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六個基本原理

2020-12-06 博科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至少要感謝他,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在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背後有著六個基本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 原理 1 -

光速不變原理

回到1860年代,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統一了電學和磁學。電磁理論最偉大的一個成果就是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證明了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與真空中的光速 c 相同,從而揭示了光的電磁本性。而且,他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光相對於任一慣性系的速度都為c。」 也就是說光速是不變的。這很奇怪。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有一個人在移動的車上發射了一枚子彈,對於一個站在路邊的旁觀者來說,子彈的傳播速度是它發射出的速度加上車的速度。

△ 上圖:警察A發射的子彈以100mph的速度射中強盜,而警察B發射的子彈則以100-50=50mph的速度射中強盜。下圖:無論是警察A或B,都將以光速c射中強盜。(圖片來源: M. Rulison)

但是,20多年後,美國物理學家麥可遜和莫雷在尋找傳播光的介質——以太,他們的實驗出乎意料的得出了一個結論:光速是一個常數!不僅如此,光速還是宇宙的速度極限。無論是物質、信息、引力或其它力都無法超越光速。愛因斯坦認為光速不變是自然法則,這也成為了他構建兩個相對論的起點。

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發現,光速不變原理有一些奇怪的結果。想像一下你坐在兩架相互靠近的宇宙飛船中的其中一架,它們分別以90%的光速運動。從你的角度看,另一架的速度是多少?我們不用去管確切數字是多少,但肯定不會大於光速。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會彎曲來滿足光速不變。例如,運動中的時鐘走的比較慢,也就是說你在一架飛船中會老的更慢。同時,運動中的尺子也會顯得更加的短。日常生活中的速度,這些效應都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一旦速度接近光速,它們就變得非常顯著。

△ 運動中的時鐘走的更慢。(圖片來源: M. Rulison)

E=mc:

著名的方程E=mc就是源自於狹義相對論,用光速把能量和質量聯繫了起來。因此,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中,可以通過將兩束質子在高能下對撞產生許多大質量的粒子。

- 原理 2 -

等效原理

16世紀時,伽利略意識到在沒有空氣阻力時,從比薩斜塔扔下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比如一根羽毛和一個鐵球),將以同樣速率落下並同時落地。在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中,太空人David Scott在沒有空氣的月亮上確認了該原理。牛頓認為,這之所以會發生必須滿足一個奇怪的巧合:慣性質量 = 引力質量。為什麼會這樣?對於這一重要的事實的思考,愛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在空間的一個足夠小的區域,一個觀察者感知到的引力場的物理效應和另一個在沒有引力場區域以勻加速運動的觀測者所感知的物理效應相同。愛因斯坦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思想。

△ 愛因斯坦宣稱沒有任何物理測量能區別在左圖(加速中的火箭)和右圖(在地球上)中紅色小球的運動。換句話說,加速度可以「欺騙」你,讓你覺得是在引力場中。(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user Markus Poessel)

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將狹義相對論和等效原理結合,發展了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用惠勒的話總結:「時空告訴物質如何移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廣義相對論為我們理解宇宙在大尺度範圍如何工作提供了框架。

△ 彎曲時空的概念直接源於等價原理。(圖片來源: Graham Templeton)

- 原理 3 -

宇宙學原理

在伽利略時代之前,哥白尼認為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一個世紀之後,牛頓在他的《原理》一書中假設太陽系被嵌入在一個均勻的空間之中,該空間在所有方向無限延伸。這些是宇宙學原理的起源。現代宇宙學原理認為,無論你朝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或任何方向觀測,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地方是特殊的。雖然在局部區域,我們會看到物質以太陽系、星系和星系團的形式存在,但在一個足夠大的範圍下,就會發現宇宙是均勻與各項同性的。在建立宇宙學模型的過程中,這一原理使所需要的數學大量的簡化。但宇宙學原理的有效性受限於我們的視野。例如,2013年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一個由星系組成的巨大超結構,延伸超過100億光年,稱為武仙-北冕座長城,使宇宙學原理受到挑戰。

△ 宇宙學原理認為無論朝宇宙的哪個方向看,我們都會看到同樣的物質分布。。(圖片來源: M. Rulison)

標準宇宙學模型:

當愛因斯坦第一次利用廣義相對論建立宇宙學模型時,他認為宇宙是靜態的:即不膨脹也不收縮。但是,在1920年代,對遙遠星系觀測發現它們「紅移」了,意味著遙遠的星系在不斷地遠離我們。其他科學家運用廣義相對論加上宇宙學原理,構建了一個膨脹中的宇宙。這些是現代標準宇宙學模型的開始。它描述了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從一個熾熱、緻密以及無限小的一個點膨脹至今天我們觀測到的宇宙。這個理論也包含了一些我們現在仍然難以解釋的驚喜。

△ 根據天文觀測和標準宇宙學模型繪製了宇宙的演化時間線。(圖片來源:WMAP Science Team)

- 原理 4 -

量子化

1900年,普朗克試圖用數學更好的描述從燈泡輻射出來的能量。當時的理論跟實際觀測不符。在幾次失敗的嘗試後,普朗克發現他能夠消除該隔閡,但是他不得不作出一個大膽的假設:一個物體輻射出的電磁能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份份能量包的形式。普朗克一開始認為這些「量子」是理論的局限,而不是對現實的描述。但是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照射金屬會驅逐電子後提出了光電效應,認為光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稱為光子。但這僅僅只是開始。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我們發現不僅能量是一份份的,許多其它的性質,比如電荷和自旋,都有一個最小的單位。為什麼必須是這樣,沒有人知道。

△ 普朗克提出電磁輻射的能量是被量子化的,而不是連續的。(圖片來源:C24)

- 原理 5 -

不確定性原理

如果你踢一個足球,你可以同時知道它在哪裡以及它要去哪裡。但是,在亞原子粒子世界,情況就不這麼簡單了。你對一個粒子的位置知道的越精確,你對它的動量知道的就越少,反之亦然。這就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在1920年代中期由海森堡提出。它不僅連接了位置和動量,也連接了能量和時間,以及其它。不確定性並不是來自於測量裝置的精確性,而是根本的限制了我們對這個世界能夠有多少理解。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原理,粒子才有機會「隧穿」在經典物理中不可能克服的能量障礙,使發生在太陽的核聚變成為了可能。它也允許粒子能夠在看起來空無一物的真空中短暫的出現。

△ 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圖片來源:Chad Orzel)

- 原理 6 -

波粒二象性

在20世紀初,當物理學家發現光其實是由光子組成的時候,使人們非常困惑。因為在這之前,光也表現出所有波所具有的性質,比如幹涉和衍射。在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這個行為是普遍的,而且是雙向工作的:像波的光可以表現粒子的行為,而電子和其它的物質粒子也可以表現出波的行為。在這個波粒二象性的圖景中,一個量子物體同時處於所有可能的位置或狀態,稱為「疊加態」,只有在進行測量後才會坍縮為其中的一個狀態。薛丁格對此構想了一個思想實驗:一隻貓同時處於生和死的狀態。量子疊加態的魔法也是未來建造量子計算機的關鍵。

△ 光可以同時表現的像波和粒子。(圖片來源:S.Tanzilli, CNRS)

量子力學:

廣義相對論支配著整個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如何運作的,而微觀尺度下則由量子力學所掌管。量子力學正是起源於對量子化、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它完美地描述了亞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儘管這背後的原理帶來了許多反直覺的概念。正如廣義相對論一樣,量子力學也僅僅是一個框架。在它可以用來描述真實的粒子之前,它必須結合狹義相對論,因為這些粒子通常都以接近光的速度在運動。

量子糾纏:

量子力學有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性質,那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在1935年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簡單的說就是,兩個相互關聯的粒子會一直保持這種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只要知道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就會立即知道另一個粒子的狀態。愛因斯坦把這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堅持認為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影響著這種糾纏狀態。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不完備的。過去,有許多實驗都表明量子糾纏的確存在,愛因斯坦或許錯了。

量子場論:

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粒子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現。而量子場論則將這兩個理論聯姻在一起,描述了所有的粒子其實都是由場「激發」出來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在1928年寫下了相對論性的量子力學方程——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相對論電子的行為。他的方程預言了一種跟電子完全一樣的粒子,除了擁有相反的電荷。在理論提出的不久後,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第一個反粒子——正電子。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圖片來源:CERN)

經歷了幾十年的努力,物理學家發展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三種基本力和基本粒子。在過去的幾十年,標準模型漂亮的通過了所有的實驗檢驗。它描述了攜帶基本力的玻色子和構成物質的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兩個量子場論則是它的核心。量子電動力學(QED)描述了光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並和弱核力被統一成單一的電弱力。量子色動力學(QCD)則是描述強核力的一個理論。標準模型的巔峰來自2012年,當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填補了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

基於這六個基本原理,物理學家發展了標準宇宙學模型和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它們各自都成功地經受住了無數次的檢驗,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六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大大 原理(principia1687)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測量反物質光譜,檢驗物理學最基本的原理
    該團隊希望通過對於氫原子和反氫原子的對比,找出正物質與反物質間的差異和基本原理。為了便於表述,下文中將進行ALPHA試驗的團隊統稱為AlPHA團隊。ALPHA合作發言人傑弗裡·哈恩斯特(Jeffrey Hangst)說:「我們使用雷射觀察反氫中的電子躍遷,並與氫的結果進行比較,看它們是否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一直以來,這都是反物質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
  • 物理學第二原理是一個什麼樣的理論
    物理學第二原理的核心理論:在原始宇宙吸引力與離心力吸引,湮滅,轉化過程中,每100萬個吸引力與離心力的湮滅,產生六個帶熱的引力。這種熱引力作為自旋團→轉化為中微子→凝聚成夸克→凝聚成中子質子→凝聚成原子→凝聚成分子。從而創造了整個天體物質世界。熱,能量,質量本為一體,互相轉化。原始吸引力與離心力,主導了宇宙這臺大戲的一切。
  • 物理學中5個關鍵概念及其基本的解釋
    想要學習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嗎?今天,我將和你們分享10個基本物理概念的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重力重力(引力)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四種力之一。它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引力。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相互吸引。然而,另一個有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有質量,所以我們必須稍微吸引一些物體。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力,但是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無限遠的物體,都對你有一個輕微的吸引力,但是這個力小到無法形容,看看引力公式就知道了。
  • 物理學第二原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牛頓的經典力學原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幾乎囊括了整個物理學的理論及實踐,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果。但是除了這些理論,還有沒有別的物理學理論?當然有。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事物和現象不能解釋,迫切需要新的科學理論來解釋。
  • 意識產生於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是物理學第二原理主要研究課題。
    在100萬個單位中,吸引力與離心力吸引,湮滅,轉化中,產生六個熱引力,實現能量第一次轉化。這就是引力的來源。這六個熱的引力自旋團, 沒有質量,沒有輻射,沒有吸收,沒有弱相互作用,因此它不是物質,是暗物質。
  • 最可能成為「統一物理學」的弦理論,其中弦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簡單講一下,現代物理學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兩大理論,它們分別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是用於廣袤的宏觀宇宙層次的理論,如解釋恆星、行星甚至黑洞等各類天體。量子力學解釋的都是我們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如分子和原子。
  • 扔個包子出去狗跑直線的秘密,物理學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今天跟各位小夥伴們要介紹的是物理學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可能大家看到標題的時候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吧,心裡一定是在想:這個老郭頭是不是沒事幹了,吃飽了撐的,念了那麼多年書,你瞅瞅,這研究的都是些什麼事啊。其實不然,扔個包子出去,狗跑直線這個現象蘊含了非常深刻的物理學理論:最小作用量原理。
  • 物理學輕子試驗或顛覆基本科學概念
    感謝科學探索網的投遞目前,粒子物理學界的三臺粒子對撞機在不同的條件下得到類似的輕子(leptons)實驗結果,引發科學家重新思考物理學基本概念——「標準模型」,以及宇宙的基本理論。因此有可能打破40年來的物理基本概念——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該理論認為,宇宙間的強力、弱力及電磁力為三種基本力,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相互組合的基石。該模型到目前為止,幾乎得到所有實驗結果的驗證,如觀測中微子以至2012年所確認所預測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等等。
  • 物理學中的基本常數有多基本?
    在現有的物理體系中,光速以及其他幾十個所謂的宇宙基本常數一樣,它們都是物理學家理解宇宙的關鍵。這些常數甚至還能被用於定義度量單位,比如米、秒以及千克。然而,對於為什麼基本常數必須是常數的問題,物理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 現象世界基本原理初探
    比如「引力」的來源,現代物理學將其歸結為「引力場」,那麼「引力場」是什麼呢?物理學無一例外的將所有「力」都歸結到「場」這個概念了,比如電磁場、黑格斯場等。似乎只要把基本概念交給「場」就萬事大吉了!但是,引力場、電磁場成了無窮的未知深淵!
  • 南京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專業介紹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物理學和光電子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在物理學、光電子、雷射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三、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物理學及光電子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強的數學、計算機運用基礎和微電子技術、光纖技術、現代傳感器技術、雷射技術等高新技術知識;掌握物理學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學實驗素養的訓練,具備運用物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進行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研究、教學和運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01 經典物理學回顧任何物理理論都不僅僅描繪事實,它們包含由經驗延伸出的假設和觀念。經典物理學大致包含四個分支: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經典力學處理的對象以質點係為代表,經典力學的狀態是質點系所有質點的位置和速度。
  • 物理學與生物學的基本區別與聯繫
    生物學是對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研究其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物理學是對物質和自然規律的研究,以了解物質和宇宙的行為,具體地是對能量和物質以及兩者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相互作用的研究的學科,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是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
  • 關於量子物理學,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六件事
    歡迎點進老胡說科學,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常識。量子物理學通常從一開始就令人生畏。這有點奇怪,甚至對那些每天都在研究它的物理學家來說,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這並不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你正在閱讀一些關於量子物理學的東西,關於它有六個關鍵的概念你應該記住。這樣做,你會發現量子物理更容易理解。
  • 解讀「香蕉球」、「落葉球」與「電梯球」所蘊含的物理學原理
    插曲之一:少年往事高中時期,我們物理老師是一位鐵桿足球迷,他經常把物理學與足球結合起來講述,潛移默化中,我們許多人也成了球迷。記得一次老師講勻加速直線運動,有一道習題提到了火車站站臺設置護欄的事情(註:舊式火車站跟現在的高鐵站不同,現在的高鐵站用黃色警戒線取代了護欄)。解答題目之前,老師問為什麼火車站要設置護欄。接著他說,這個跟貝克漢姆踢弧線球的原理基本一致。
  • 一個物理學上的基本原理,暗示著我們的真實世界有兩個版本?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萊納薩斯金開始用一種新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那成為死與生的悖論,這是個宇宙的思考實驗。假設Bob在太空船裡環繞著黑洞飛行,Alice決定要跳進黑洞裡,A會看到什麼?這個悖論,是弦論所探討的課題之一,就是基本粒子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例如你看到一個螺旋槳,它在高速旋轉時,你只能看到中央的旋翼葉軸,看起來就只有一個簡單的粒子。但如果你有高速的相機能捕捉到它旋轉的畫面,你會發現它不只是你所了解的那樣,它有葉片,而且葉片會讓它看起來大一點。
  • 關于波的物理學,橫波的基本原理、描述和波動方程!
    波的基本原理簡單地說,波是一種傳播的擾動;是一種通過介質傳遞能量的方式。不同的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例如:機械波、水波和聲波。曾幾何時我們一直認為,任何波的傳遞都需要介質,我們甚至自己發明出了以太這種並不存在的物質,以解釋電磁波的傳遞,但自從邁克遜-莫雷實驗以後,我們才認識到原來電磁波不需要介質就可以傳播,甚至引力波也可以通過擾動空間的方式傳播。
  • 十個問題帶你認識粒子物理學
    我們之所以不斷地在思考著兩個問題,是因為答案不僅跟我們息息相關(可閱讀今天的第二篇推文《關於你的粒子物理學》),也是理解塑造宇宙背後的定律的關鍵。粒子物理學正是這樣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以及這些粒子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科學史上,粒子物理學的研究涉及了最大、最複雜、最精密的實驗。
  • 宇宙揭秘:一個物理學上的基本原理,暗示著我們的真實世界有兩個版本?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萊納薩斯金開始用一種新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那成為死與生的悖論,這是個宇宙的思考實驗。這個悖論,是弦論所探討的課題之一,就是基本粒子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例如你看到一個螺旋槳,它在高速旋轉時,你只能看到中央的旋翼葉軸,看起來就只有一個簡單的粒子。但如果你有高速的相機能捕捉到它旋轉的畫面,你會發現它不只是你所了解的那樣,它有葉片,而且葉片會讓它看起來大一點。
  • 理論物理學中尚有疑問的五個大問題
    在2006年出版的頗具爭議性的著作《物理學的麻煩:弦理論的興起、科學的衰落以及下一步的發展》中,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指出了「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個大問題」。問題1:量子引力問題量子引力理論是理論物理研究的成果,既包括廣義相對論又包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