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至遲在西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那些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中。在1986年回歸時,哈雷彗星成為第一顆被太空船詳細觀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發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長期以來有關彗星結構的假設,特別是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正確的推測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塵埃的混合物。這個任務提供的資料還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滿塵土的,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1695年,已是皇家學會書記官的哈雷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從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記錄中挑選了24顆彗星,用一年時間計算了它們的軌道。發現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現的這三顆彗星軌道看起來如出一轍,雖然經過近日點的時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釋為是由於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攝動所造成的。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迅速地閃過:這三顆彗星可能是同一顆彗星的三次回歸。但哈雷沒有立即下此結論,而是不厭其煩地向前搜索,發現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歷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記錄。
英國天文學家哈雷
在哈雷生活的那個時代,還沒有人意識到彗星會定期回到太陽附近。自從哈雷產生了這個大膽的念頭後,便懷著極大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中去了。在通過大量的觀測、研究和計算後他大膽地預言,1682年出現的那顆彗星,將於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歸。哈雷作出這個預言時已近50歲了,而他的預言是否正確,還需等待50年的時間。他意識到自己無法親眼看見這顆彗星的再次回歸,於是,他以種幽默而又帶點遺憾的口吻說:如果彗星根據我的預言確實在1758年回來了,公平的後人大概不會拒絕承認這是由一位英國人首先發現的。 在哈雷去世10多年後,1758年底,這顆第一個被預報回歸的彗星被一位業餘天文學家觀測到了,它準時地回到了太陽附近。哈雷在18世紀初的預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終於得到了證實。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其實在歷史上從公元前240年起的每次回歸我國都有所記載,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紂之年,即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每隔大約76年都會按時回歸。在哈雷彗星回歸時,可以對它進行大量的觀測研究。哈雷彗星的上一次回歸是1986年,中國和各國一樣對它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它的再次回歸要等到2061年左右。[2]
天文學
哈雷在1705年發表了《彗星天文學論說》,宣布1682年曾引起世人極大恐慌的大彗星將於1758年再次出現於天空(後來他估計到木星可能影響到它的運動時,把回歸的日期推遲到1759年)。當時哈雷已年過五十,知道在有生之年無緣再見到這顆大彗星了。於是他在書中寫道:「如果彗星最終根據我們的預言,大約在1758年再現的時候,公正的後代將不會忘記這首先是由一個英國人發現的……」
一些人嘲笑哈雷是在說胡話,一些人對哈雷的預言將信將疑,但相信哈雷預言的也大有人在。法國數學家克雷荷在彗星回歸前做了精確的預報:由於木星和土星的影響,彗星將在1759年4月13日前後一個月過近日點。[3]
彗星,俗名「掃帚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人們已經發現的彗星有1600多顆,但是肉眼能看到的卻很少,用望遠鏡每年也只能看到20多顆。彗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但質量較小的天體,其中最大最容易觀測的要算哈雷彗星了。這顆彗星出現的周期為76年,是由一位叫哈雷的英國天文學家第一次算出的,因此叫哈雷彗星。[4]
回歸證實
1758年初,法國天文臺的梅西葉就動手觀測了,指望自己能成為第一個證實彗星回歸的人。1759年1月21日,他終於找到了這顆彗星。遺憾的是首次觀測到彗星回歸的光榮並不屬於他。原來1758年聖誕之夜德國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農民天文愛好者已捷足先登,發現了回歸的彗星。
1986年3月6日宇宙飛船發回哈雷慧星照片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過近日點,正是克雷荷預告的一個月前。此時,哈雷已長眠地下十幾年了。科學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們對科學的貢獻卻永世長存。正像哈雷當年所希望的那樣,大家沒有忘記哈雷,將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對哈雷彗星的觀測和研究不僅證實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進了彗星天文學的發展。此外,哈雷彗星還像巡迴大使一樣周期性地檢閱太陽系各大行星並經歷各種各樣的環境,帶回豐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歸都引起天文學家的極大興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歸一次,絕大部分時間深居在太陽系的邊陲地區,即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也難以搜尋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們只有在它回歸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能夠見到它。一般來說,人的壽命只有70歲左右,因此一個人很少能兩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壽星」才有這種機會,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學語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蹣跚的晚年了。
這裡需要向讀者說明的是梅西葉雖沒有成為第一個證實彗星回歸的人,但他並不灰心,而是開始有系統地尋找彗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凌晨和黃昏後進行觀測,一生中共發現了21顆彗星,而經他觀測過的彗星達到46顆。一次,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開玩笑地說他是「彗星的偵探」,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卻是對梅西葉一生尋彗工作的最高褒獎。[5]
古代記載
對於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從公元前613年到20世紀初,漢文載籍中共有31次記錄,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對於太陽黑子的觀測,最早見於約公元前4世紀甘德的《星佔》。正史中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始於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見於正史中的太陽黑子記錄約百餘例,散見於其它漢文載籍的記載可能更多。這些珍貴的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6] 。
中國人對哈雷彗星的記載,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時代。「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時有彗星,柄在東方,可以掃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訓》)據張鈺哲推算,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詩經》中提到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更為確切的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魯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春秋左傳·魯文公十四年》)這是世界第一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從公元前240年(戰國秦始皇七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回歸,中國均有記錄。 對哈雷彗星的記錄有時是很詳細的。其中最詳細的記錄,是公元前12年(漢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東井,踐五諸侯,出何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後日六度有餘,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鬥,填,蜂炎冉貫紫宮中。大火當後,達天河,除於妃後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後西去;五十六日與蒼龍俱伏。」(《漢書·五行志》)中國古代彗星記錄較精確可靠。[7]
史料價值
20世紀初,英國人克羅密林和科威耳曾經利用中國古代哈雷彗星記錄,跟計算所得的每次過近日點時間和周期相比較;最古記錄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對照結果都比較符合,足證古代記錄的可靠。五十年代法國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顆彗星的《彗星軌道總集》之後斷定說:「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推中國的記載。」1955年蘇聯什克洛夫斯基讚揚:「在中國近2000年的史志記載中,毫無遺漏地記載哈雷彗星的出現」。 由於中國彗星史料豐富、連續和較精確可靠,所以在近現代的天體探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表現出巨大的現代科學價值。1850年欣德(J.R.Hind)曾根據中國彗星史料進行計算,發現哈雷彗星的軌道面和黃道面的交角在逐漸變化,從而對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作出幫助。1972年美國勃勒德(Brady)應用中國彗星記錄,探索1682年來的彗星運動,來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從而提出太陽系中存在著未知的第十大行星的假設。1971年在愛爾蘭的華人江濤重新審查了有關記錄,雖否定存在第十大行星的假設,但證實非引力效應的存在。1978年張鈺哲應用中國這些彗星記錄進行研究,得出可能的確存在的這個冥外行星,或在離太陽50天文單位處有一環狀的總質量略等於地球的彗星雲。這些情況都說明了中國古代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確有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它為解決現今天文學的有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遺憾的是,我國古人未能確定某次出現的彗星是不是曾出現過的那一個。
彗星特點
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圍繞太陽沿著很扁長的軌道運行。循橢圓形軌道運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轉周期一般在3年至幾世紀之間。周期只有幾年的彗星多數是小彗星,直接用肉眼很難看到。不循橢圓形軌道運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陽系的過客,一旦離去就不見蹤影。大多數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東運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從東向西運行的。
周期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轉周期為75年或76年, 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幾個76年得到它的精確回歸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變更,陷入一個又一個循環。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陽時大量蒸發)也扮演了使它周期變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轉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間變化。最近的近日點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年。
公轉軌道
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是逆向的,與黃道面呈18度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樣,偏心率較大。
彗核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約為16x8x7.5千米。與先前預計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
哈雷彗星軌道圖
率僅為0.03,使它比煤還暗,成為太陽系中最暗物體之一。
哈雷彗星的彗核是個又醜又髒的傢伙。其模樣長得與其說像一個帶殼的花生,不如比作一個烤糊了的土豆更為貼切。表皮裂紋累累,皺皺疤疤,其髒、黑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它最長處 16公裡,最寬處和最厚處各約8.2公裡和7.5公裡,質量約為3000億噸,體積約500立方公裡。哈雷彗星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約1克/立方釐米,說明它多孔,可能是因為在冰升華後,大部份塵埃都留了下來所致。哈雷彗星的表面比煤灰還黑的,這讓它大量的吸收太陽的輻射而使溫度為30~100℃。彗核表面至少有5~7個地方在不斷向外拋射塵埃和氣體。
彗尾
慧核漸漸靠近太陽了,表面開始受熱而汽化,於是冬眠的彗星進入生命的活躍期。反射陽光和自身
哈雷彗星的核心
受激發光使它披上了輝煌燦爛的外衣。中間那團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朧而蓬鬆的氣體包層是彗發,邊緣還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氫雲,它們共同組成了怒髮衝冠的彗頭。光焰噴薄的太陽,照耀著轄區的每一寸空間,同時拋射出源源不斷的亞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陽風。彗星上弱不禁風的塵埃和揮發物質便在太陽風的吹拂和光的壓力下,拖出一條明亮的大尾巴來。難怪離太陽越近,尾巴越長,不管走到何處,尾巴總是指向背著太陽的一面。當它辭別自己的主宰再次遠行時,尾巴已經成了照耀路程的一盞車燈了。哈雷彗星上次回歸的1910年,許多地方曾舉行了世界末日集會,人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恐怖,等待地球和哈雷彗星相遭遇。直到5月19日地球安然無恙地穿過彗尾,這種杞人之憂才告結束。原來彗尾是比實驗室裡製造的真空更為空虛的稀薄氣體,科學家把彗星比做「空口袋」,「看得見的烏有」。
質量損失
哈雷彗星橫跨太陽系的跋涉並不是悠哉遊哉的閒庭信步,來到太陽身邊一次,它便要被剝掉一層皮。這種有去無回的物質損耗將導致哈雷彗星在遙遠的將來走向消亡。
哈雷彗星在茫茫宇宙的旅行中,不斷向外拋射著塵埃和氣體。從上次回歸以來,哈雷彗星總共已損失1.5億噸物質,彗核直徑縮小了4~5米,照此下去,它還能繞太陽2~3千圈,壽命也許到不了100萬年了。
哈雷彗星每76年就會回到太陽系的核心區,每次大約會損失6公尺厚的冰、塵埃和巖石。哈雷彗星的彗尾就是由這些碎片所組成的,而散布在彗星軌道上的碎片,產生了五月五日最大的寶瓶座π流星雨和十月二十一日最大的獵戶座流星雨。
發光
彗星本身是不會發光的。早在我國晉代,我國天文學家就認識到這一點。《晉書·天文志》中記載,「彗本無光,反日而為光」。彗星是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的。一般彗星的發光都是很暗的,它們的出現只有天文學家用天文儀器才可觀測到。只有極少數彗星,被太陽照得很明亮拖著長長的尾巴,才被我們所看見。
相關爭議
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第一顆經推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得到證實的著名大彗星。當它在1682年出現後,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軌道與1607年和1531年出現的彗星軌道相似,認為是同一顆彗星的三次出現,並預言它將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現。雖然哈雷死於1742年,沒能看到它的重新出現,但在1759年它果然又回來,這是天文學史上一個驚人成就。這顆彗星因而命名為哈雷彗星。它的公轉周期為76年,近日距為8,800萬公裡(0.59天文單位),遠日距為53億公裡(35.31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為0.967。中國史書上對哈雷彗星的出現有詳細記載。論記錄時間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說: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論所記內容之早,則首推西漢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訓》說:「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據中國天文學家張鈺哲推算,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從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現,中國都有記載,其次數之多和記錄之詳,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哈雷彗星的原始質量估計小於10萬億噸。如取近似值,彗核平均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克,則彗核半徑應小於15公裡。估計它每公轉一圈,質量減少約20億噸,這只是其總質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它還會存在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