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即1967年1月3日,英國遺傳學家龐納特(Reginald Crundall Punnett,1875.6.20-1967.1.3)逝世。
1875年6月20日,彭尼特出生在英國肯特郡的託布裡奇,父母都是肯特郡人。彭尼特曾在布里斯托的克利夫頓學校和劍橋的岡維爾和凱烏斯學院接受教育。1895年他以學者身份進入劍橋大學,最初身份為醫學生。
之後,他參加了自然科學文學士榮譽學位考試,第三年轉為主修動物學,1898年又轉入自然科學專業。他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動物站和德國海德堡大學還有短暫的學習經歷。1899年9月,他接受了蘇格蘭法夫聖安德魯斯大學自然歷史系演示者的職位。
1901年10月,彭尼特又獲得了大學形態學演示者的職位,1904年他成為動物形態學教授弗朗西斯·巴爾弗的學生並開始了一項動物形態學研究。在1897年-1900年進行此項研究期間,彭尼特遇到了後來的主要合作者——威廉·貝特森。
1899年,在那不勒斯,彭尼特開始研究納翡翠(或稱「內梅爾特」)海洋蠕蟲的形態,這是他在聖安德魯斯和回到劍橋時的主要興趣所在。1903年,他利用1901年倫敦人口普查的數據開始了一項「人類營養和性別決定」的統計研究。
彭尼特與貝特森的交往始於1904年初。1903年12月,貝特森寫信邀請彭尼特參與他與繁殖相關的試驗,彭尼特欣然接受。之後,兩位遺傳學大師開始了長達6年的合作。
1908年,在兩人的促成下,劍橋大學成立了第一個遺傳學學校(Cambridge School of Genetics)。彭尼特還與威廉·貝特森(William Bateson)在1910年共同創辦《遺傳學》雜誌(Journal of Genetics) 。合作期間他們創造了諸多遺傳學術語比如:「genetics」(遺傳學)、「allelomorphs」(等位基因,後來簡寫為allele)、「zygote」(受精卵)、「heterozygote」(異質結合體) 和 「homozygote」(同質結合體)等,這些都是後來研究遺傳學經常用到的術語。
彭尼特一生致力於推廣孟德爾遺傳理論,並進一步提出基因連結與基因交互作用的觀念,提出了用於確定特定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遺傳概率的龐納特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