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的3月6日順利捕捉哈雷彗星照片

2020-12-01 中關村在線

1787年3月6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出生。太陽的夫朗和斐譜線。太陽光譜中的夫朗和斐譜線和被指出的大氣水汽吸收線。夫朗和斐譜線是一系列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為名的光譜線,這些是最初被當成太陽光譜中的太陽的夫朗和斐譜線。


哈雷彗星首次被圖像捕捉


在可見光範圍內的太陽光普與夫朗和斐譜線

1929年3月6日別克汽車先驅者戴維-D-別克逝世。別克生於1854年9月17日,蘇格蘭人。1900年,移民到美國的別克在底特律市和他的總工程師Walter-L-Marr離開了他們朝夕相處的船機及農機修理行,開始著手製造第一輛試驗汽車。1903年,他們成立了別克BUICK汽車公司。一年後,汽車生產正式宣告開始,首批37輛汽車上市銷售。


戴維-D-別克逝世

1986年3月6日,蘇聯宇宙飛船「維加一號」飛入了離哈雷慧星5500英裡距離範圍內,拍發回第一批慧星的冰核照片。這艘宇宙飛船按照地面指令操作,將幾部照相機對準慧星,逐漸接近,並在3小時內傳送了大約500幅電視圖象。


「維加一號」拍攝哈雷慧星照片

1998年03月06日,歐洲航天局宣布2000年發射微型月球衛星,並於2001年在月球南極附近降下"歐洲月球2000"項目的登月艙。歐洲的微型月球星將由阿麗亞娜5型火箭發射,主要任務是繪製月艙著陸點地區的精確地圖,為一年後登月艙著陸作準備。


航天局宣布2000年發射微型月球衛星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

nb.zol.com.cn true http://nb.zol.com.cn/571/5715437.html report 1310 1787年3月6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出生。太陽的夫朗和斐譜線。太陽光譜中的夫朗和斐譜線和被指出的大氣水汽吸收線。夫朗和斐譜線是一系列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為名的光譜線,這些是最初被當成太陽光譜中的太陽的夫朗和斐譜線。哈雷彗星首次...

相關焦點

  • 科技史上今天:"維加一號"順利捕捉哈雷彗星照片
    摘要:(原標題:科技史上的今天:「維加一號」順利捕捉哈雷彗星照片)  1787年3月6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出生。夫朗和斐譜線是一系列以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朗和斐為名的光譜線,這些是最初被當成太陽光譜中的太陽的夫朗和斐譜線。
  • 科技日曆|76年一遇!中國首次獲得哈雷彗星光譜照片
    科技日曆|76年一遇!中國首次獲得哈雷彗星光譜照片  Winnie Lee • 2019-12-25 14:28:18 來源:前瞻網 E
  •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不載人宇宙飛船「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成功,並向地球發回月球全景照片。  為了完成這一人類創舉,蘇聯從1959年1月開始發射了24顆系列月球飛行器。其中有三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標本,拍攝了月球表面498個形成物,並成功地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
  • 哈雷彗星慧核的首張近距離彩色照片!由各國合作拍攝
    這是第一次人們拍下了哈雷彗星的照片,也留下了哈雷彗星的光譜記錄。這次回歸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哈雷彗星所作的最詳盡的一次觀測,儘管由於多種原因這次回歸時哈雷彗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明亮了。1982年10月16日,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反射鏡率先捕捉到了哈雷彗星的身影。同年早些時間,為了更好地對哈雷彗星進行觀測,22位天文學家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議上正式成立了「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劃」,一同對哈雷彗星進行觀測。
  • 科技史上11月8日第一張傳真照片誕生
    1907年11月8日,阿瑟·柯恩教授成功地製造了一種傳真電報,能夠將照片的圖像傳至遠處。巴黎的《畫報》和倫敦的《明鏡日報》立刻購買傳真圖片的專利,而且馬上派上用常1907年11月8日(距今109年),第一張照片從巴黎傳真到倫敦。
  • 中國首次獲得哈雷彗星光譜照片
    34年前的今天,1985年12月25日(農曆1985年11月14日),雲南天文臺成功地拍攝到哈雷彗星光譜照片,這是哈雷彗星光譜照片在中國首次獲得。
  • 科技史上的3月19日 量子力學奠基者逝世
    1912年3月19日,中國物理學家謝希德出生。謝希德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她是半導體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是表面物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國際半導體物理學和表面物理等學術機構中擔任多項職務,在國際上這些領域中的代表性人物。
  • 歷史上的今天——1758年12月25日,哈雷彗星第一次預言時間裡出現
    埃德蒙·哈雷 (1656年11月8日—1742年1月14日),是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1684年8月,哈雷帶著這個在婚前婚後整整困惑了他四年的問題,前往劍橋找到牛頓。牛頓告訴眼前比自己小14歲的求教者,自己幾年前已經知道答案了,只是沒有發表而已。哈雷的困惑就此畫上了句號,他和牛頓的交往則剛剛開始,科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也即將誕生。性格怪異的牛頓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觀察和研究所得,在哈雷遊說下,牛頓開始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皇家學會也同意印行。
  • 今晚,哈雷彗星通宵發福利
    日至11月7日,極大值發生在10月21日下午1:00左右。由於白天無法觀測,大家可以選擇在21日至23日夜裡觀賞。 獵戶座流星雨特徵明顯,流星速度極快而且軌跡比較長,亮流星數量也比較多。 天文專家介紹,10月21日晚的極大值階段,流星雨的每小時流量預計在20顆左右。而且在最大值後的兩天,也就是10月22日、10月23日,流星數量也不會有明顯下降。
  • 科技史上的3月1日 張衡地動儀真假難辨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3月1日)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而近幾年國內有網友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
  • 馬上要跨月!5月初又有流星雨,地球將穿越哈雷彗星掉落碎片流
    趣味探索訊 每年4月是一個多種天文現象同時出現的月份,壯觀天琴座流星雨,銀白黃道光,還有粉紅月亮。今年4月同樣沒讓人失望,星空攝影師和科學愛好者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還捕捉到多張精妙的星空照片,可以說是收穫頗豐,甚至可以用滿載而歸來形容。
  • 科技史上的3月20日 首次熱氣球環球飛行
    1954年3月20日,我國自製巨型客輪下水。「民眾號」下水的典禮 1954年3月20日,我國自製的當時最大的川江客輪——民眾號正式下水。該船共有4層船艙,可載客947人,同時載貨300噸。船上設有餐室、淋浴室、圖書室、保健室等設施,船上還可以舉行舞會。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至遲在西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 哈雷彗星,一次七十六年的約會!|百家故事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
  • 科技史上的2月28日 柴靜紀錄片調查上線
    諾貝爾獎「雙料」獲得者林納·鮑林出生  1972年2月28日,美發射木星探測飛船「先鋒10」號。該飛船安裝了精密儀器和攝影機,準備在木星上拍攝照片並傳送回地球。「先鋒10」號經過21個月的太空飛行,在1973年12月靠近木星。飛行器向地球發回了數以千計的木星照片。
  • 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原標題: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 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約為幾年,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現一次?
    因為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哈雷彗星的周期變更,陷入一個又一個循環,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陽時大量蒸發)也扮演了使它周期變化的重要角色。從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哈雷彗星公轉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間變化。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也就是人類可以在這一年能再次目睹哈雷彗星的樣子。
  • 科技史上的4月6日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
    1909年4月6日,美國北極探險家皮裡成功地到達北極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北極點位於北冰洋北極海域的中部。那裡終年寒冷,各類浮冰分布面積廣,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十分缺乏,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
  • 科技史上1月14日人類成功克隆出了獼猴
    1948年1月14日,蔡楚生、鄭君裡聯合編導、朱今明攝影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自去年10月完成後上映至本月,創造了賣座的最高紀錄,連映3個月,觀眾達712874人次。  影片的情節是:女工素芬(白楊飾),與教師張忠良(陶金飾)結成夫婦。
  • 科技史上5月6日 美國股市「閃電崩盤」
    1995年5月6日,戰勝了嚴寒、風雪、冰裂、冰移的考驗的7名中國科學考察隊隊員,在異常複雜的冰面地區中徒步行走了350公裡,經過13天的艱難跋涉,於北京時間10時55分勝利到達北極,北極點插上了五星紅旗。這是我國科學考察工作隊戰勝重重困難後,首次抵達北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