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太陽系中最遙遠的一顆星球——鬩神星。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發現,鬩神星的軌道穿過了柯伊伯帶,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一百億公裡,按照八大行星的排位是排到了第十三位。鬩神星的赤道半徑達到2700公裡,質量是地球的0.0028倍,密度是水的兩倍。它自轉一周需要八個小時,因為離太陽最遠,所以公轉一周需要557年。同時它還有一顆衛星環繞著。
雖然它某些方面的特徵與行星相似,但是不能定義為行星。發現鬩神星的是美國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他自己都十分驚訝於能夠在離太陽這麼遠的地方發現鬩神星。麥克布朗想要把鬩神星歸為行星,但是一些天文學家不認同,因為如果將鬩神星和之前已經發現的穀神星一起列為行星的話,那麼太陽系的行星無法一個一個進行命名了。所以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大會上,科學家一致認同新開一個類群:矮行星。就是在這個時候,冥王星被歸為了矮行星。
鬩神星的體積比冥王星還要大,所以連冥王星都不能算是行星了,那鬩神星也是不能算作是行星的。同樣是處於柯伊伯帶的星體,冥王星曾經位列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中,只不過它是最後的那一顆,這也意味著隨時都可能被除名。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的體積排在最後,質量也是排在了最後。隨著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星,他們認為不能將冥王星歸類於行星中。如果將冥王星歸類於行星,那麼新發現的行星也是需要歸類於行星中的,會導致行星評定的門檻變低。所以鬩神星不能算作是行星,也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