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仰望星空,總會情不自禁地思考:「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究竟還有什麼?那一顆顆閃亮閃亮的星星上,有沒有像我們人類一樣的生命體存在?」科學家們的星際探索,撕開了宇宙的一條小小縫隙,讓我們認識了宇宙中除太陽、月球等以外更多的星球。
2005年1月5日,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一顆矮行星——鬩神星。
01矮行星
什麼是矮行星?矮行星也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形狀(近於圓球),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一顆不是衛星的天體如果只滿足了前兩個準則,將被分類為「矮行星」。
按照這個標準,冥王星和鬩神星所在軌道附近還有其他天體,都不能算作行星。對於這一類星體,天文學界定義了一個新類別「矮行星」。
矮行星的特點:外幔和表面由冰凍的水和氣體元素組成的一些低熔點的化合物組成,有的其中混雜著的一些由重元素化合物組成的巖石質的礦物質,厚度佔星體半徑的比例相對較大,但所占星體相對質量卻不大,內部可能有一個巖石質佔主要物質組成部分的核心,佔星體質量的絕大部分,星體體積和總質量不大,平均密度較小,一些大行星的衛星也具有這種類似冰矮星的結構,像木衛二、三、四,土衛一、六等。
02鬩神星
鬩神星(Eris)是一顆有故事的星,它的發現、分類和命名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由於它的出現,導致行星被重新定義,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鬩神星的英文名字Eris ( 厄裡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不和女神,善於挑起糾紛,製造事端。對於冥王星來說,它就是個災星。
2005年10月,更深入的觀測發現,鬩神星有一個衛星,之後被命名為迪絲諾美亞。觀測迪絲諾美亞的軌道使得科學家能夠決定鬩神星的質量。2007年6月,觀測結果顯示鬩神星的質量大約比冥王星重27%。
同時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發現,鬩神星的軌道穿過了柯伊伯帶,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一百億公裡,按照八大行星的排位是排到了第十三位。鬩神星的赤道半徑達到2700公裡,質量是地球的0.0028倍,密度是水的兩倍。它自轉一周需要八個小時,因為離太陽最遠,所以公轉一周需要559年。同時它還有一顆衛星環繞著。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啥冥王星被降級,實際上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的體積排在最後,質量也是排在了最後。隨著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星,他們認為不能將冥王星歸類於行星中。鬩神星的體積比冥王星還要大,所以連冥王星都不能算是行星了,那鬩神星也是不能算作是行星的。
03麥可·E·布朗
麥可·E·布朗(Michael "Mike" E. Brown,1965年6月5日-),現為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布朗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漢茨維爾,1983年畢業於維吉尼亞的格裡索姆高中;198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物理學),並於1990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天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取得博士學位。
布朗以發現圍繞太陽運轉的遙遠天體而知名於科學界,他帶領的團隊發現了許多外海王星天體。特別著名的有:
創神星(Quaoar,小行星50000):2002年發現的類QB1天體。
塞德那(Sedna,小行星90377):2003年發現的離散黃道天體。
厄耳枯斯(Orcus,小行星90482):2004年發現的類冥王體,與海王星的軌道有3:2的共振關係。
鬩神星(Eris,小行星136199):2005年發現的比冥王星還要大的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