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哈雷彗星是每76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人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愛德蒙哈雷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研究我國關於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中。哈雷彗星的軌道非常扁長,遠日點超出海王星軌道,近日點卻在金星軌道內。
哈雷彗星是由冰、塵埃物質組成的,其核的直徑略大於10千米,重10萬億噸。它76年繞太陽一周,每次接近太陽前後都要損失20億噸的物質,其中冰升華成水汽,塵埃顆粒飛散到四面八方。這無數的顆粒仍沿著哈雷彗星的軌道飛速前進。地球一年中會兩次穿過哈雷彗星的軌道,其中的一次是在10月,大約在16~27日。這期間會有很多塵埃顆粒進入地球大氣層。白天飛進來的看不見,夜裡它們雖然是平行地闖進來,但根據透視原理(平行線在遠方是匯聚在一點的),這些流星看上去好像從天空中同一點向四面八方散射的,這一點就叫「輻射點」。每年10月,流星雨的輻射點位置正好在獵戶座內,故命名為獵戶座流星雨。
1984年12月15日,前蘇聯發射維加探測器(Vega)。1986年3月6日,維加一號到達距哈雷慧核8900千米處,首次拍攝到慧核照片,顯示出慧核是由冰雪和塵埃粒子組成的。維加2號於3月9日從距慧核8200千米處飛過,拍攝到了更清晰的慧核照片。經過比較分析,科學家認為哈雷慧核的形狀如同花生殼模樣,長約11千米,寬4千米。維加號探測器還首次發現慧核中存在二氧化碳,並找到了簡單的有機分子,因此科學家認為從慧核中可尋找到生命的起源。
1985年7月2日,歐洲空間局發射喬託哈雷彗星探測器。於1986年3月14日從哈雷彗核中心607公裡處掠過,拍攝了1480張彗核照片。照片上顯示的彗核形狀凸凹不平、參差不齊, 彗核長15公裡、寬8公裡,比維加號測得的數據大一些。喬託號是為了紀念義大利畫家喬託迪邦多納而命名的,他曾在1301年觀測過哈雷彗星,並視為「伯利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