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相信很多人都關注了一顆熱門彗星——新智彗星,諸多的天文愛好者走到草原、海邊等地拍攝這顆明亮的彗星,這個拖著長長的尾巴的彗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彗星。
彗星在古人眼裡常被視作災難的徵兆,中國民間稱它為「掃帚星」。當它離太陽較遠時,看起來像個雲霧狀的小斑點,靠近太陽時,在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了彗尾。
彗星主要是由冰凍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當它們運行至近日點的時候,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彗星本身攜帶的冰雪和塵埃被蒸發、升華並噴發出來,形成彗頭和彗尾。彗頭中央部分被稱作彗核,彗核直徑從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由小而密的冰粒構成,酷似巨大易碎的髒雪球。外面包裹著彗頭的是彗發,它是彗核的蒸發物,直徑可達幾十萬千米。在彗發的外圍還有極為稀薄的氫原子云,被稱為彗雲,厚度接近千萬千米。2014年11月13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羅塞塔號向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代號67P)釋放的「菲萊」登陸器成功著陸,「菲萊」在著陸後獲取了首張彗星表面的照片,並在隨後幾天持續發回很多有價值的科學數據。這是人類第一次向彗星釋放探測器,67P也成為第一顆人類詳細研究的彗星,使得很多 關於彗星的理論得到了驗證和修正。
羅塞塔號探測器拍攝到的67P表面
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彗星被叫作周期彗星,它們會以一定的周期回歸。在另兩種軌道上運行的彗星被叫作非周期彗星,它們終生只接近太陽一次,一旦離去,將永不復返。周期彗星又分為長周期彗星和短周期彗星,長短周期劃分的界限為200年。著名的哈雷彗星軌道周期是76年左右,屬於短周期彗星。
關於彗星的命名也是有一定規律的,以新智彗星(C/2020 F3)為例,此彗星是一顆具有接近拋物線軌道的逆行長周期彗星,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於2020年3月27日發現的,編號為C/2020F3,表示是2020年3月下半月發現的第三顆彗星。其中的C/代表無周期的彗星或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2020表示被發現的年份,F則表示被發現的月份為3月下半月,3表示為同一個半月份所發現的彗星序號。
新智彗星(葉楠拍攝)
新智彗星(葉楠拍攝)
彗星在距離太陽很遠的時候,只有彗核,當它運行到距離太陽3天文單位時,在陽光的威力下開始蒸發,噴出水蒸氣和顆粒,形成彗發;距離太陽2天文單位時,蒸發加強,在太陽風的勁吹下,吹出了彗尾。它沿路所噴出的顆粒形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流星體。每當流星體運行到地球附近時,會受地球吸引闖入大氣層,在高速飛行中與大氣衝撞、摩擦而燃燒產生光,形成流星。這就是流星和彗星的親緣關係。
下一期的節目中,我們將帶領大家了解一下與彗星有著密切關係的流星,讓我們下期再見!
文章作者:許文
文章校對:宋媛媛 虞陽
錄音:趙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