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冥王星(Pluto)是柯伊伯帶(Kuiper Belt)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九,質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於鬩神星(Eris)。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
冥王星從被發現開始就充滿了戲劇化的故事。19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開始搜索第九大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於的天球坐標。並據此進行觀察搜索,但直到1916年羅威爾逝世為止沒有任何成果,可惜的是,其實在1915年3月19日已拍攝到了兩張帶有模糊的冥王星圖像的照片,但是這些圖像當時並沒有被正確辨認出來,冥王星錯過了一次被人類發現的機會。
帕西瓦爾·羅威爾死後,其遺孀對於天文臺提出了權利要求,這場糾紛直到1929年才結束。對冥王星的搜索重新開始,由克萊德·湯博負責,1930年2月18日湯博在經歷近一年的搜索後,在當年1月23日與1月29日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可能移動的天體。通過對比1月21日的一張質量不佳的照片,他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了驗證照片後,發現第九大行星的消息於1930年3月13日對外公布。
第九大行星被發現了,但是命名問題又成為一項新的焦點。最後在三個方案中,採納了英國牛津的10歲學童威妮夏·伯尼的提議,她喜歡古羅馬神話,建議採取冥界之神(Pluto)命名此行星。Pluto獲選的部分原因是Pluto的頭兩個字母(PL)與羅威爾天文臺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的首字母縮寫相同。同時,該天體的天文符號()也是由PL構成的花押字。這個名字公布後大受歡迎。
(小道消息:據說迪士尼動畫中布魯託(Pluto)的名字就是受到發現冥王星影響。)
那麼關於冥王星的故事結束了?沒有!這才是開始!
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後被視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但是,後續對冥王星及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研究挑戰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裡,比月球還要小。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於是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方式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行星之列中除名。但不是所有的天文學家都這樣認為,爭議仍然存在。
冥王星退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群,是不是人類就忘記它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New Horizons)是於2006年1月19日升空的冥王星探測器,其主要任務是探測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冥衛一)和探測位於柯伊伯帶的小行星群。2015年7月14日,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飛越冥王星,最近距離13695公裡,速度每秒13.78公裡;同日,飛越冥衛一,最近距離29473公裡,每秒13.87公裡。探測得出冥王星直徑約2370千米,卡戎直徑約1208千米。成為了第一個飛越冥王星的探測器,並傳回了大量的冥王星及其衛星卡戎的圖像及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