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說:「青春並不是指生命的某個時期,而是指一種精神狀態。」
最近在追芒果臺的電視劇《蝸牛與黃鸝鳥》的時候,腦海裡突然就浮現出了這句話,想想確實如此,可能作為觀眾的我們,很多人都已經不再年輕,但是,當跟隨這劇中的一個個青春鮮活的生命,進擊在更燦爛的未來的時候,自己的身心似乎也煥發了青春的光彩。所以,那無數的小確幸,共同鑄就了我們的生活態度與品格,由此編織出一個大大的新未來,正是《蝸牛與黃鸝鳥》這部作品,所帶給我們的精神價值。
和同類青春題材相比,《蝸牛與黃鸝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並非「無腦甜劇」,格調清新卻有現實意義,成長路上的困境、五味雜陳的心情,濃烈道出了初出茅廬之際的果敢無畏。
劇中的男主李臻言(張新成)拒絕父親的幫助,既彈鋼琴又擔任樂團指揮,以一曲蕭邦的《第一樂章》收穫了滿堂彩。而他之所以選擇這首曲子,是因為他迷戀鋼琴和其他樂器的交相輝映,就像是指揮和每一個樂手的視線交匯。李臻言始終認為他除了堅信放棄和失敗,盧馬列樂團一定有第三種可能,所以他想要做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女友方小萵(林允 飾)幫他出謀劃策,賣了不少力,李臻言也是在方小萵的幫助下,開始理解父親當時所作出的決定,打破嚴苛父親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當「蝸牛」與「黃鸝鳥」相遇時更像是一個獨特的隱喻,看似不同物種的生物在一起碰撞出了新的世界,他們的愛情起於音樂,也定於音樂,在夢想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共同前進,成為了重要的底色。
誠然,李臻言沒有充斥著悲天憫人或是憤世嫉俗的情緒,他在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中,深刻映照了想要在隊友和親人面前證明自己的心。《蝸牛與黃鸝鳥》對年輕人內心欲望的窺探是不加掩飾的,也正是因為那份自尊和小驕傲,讓他們站上了更廣闊的舞臺。
作為RS團的指揮,他對於隊友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能夠感受到的是,RS團的每一位成員都是眼中有光,心中有夢。一直以來,RS團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用他們的方式傳遞音樂,而這次終於做到了。
在婚禮上,秦奮(陳景煬 飾)用改編版的《卡農》點燃了現場的氛圍,讓場上的人熱血沸騰,隨著樂曲跳了起來。而無數次的堅持等待,如今終於有了出口,這就是屬於RS的本色。有不少網友在彈幕中表示 「感動到哭」,真正好的音樂果然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劇中「團戰」這條敘事線上,我們強烈感受得到—— 一個人或許會迷茫,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會更為堅定。又有多少年輕人是在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中尋找方向?在這些角色身上,觀眾多多少少能夠找到共鳴。《蝸牛與黃鸝鳥》更聚焦於人,回歸人性與情感,觀眾在他們專注追夢的過程中感受到燃點與幸福感。
但《蝸牛與黃鸝鳥》並沒有去試圖構建一個夢想的烏託邦,而是真實的鋪陳每一位追夢青年的日常,他們也偶有不順遂。比如:藍博想靠自己的努力考上職業樂團,卻多次失敗的經歷;何生亮家庭條件困難,求學路上四處碰壁。
他們明知讀音樂專業需要支付高昂的學費,或許很難找到心儀工作,正如他們所說:「除非讀研、做老師,想要一份穩定正當職業太難了。」在主人公的視角下,它通過現實故事的的基本母體關注到「音樂學子」這一特殊群體,以實現現實關照意義。
劇中的每一角色都能在追夢路上找到身份認同感。秦奮在偶然間聽到父親對自己夢想的成全,選擇一個人支持麵館的經營,就如父親說:「秦奮喜歡什麼做什麼,不想把他栓到小麵館裡。」
這些學子們因熱愛而集結,但又因為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徘徊而產生衝突和迷茫,但正是這些「歷不完的試煉」,讓每位學生在愛與理解中學會成長,逐漸明晰自己的目標。
當劇情的人物和故事落在具體的情感中,並融入親情、友情、愛情等多種敘事元素,來反襯「音樂青年」在夢想道路上的經歷與選擇,與其說是「人生的站點」,倒不如說是他們青春成長的鏡子。
這是一場真實的追夢之旅,將會見證夢想奇蹟的發生,用努力和汗水點燃熱血。2020年已經過半,我們又何不像劇中的主人公一樣抬高一分羽翼,在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中聽從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在迎接一個又一個小確幸中,邁向雖然未可知,卻總能被把握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