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芳古今趣聞雜談」的小編,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哈雷彗星的事跡吧。
哈雷彗星實際上是一個直徑六公裡的燦爛旋轉的球體,它是密度很高的一臺礦物屑和太空塵,他冷凍深藏於經常在太陽系內移動的水、氨、一氧化碳和其他元素裡。它向太陽這洪爐前進,在大約木星的距離是到達「近日點」,可是由於溫度太高,彗星內的氣體沸騰噴出,形成了一條發光的沙狀物,那就是彗發,長45萬公裡。

天文學家認為,彗星和行星都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圍繞太陽的原始氣體和灰塵形成的。不過行星幼年時代的記錄已經不存在了,因為這些天體曾歷盡滄桑,原因是外部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內部又有天氣侵蝕和火山爆發。哈雷彗星則冷藏於星際太空,沒有經歷這些變化。由於哈雷彗星每轉一周,冰凍的表面就會被它要融掉一層,露出它出生時或接近出生時的物質,所以說這些原始物質的照片和樣本將會給我們提供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寶貴資料。哈雷甚至還可能含有有機分子,為地球生物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而這顆充滿神話的彗星,上次出現是在1910年。哈雷彗星持續最長的影響,還在科學上,曾經有助於證明了牛頓的引力學說。在牛頓24歲時,便已制定了他的第一運動定律:物體靜者恆靜,動者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會循直線以恆速前進。據他推想,軌道就是物體以直線行進的傾向和引力的平衡。牛頓為了證明這學說,發表了微積分學,它是一門計算曲線弧度和曲線圖形的面積的數學。在1684年時,青年天文學家哈雷來看他的時候,牛頓還沒有發表他的著作。哈雷研究的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想不出一個理論上的軌道,符合行星運行的實際。牛頓立刻告訴了正確的答案——橢圓。而哈雷大為嘆服,他請牛頓把他對天體力學的研究加以擴充,如果牛頓編輯草稿和核對校樣,自費把它出版。所以說,這部題名為「原則」的著作,是歷代最偉大的傑作之一。而後來的科學家們,用較精良的儀器和較進步的計算天體運行的數學方法,預料到在1835年和1910年那顆彗星會再出現,日期只差了幾天。而哈雷彗星在地球上空出現時,將不會像以前那樣輝煌壯麗,因為發生這種現象時,它是位於太陽的背後。
本文由阿芳古今趣聞雜談原創,歡迎關注,小編帶你一起長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