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長啥樣?哈雷彗星慧核的首張近距離彩色照片!由各國合作拍攝

2021-01-13 地球explore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如果談到彗星,浮現在大部分人腦海中的第一個名字一定會是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年就會光臨一次地球。而且,哈雷彗星是唯一在地球上能用肉眼看見的短周期彗星。如果足夠好運的話,一個人可以在一生中兩次觀察哈雷彗星。其他彗星從地球上看起來可能比哈雷彗星更壯觀和美麗,但那些彗星普遍要上百上千年才會光臨地球一次。無論如何,哈雷彗星在人類的歷史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

人類歷史中的哈雷彗星

早在公元前613年,中國人就在《春秋》中記錄過哈雷彗星的出現:「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據中國天文學家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至清宣統二年,中國歷史中對哈雷彗星共有29次記錄,符合科學家們對哈雷彗星周期的預測。

西方古代也有其他對哈雷彗星的記錄。有人認為,《新約聖經》中預示耶穌降生人世的伯利恆之星正是當時掠過近日點的哈雷彗星。

1910年,哈雷彗星掠過近日點。當時由於迷信的影響,有報紙故意誇大哈雷彗星對地球的影響,稱哈雷彗星彗尾中的氰會毒死地球人,甚至導致了一些人自殺。不過,這次回歸也有一些好的結果。這是第一次人們拍下了哈雷彗星的照片,也留下了哈雷彗星的光譜記錄。

中國古代對不同彗星的記錄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各國合作探索

1986年,當時的科學家已經對哈雷彗星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於是,人們開始準備在哈雷彗星再次回歸時對此進行探測。這次回歸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哈雷彗星所作的最詳盡的一次觀測,儘管由於多種原因這次回歸時哈雷彗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明亮了。

1982年10月16日,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反射鏡率先捕捉到了哈雷彗星的身影。同年早些時間,為了更好地對哈雷彗星進行觀測,22位天文學家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議上正式成立了「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劃」,一同對哈雷彗星進行觀測。

為了觀測哈雷彗星,美國國家太空總署、蘇聯太空局、歐洲空間局及日本宇宙空間研究所合作發射了7架宇宙探測器,這7架探測器被人們稱為「哈雷艦隊」。

喬託號

歐洲喬託號在哈雷艦隊其他衛星的支持下拍下珍貴照片

1986年,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當年3月4日,蘇聯法國聯合發射的維加一號開始將哈雷彗星的照片傳回地球。3月8日,日本的彗星號掠過了哈雷彗星,3月9日,維加二號也掠過了哈雷彗星。3月11日,日本的先鋒者號又掠過了哈雷彗星。這些衛星都給日後喬託號近距離探測哈雷彗星帶來了完善的資料。

1986年3月14日,喬託號成功以600公裡的距離掠過哈雷彗星的慧核附近,並成功地在小型彗星粒子的撞擊下存活了下來,並拍下了珍貴的哈雷彗星慧核照片。

喬託號拍下的慧核照片

2061年,哈雷彗星將再次與地球重逢,讓我們期待下次它能給我們帶來怎樣驚喜的發現!

相關焦點

  • 哈雷彗星,一次七十六年的約會!|百家故事
    哈雷彗星是每76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人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愛德蒙哈雷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
  • 【科學向日葵】長尾巴的彗星
    不久前,相信很多人都關注了一顆熱門彗星——新智彗星,諸多的天文愛好者走到草原、海邊等地拍攝這顆明亮的彗星,這個拖著長長的尾巴的彗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彗星。彗星主要是由冰凍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當它們運行至近日點的時候,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彗星本身攜帶的冰雪和塵埃被蒸發、升華並噴發出來,形成彗頭和彗尾。彗頭中央部分被稱作彗核,彗核直徑從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由小而密的冰粒構成,酷似巨大易碎的髒雪球。外面包裹著彗頭的是彗發,它是彗核的蒸發物,直徑可達幾十萬千米。在彗發的外圍還有極為稀薄的氫原子云,被稱為彗雲,厚度接近千萬千米。
  • 67P彗星隱藏什麼秘密?探測器傳回照片,發現神秘光線和人形物體
    在宇宙中存在三類對人類生存威脅比較大的天體,一是隕石、二是小行星,還有一種就是彗星,目前人類對小行星、隕石的了解已經比較深入,但是對彗星知之甚少,對彗星的認識只保留在它是拖著一條長長尾巴的天體,彗星上面到底是什麼樣子,彗星性質是什麼一無所知,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彗星光臨地球的機會很少,像著名的哈雷彗星軌道周期長達76年,也就是說需要76年人類才能觀測它一次,人類上次觀測到哈雷彗星的時間還是1986
  • 中國首次獲得哈雷彗星光譜照片
    34年前的今天,1985年12月25日(農曆1985年11月14日),雲南天文臺成功地拍攝到哈雷彗星光譜照片,這是哈雷彗星光譜照片在中國首次獲得。
  • 夜空中最長的彗星,下次再見要等6800年
    (彗頭)中央的亮點稱為彗核彗發是彗核周圍延展相當大範圍的朦朧大氣彗尾是從彗頭往背向太陽方向延伸很長的淡淡光帶彗尾形狀多種多樣,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即I型、Ⅱ型和Ⅲ型I型彗尾長而直,略帶藍色,主要由氣體離子組成現在常稱作「離子彗尾」Ⅱ型和Ⅲ型彗尾都是由塵埃組成的,呈淡黃色比I型的更寬些,也更彎曲些
  • 歷史上,是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哈雷彗星?
    還外國人最先發現了哈雷彗星?帶著這個問題,請聽我們慢慢道來。首先,為什麼叫哈雷彗星?不叫別的什麼彗星呢?1680年,一位名為埃德蒙·哈雷的英國天文學家,24歲的哈雷與卡西尼共同合作,觀測了當年天空中一顆耀眼的彗星,從那以後,年輕的哈雷對彗星觀測發生濃厚的興趣。
  • 中國首次獲得哈雷彗星光譜照片
    34年前的今天,1985年12月25日(農曆1985年11月14日),雲南天文臺成功地拍攝到哈雷彗星光譜照片,這是哈雷彗星光譜照片在中國首次獲得。那一次,哈雷彗星首次被照相機捕捉到。 當哈雷彗星在1986年經過地球時,人類第一次能夠發射宇宙飛船去觀察它。 1984年12月,兩架蘇聯/法國聯合探測器(織女1號和2號)相繼發射,「織女1號」和「織女2號」都與哈雷彗星相遇,獲得了彗核的圖片,並成為後來歐洲航天局的「喬託(Giotto)」號探測器的開路先鋒。
  • 滅霸老家 - 泰坦長啥樣?首張土衛六全球地質圖揭秘
    來源:NASA土衛六到底長啥樣? 自1655年惠更斯首次發現土衛六以來的三百多年裡,我們幾乎不知道土衛六表面的到底是什麼樣的。Carreau當然,在可見光波段合成的照片裡,土衛六隻是一團朦朧的橙色。如果你是個可憐弱小又無助的凡人,用沒有超能力加持的普通肉眼這麼近距離看土衛六,看到的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 滅霸老家——泰坦長啥樣?首張土衛六全球地質圖揭秘
    來源:NASA土衛六到底長啥樣?自1655年惠更斯首次發現土衛六以來的三百多年裡,我們幾乎不知道土衛六表面的到底是什麼樣的。Carreau當然,在可見光波段合成的照片裡,土衛六隻是一團朦朧的橙色。如果你是個可憐弱小又無助的凡人,用沒有超能力加持的普通肉眼這麼近距離看土衛六,看到的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 天文冷知識:彗星是什麼?你知道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嗎?
    如果你想知道彗星是什麼,那你得要花時間來了解彗星的結構了。 彗星是宇宙中的一種物質,它圍繞太陽旋轉,軌道細長或者偶爾不規則。這些物體都有核心,稱為慧核,像毯子一樣圍繞著慧核的是彗發。然後,在它的尾端,就是彗尾。了解了彗星的結構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以後,我們可以看看這三部分各自的成分。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Neowise彗星的特寫照
    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一張Neowise彗星的特寫照。這張照片拍攝於8月8日,顯示了Neowise彗星的極近景象。NASA的圖片顯示,當彗星被太陽釋放的熱量加熱後,彗核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呈朦朧「外殼」。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Neowise彗星的特寫照
    美國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一張Neowise彗星的特寫照。這張照片拍攝於8月8日,顯示了Neowise彗星的極近景象。NASA的圖片顯示,當彗星被太陽釋放的熱量加熱後,彗核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呈朦朧「外殼」。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NEOWISE雖然是一顆周期性彗星,但它的周期相當長,如果這次錯過了它,再相遇就只能等6800年以後了。▲ NEOWISE彗星清晰可見兩條慧尾,一條白色的是彗星物質組成,一條藍色的是被電離的物質組成。能用肉眼可見的彗星非常罕見,人們親切地稱這種彗星為大彗星。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最亮時視星等達到了-1.4,這比著名的哈雷彗星還要亮1000倍以上,在那個望遠鏡還是稀罕貨的年代,它的出現讓天文愛好者們狂歡了好久。
  • 歷時2年,首張黑洞照片即將面世!它是如何被拍攝的?
    每經編輯:張楊運北京時間4月10日21時,全球六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將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首張黑洞照片。根據資料顯示,黑洞照片的「衝洗」用了約兩年時間。圖片來源:攝圖網 圖文無關黑洞究竟是什麼?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圖/WikipediaNEOWISE彗星的正式編號是C/2020F3,C代表它是一顆無周期或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2020是發現年份,F3說明它是3月下旬(F)被發現的第三顆(3)彗星。NEOWISE雖然是一顆周期性彗星,但它的周期相當長,如果這次錯過了它,再相遇就只能等6800年以後了。
  • 哈雷彗星突然爆發
    哈雷彗星闊別我們已經34年之久,其1986年回歸時所引起的轟動和帶來的失望早已時過境遷,被人們淡忘。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它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天文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已抵太陽系邊陲的哈雷彗星的核突然亮度猛增數百倍,同時釋放出一個直徑約29萬千米的耀眼雲層,早已該消失的朦朧慧發得以重生。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至遲在西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 10月21日,由哈雷彗星產生的流星雨為什麼叫「獵戶座流星雨」
    而獵戶座流星雨是由哈雷彗星發出,哈雷彗星每隔76年會回到太陽系的核心區,散布在彗星軌道上的碎片落入大氣層,燃燒發光,就形成了獵戶座流星雨。雖然它們被稱作獵戶座流星雨,但其實與獵戶座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只是從我們的角度看,流星「看起來是從獵戶座發出」的,僅此而已!
  • 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之小的它們卻又如此重要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彗星。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彗星的命名規則,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而彗星的命名規則更直接,發現則的名字直接被用到了彗星身上,除了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一開始是約定俗成的,後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有了明確的命名規則,以最早堵路發展著名字命名,最多可以由三個人姓氏來命名,以受到報告的先後順序。
  • 歐洲探測器在4億公裡外對彗星進行拍照,拍到神秘光線和人形物體
    在宇宙中存在三類對人類生存威脅比較大的天體,一是隕石、二是小行星,還有一種就是彗星,目前人類對小行星、隕石的了解已經比較深入,但是對彗星知之甚少,對彗星的認識只保留在它是拖著一條長長尾巴的天體,彗星上面到底是什麼樣子,彗星性質是什麼一無所知,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彗星光臨地球的機會很少,像著名的哈雷彗星軌道周期長達76年,也就是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