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雖然後來的冥王星被踢出行星稱號,但至少曾經的「威嚴」依然存在,畢竟九大行星是經過大眾認可的。但在更早以前,太陽系差點變成「十大行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通過數據可以得知,冥王星的直徑約2370公裡,在未測得這個數據之前,人們認為冥王星是的體積更大的,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讓冥王星暫時地成為了行星之一。與此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了另一個星球,它幾乎與冥王星的體積相當,現在計算出的結果顯示這顆星球直徑是2326公裡,所以它也差點成為太陽系的其中一顆行星。由於種種原因,當時的人們只認可了冥王星的地位,這顆差點上位的「第十顆行星」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人們稱它為鬩神星。
鬩神星的運行軌道與冥王星運行軌道類似,都是偏離地球軌道平面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道離散天體。這樣偏的軌道也表明了它距離太陽十分遙遠,身在冥王星憑藉肉眼就可以看到太陽,而處在鬩神星時就必須藉助望遠鏡才能觀察到太陽這顆「暗淡」的恆星。
不可否認,鬩神星是特殊的,因為在其熱力圖中發現了揮發的甲烷。如果這一現象真的被證實,這就說明它的表面存在著稀薄的大氣,也可以假設它的內部含有水元素。但甲烷並不能算作完整的大氣,我們都知道甲烷的揮發性很強,再加上暴露在宇宙中,這種揮發性顯得尤為劇烈。可即使是在這個前提之下仍然發現了長久存在的甲烷,科學家猜測這顆矮行星的內部有著相比於其它行星的不同之處。
鬩神星的內部溫度可能不高,所以無法與其它物質燃燒的更加充分,這些揮發的甲烷就是行星內部燃燒不充分最好的體現;亦或是這顆鬩神星的內部就是充滿甲烷,以至於容量太多都釋放了出來。但不管這兩種猜想哪種正確,這些甲烷都可以長久地保存下去。因為鬩神星的表面溫度很低,甲烷一經釋放就會被凍結成冰,直到鬩神星自轉到向陽面才會升華成氣體。
就在科學家認為鬩神星只有甲烷時,他們又發現當這顆星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情況下,氮含量也會隨之增加。但這一現象是否與其公轉有關呢?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與其公轉關係不大,因為鬩神星距離太陽過於遙遠,甚至比冥王星還要遠3倍,它能否從太陽吸收能量都是個未知數,這樣的變化又怎麼可能與之有關呢。這一現象的出現也讓眾多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但直到現在還不清楚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其實對於鬩神星來說,它並不清楚自己的特殊性早已讓遠在地球的人類絞盡腦汁。如果不是這樣遙遠的距離,可能科學家都要親自登上去一窺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