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

2020-11-02 光明網

作者:王錚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彗星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長長的尾巴,因此,在古代它也稱為「掃把星」。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

彗星結構三部曲:彗頭、彗發和彗尾

簡單來說,彗星分為「彗頭」、「彗發」和「彗尾」三部分。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的物質升華,在頭部彗核周圍形成朦朧的一團,叫做彗發。彗星揮發物質拖成一條稀薄物質流的尾巴,形狀好像掃把,就叫彗尾。

ISON彗星照片(來源:http://i3.sinaimg.cn/IT/2013/1205/U5385P2DT20131205094233.jpg)

彗頭的核心就是彗核,這也是整個彗星的核心和揮發物質的來源。一般我們認為彗核是固體,由石塊、鐵、塵埃及氨、甲烷、冰塊組成。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管彗星叫「髒雪球」:「雪」說的是凍成冰的水,「髒」說的是混合了各種雜質。彗核直徑很小,從幾公裡到十幾公裡不等,最小的甚至只有幾百米。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克,它自己就佔了彗星質量的95%以上,也可見接下來要說的其他部分是多麼稀薄和「縹緲」。

彗發是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球狀的霧,像外膜一樣把彗核包裹起來,或者像是彗核周圍的「大氣」。不過彗發比彗核大多了,半徑可達幾十萬公裡,而平均密度小於地球大氣密度的十億億分之一。彗發是彗核揮發出來的氣體,從裡向外流出來的平均速度是每秒1-3公裡。彗發中氣體的主要成分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氫、羥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鈉等。

實際觀測中,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彗星在彗發的外面還包圍著一層由氫原子組成的雲,直徑可以達到 100萬-1000萬公裡。這種物質被稱之為「彗雲」或「氫雲」,也可以算作彗頭的組成部分。不過這只是一部分彗星才有的。

彗星的大體結構(來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1/00c06b232b7d4949b453a707f98539c3.jpeg)

我們看飛機在天空飛過,有時候就留下這樣一條白色的痕跡。那麼,彗星有著這麼稀薄的氣體,高速飛行的時候,「尾巴」是不是就是它身後的軌跡呢?其實,彗尾形成的原因並不是這麼簡單。

科學家為探索彗尾,都作出過哪些猜想?

科學家在不斷的觀察中發現,當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電離的彗尾總是背向太陽,而且離太陽越近尾巴越長。也就是說,如果它靠近太陽又飛走,此時它的飛行方向和彗尾的朝向都是遠離太陽的。

1950年左右,霍夫邁斯特(Hoffmeister)和比爾曼(Biermann)提出一種解釋,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從太陽發射出的連續外流物質傳遞動量給彗星氣體得到解釋,而由此估算出的太陽粒子流動(太陽風)的速度約為400公裡/秒。這說明:太陽粒子流動(太陽風)是一種日常的現象,而且充斥著整個空間。

不過,這並不是猜測的開始。早在1858年,天文觀測者就發現磁暴每經過27天會重新出現一次。20世紀初,對北極光和地磁活動的觀測、研究發現,極光和磁暴都有27天重現性,這正好是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太陽轉了一圈的周期。

這麼說來,肯定有什麼東西從太陽表面的某個位置發出後,到達地球。因此,27天後太陽轉了一圈,它就又會來拜訪我們。當然我們還沒法計算它的速度,說不定發出來的東西只是輻射呢?

1859年,天文學家卡靈頓(Carrington)等人先是觀測到一個白光耀斑,大約兩天後地球出現了很強的地磁暴。這是很奇怪的,因為耀斑輻射是電磁波,8分鐘就可以到達地球。但這種類似耀斑輻射的東西卻花了兩天左右的時間才到達地球,從而引起了地球磁場的擾動。這種現象是引發「太陽會往外發出物質」想法的開始。

藝術圖:太陽向外釋放物質(來源:

http://n.sinaimg.cn/sinacn20114/232/w659h373/20190729/3618-iakuryx6953792.png)

20世紀30~40年代,英國著名科學家查普曼(Chapman)和費拉羅(Ferraro)對磁暴和極光做了大量的研究,認為這些地球物理現象都源自射向地球的太陽粒子流。

查普曼提出一種設想:從太陽上發出的帶電微粒流,衝到地球附近時,會在高空形成一個附加的電流環,從而擾亂了地磁聲產生磁暴。按照這個設想,太陽上應當有一個區域在不斷地發射粒子流,因為太陽在自轉,這個區域也應該跟著太陽一起旋轉。這個區域逐漸被叫做M區——M是「神秘」(Mystery)與「磁暴」(Magneticstorm)兩個詞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1932年,Barteles提出正是M區的粒子流導致了一些與耀斑沒有關係的地磁暴。現在我們管M區叫冕洞了,它流出的正是高速太陽風。

冕洞照片(來源: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GQ/20151015/96/14975459038735175628.jpg)

有關於太陽風的爭論,決定了彗尾的形成

人們離「太陽風」的想像已經如此之近,不過我們並不能肯定太陽風是一種日常的、持續不斷的現象。

在50年代,科學權威查普曼提出了太陽周圍的大氣(也就是日冕)處於靜止模式,這是在類比地球大氣的樣子。太陽日冕溫度很高,其中的粒子都是完全電離的離子(主要是氫離子,也就是質子)和電子。

查普曼假定日冕及其向外延伸的氣體都處於靜止狀態(也就是靜態的粒子充斥著宇宙空間),只有熱傳導傳遞能量,太陽巨大的引力把氣體向裡吸,但是溫度很高的氣體運動引起的壓力把氣體往外推,雙方達到了平衡。可是根據計算的太陽日冕溫度,按照相應的物理規律算下來,太陽的引力可拉不住溫度這麼快的氣體往外跑,故而理論陷入了矛盾。

在1958年,科學家帕克(Parker)提出了日冕超聲速膨脹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由於日冕底部的高溫,日冕中存在著比較大的壓強梯度力,在此作用下,太陽大氣的粒子逃脫了太陽引力的束縛向外流出後,被逐漸加速並最終達到超聲速,形成了太陽風。

不過,一來查普曼是學術界的權威,篤信的人很多,帕克的論文受到打壓,二來也有人提出,方程計算的太陽風一直達不到超聲速,似乎也說得通,這也叫「太陽微風」,不過其實這種理論也遇到了無窮遠處風壓力的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太空飛行器上天之後,就開始努力尋找太陽風及其所符合的特徵。以水手二號為代表的飛船探測到長期的、持續不斷的超聲速太陽風粒子流,證實了太陽風的存在,也終結了查普曼和帕克關於太陽風的爭論。

示意圖:太陽風從太陽到地球(來源:

http://n.sinaimg.cn/sinacn20114/270/w1080h790/20190729/c331-iakuryx6954126.jpg)

彗尾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讓我們回到彗尾的問題,在證實了太陽風的存在和特徵之後,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彗尾是太陽風「吹」出來的彗星揮發物質,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我們能看到明亮的結構。

彗星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其實很小,但接近太陽時,由於溫度升高、揮發加劇,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也一起變長,整個彗星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可以有幾億多公裡,如 1842Ⅰ彗星的彗尾長達 3.2億公裡,可以從太陽延伸到火星軌道。

彗尾如此巨大,地球都能從彗尾中穿過去。上百年前人們預測到這樣的現象時相當驚恐,有謠言說,人類會被彗尾的毒氣毒死。不過現在我們知道了,人類對這種現象一點感覺也沒有。

按照形狀,彗尾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離子彗尾」,由離子氣體組成,如一氧化碳、氫、二氧化碳、碳、氫基和其他電離的分子。這類彗尾比較直,細而長,因此又稱為「氣體彗尾」或Ⅰ型彗尾。

另一類為「塵埃彗尾」,是由微塵組成,呈黃色,是在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下推斥微塵而成。這種彗尾是彎曲的,其中較寬的又稱為Ⅱ型彗尾,而彎曲很厲害、又短又寬的又稱為 Ⅲ 型彗尾。

此外還有一種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陽系方向延伸的扇狀或長釘狀。一般一顆彗星有兩條以上的不同類型彗尾。

背向太陽的彗尾(來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1/01a87b1459ce424fa7c94c6d605c807a.jpeg)

來源:科學大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相關焦點

  • 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虎嗅網
    彗星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長長的尾巴,因此,在古代它也稱為「掃把星」。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彗星結構三部曲:彗頭、彗發和彗尾簡單來說,彗星分為「彗頭」「彗發」和「彗尾」三部分。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的物質升華,在頭部彗核周圍形成朦朧的一團,叫做彗發。彗星揮發物質拖成一條稀薄物質流的尾巴,形狀好像掃把,就叫彗尾。
  • 每日科普|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
    彗星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長長的尾巴,因此,在古代,它也被稱為「掃把星」。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條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的物質升華,在頭部彗核周圍形成朦朧的一團,叫作彗發。彗星揮發物質拖成一條稀薄物質流的尾巴,形狀像掃把,叫作彗尾。
  • 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錚錚有聲
    製作:王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彗星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長長的尾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
  • 我們看到的彗星為什麼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
    它拖著長長的「尾巴」在夜空中划過,就像是一個仙女在天空飛行一樣,它就是彗星,看成宇宙中最美麗的天體!彗星划過地球彗星為什麼會有長長的「尾巴」呢?彗星於此同時,還會形成由一條稀薄的物質構成的彗尾,由於受到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從而形成一條長長的
  • 【空少問答小課堂】解答:彗星為什麼拖著個長長的尾巴
    由於受到太陽輻射,使得彗星的表面蒸發出或本身彗星釋放冰粒(同時還有太陽引力和行星的引力影響),然後反射太陽光產生長長的彗尾。彗星的尾巴應該是由於太陽風導致彗星表面的冰劇烈氣化而形成的,因此彗星尾巴的方向不是與彗星運行方向相反,而是背對著太陽的。彗星為什麼有尾巴就要從彗星的成分說起。
  • 為什麼宇宙中划過的彗星,會拖著長長的尾巴?
    每次看到彗星的照片,人們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現模糊的軌跡。這是因為人們看到的所有彗星的圖片都是從地球上拍攝的,而人類生活的地球離太陽很近。因此,似乎是太陽造成了彗星的尾巴。當彗星飛近太陽時,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導致氣體以尾巴的形式從彗星表面電離。有趣的是,彗星不一定只有一條尾巴。
  • Cos彗星?水星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發出微弱的橙黃色光
    木星是個專橫的父親,讓每個人都循規蹈矩。天王星和海王星是一對很酷的雙胞胎,他們只和對方呆在一起。地球則是一個超級書呆子。冥王星就是個害群之馬。水星則拖著一條尾巴。 沒錯,水星幾乎像一顆巨大的彗星,彗尾從數百萬公裡的行星上流走,發出微弱的橙黃色光。 這都要歸功於水星的位置:水星是太陽系最裡面的行星。
  • 【科學向日葵】長尾巴的彗星
    不久前,相信很多人都關注了一顆熱門彗星——新智彗星,諸多的天文愛好者走到草原、海邊等地拍攝這顆明亮的彗星,這個拖著長長的尾巴的彗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彗星。當它離太陽較遠時,看起來像個雲霧狀的小斑點,靠近太陽時,在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了彗尾。彗星主要是由冰凍的各種雜質、塵埃組成。當它們運行至近日點的時候,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彗星本身攜帶的冰雪和塵埃被蒸發、升華並噴發出來,形成彗頭和彗尾。彗頭中央部分被稱作彗核,彗核直徑從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由小而密的冰粒構成,酷似巨大易碎的髒雪球。
  • 花兒為什麼 拖條「大尾巴」?
    船開到了馬達加斯加,他在那兒發現了一種蘭花(大彗星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巨大潔白的花朵後拖著一條長長的「距」,見多識廣的達爾文也被這長度震驚,不禁猜想:難道就有這麼一個具備超長舌的撲稜蛾子是大彗星蘭的專職「授粉師」?不過達爾文一直未曾親眼見識到這對搭檔同臺亮相,後人倒是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存在——馬島長喙天蛾。
  • 凌晨蹲點守候 拍下彗星拖著尾巴掃過天際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星星眨著眼,月兒劃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小時候看過《藍貓淘氣三千問》的小夥伴,一定記得這句歌詞。 星星、月亮、彩虹大家都見過,那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呢?
  • 彗星是一直都有尾巴嗎?
    彗星在遠離太陽時沒有尾巴大家印象中彗星的模樣大多是拖著長長的尾巴其實,彗星在遠離太陽時,是沒有尾巴的。由於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冰水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所以,遠離太陽時沒有熱源,它們就被冰封在內。等彗星回歸到近日點,來自太陽的熱量和紫外線就會把冰水蒸發,氣體被紫外線電離,這樣就形成了離子。它們和被蒸發的冰水等物質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被「吹」了出去,形成了長長的彗尾。所以,彗星每回歸一次,它的質量就會減少一些。最終消失殆盡,回歸周期越短的彗星,壽命也就越短。
  • 帕克探測器拍攝到引人注目的彗星NEOWISE的圖像
    本文轉自【cnBeta.COM】;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近日拍攝到快速移動的彗星NEOWISE的圖像。本月早些時候,NEOWISE首次在水星軌道內擦肩而過,在足夠高的溫度下倖存下來,在長長的碎片尾巴上燒掉了它的最外層。在它的旅行過程中,NEOWISE以多種方式可見。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必須是帕克太陽探測器的捕捉,該探測器的定位是收集太陽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6月28日--在探測器第五次飛掠太陽時,它也拍到了一些彗星的照片。
  • 彗星的尾巴為什麼會分叉?其中的原因來了解一下
    當彗星繼續靠近太陽,在距離大約3億公裡(2個天文單位),通過火星軌道之後。彗發物質就會延伸形成出長長的彗尾,來自彗星的氣體和塵埃會形成兩種不同的尾巴:塵埃尾和離子尾。顧名思義,塵埃尾是由塵埃組成,離子尾主要由氣體組成,二者的形成原因和發光機制各不相同。
  • 花兒為什麼拖條「大尾巴」?
    旱金蓮的距,像花後長出個長尾巴。船開到了馬達加斯加,他在那兒發現了一種蘭花(大彗星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巨大潔白的花朵後拖著一條長長的「距」,見多識廣的達爾文也被這長度震驚,不禁猜想:難道就有這麼一個具備超長舌的撲稜蛾子是大彗星蘭的專職「授粉師」?不過達爾文一直未曾親眼見識到這對搭檔同臺亮相,後人倒是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存在——馬島長喙天蛾。
  • 彗星長度可達數億公裡,那其實體有多大呢?頭部和尾巴相差太大
    在種類繁多的天體中,彗星可以說是一種奇葩的存在,當我們能看到它們的時候,如果將它們的彗尾也算在內的話,那麼它們的體積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彗星的尾巴甚至長達數億多公裡,比太陽的直徑都長得多,然而彗星細長的體積中卻大都是虛的,其最主要的彗核部分實際上很小,要比地球小多了。
  • 跟彗星有關係嗎?為什麼彗星有兩條尾巴?
    偶發流星跟彗星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流星雨一般都是由彗星引起的!因為彗星從柯伊伯帶前往太陽系內行星路上,它會一路掉渣,地球在經過這些渣渣的軌道時,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就形成了流星雨!要了解這個詳細的過程,必須得先來了解下彗星的形成!
  • 七月金山嶺長城拍絕美彗星 它的名字叫新智彗星
    「新智彗星」划過最美明長城金山嶺。7月中下旬的傍晚可以看到它的靚影。C/2020 F3 (NEOWISE)彗星,目前是近二十年來北半球觀測條件最好的彗星,當之無愧的21世紀首顆大彗星。夜晚的金山嶺長城,星光璀璨,令人神往。
  • 帶著15萬公裡的尾巴!這是首個來到太陽系的星際彗星!
    科學家正式通告:這次來到太陽系的物體是出自太陽系外的是首個星際彗星,同時也是人類所觀測到的第二位系外來客!雖然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顆星際彗星,但是它似乎和我們太陽系的彗星並沒有什麼區別,彗頭和彗尾,狀如掃帚。
  • 美麗壯觀的彗星來自哪裡?可能產自這三個地方,給地球帶來水資源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地球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地球早期的時候,有彗星撞擊了地球,將大量的水資源帶到了地球,從而讓地球成為了一顆充滿液態水的世界。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不過大部分科學家認可的還是第二張,也就是地球的水是由彗星帶來的。對於彗星,相信每一個天文愛好者都不公陌生,它是宇宙中一道美麗垃觀的風景線。彗星在民間還會一個名字叫「掃把星」,原因就是它有一個長長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