的「攝影師」是人類的月球使者嫦娥四號探測器。1月3日10時26分,它以完美的驚鴻一落,創造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的歷史。而後,它輕輕「按」下快門,拍攝下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將其傳輸回地球。
  • 嫦娥四號明年將執行兩次發射 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圖表:嫦娥四號2018年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計劃於2018年執行兩次發射:上半年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下半年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完成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中繼星對地對月的測控、數據中繼;同時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分、巡視區淺層結構等科學探測與研究。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成為人類第一個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人類的痕跡也終於落在了神秘月球背面的土地上,這是舉國榮耀的時刻,也是全人類的榮耀,嫦娥四號的著陸點位於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環形山,馮卡門環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直徑約為180公裡,形成於約45.5億-39.2億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馮卡門是錢學森的導師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2019年11月,「玉兔二號」月球車實現「雙三百」突破,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面工作滿一周年,經歷十三次月晝月夜考驗,「玉兔二號」月球車在地質條件複雜的月球背面累計行駛357.695米。一年以來,對外發布各級科學數據超過210GB,中外科學家團隊正在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 嫦娥四號終於「落月」,傳回第一張照片!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根據官方消息,北京時間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0 點 26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經過 26 天的等待之後,終於著陸在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中國航天也因此在 2019 剛開年就摘下了一枚含金量極高的「金牌」。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有重大發現!外媒這樣評價……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玉兔二號攜帶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譜儀的探測數據,證明了嫦娥四號落區月壤中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月球深部物質。1月3日(北京時間),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這是第一次有人類製造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
  • 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 首次嘗試月球背面軟著陸
    央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北京時間今天(8日)2點23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目標是實現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自去年12月8日從地球出發後,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約38萬公裡的「長途跋涉」,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作為月球背面最古老的撞擊坑之一,馮·卡門撞擊坑經過幾十億年的風化,在地形複雜的月球背面,是相對比較平坦的區域,利於嫦娥四號進行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同時,馮·卡門撞擊坑由於歷史悠久,也可能留存了月球形成、太陽系起源的痕跡,有很大的科學探測價值。
  • 視頻︱直擊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瞬間
    央視新聞微博1月3日消息,今天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視頻直擊落月瞬間!
  • 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四號著陸器、月球車外觀公布
    8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的著陸器、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在北京公開,同時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也正式啟動。中國月球探測工程2004年正式啟動,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2010年發射嫦娥二號,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我國嫦娥4號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系世界首次(圖)
    11月30日,國防科工局組織召開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嫦娥四號任務實施方案調整報告、研製總要求及後續總體研製計劃,我國嫦娥四號任務將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我國航天相關部門組織對嫦娥四號任務進行了論證,準備將嫦娥四號發射到月球背面著陸,一旦成功,嫦娥四號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的基本架構繼承了嫦娥三號,但科學載荷會有很大變化,將開展對月球背面的地質探測等。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目標鎖定2個「國際首次」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12月8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孫自法攝嫦娥四號「奔月」都要做些啥?此前,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