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波的物理學,橫波的基本原理、描述和波動方程!

2021-01-16 宇宙探索


波在宇宙中是一種神奇的存在,是一種能量的載體,也是傳遞力的方式。我們熟知的水波、聲波、光波都是以波的形式在傳遞能量!當然也包括所有的波長的電磁波,就連本該是粒子的微觀世界也具有波動性。這不僅讓我深思,波到底是什麼東西?


波每時每刻都在我們周圍,它不僅讓我們聽到美妙的音樂,還可以為我們加熱食物、享受刺激的水上運動,甚至可以說沒有波地球就不會有生命,因為我們地球萬物沐浴的陽光,也是一種波——電磁波。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對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公元前550年畢達哥拉斯觀察並描述了振動的弦是如何產生聲音的。

伽利略·伽利萊、羅伯特·波義耳和艾薩克·牛頓都在這一領域有了自己的發現,但直到18世紀達朗貝(d'Alembert)推導出了波動方程,才使得這一領域變得清晰,並使許多未來的科學家才有可能解釋波動現象。其中波動方程也揭示了波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而不是瞬時,這也為以後的狹義相對論提供了支持。

波的基本原理

簡單地說,波是一種傳播的擾動;是一種通過介質傳遞能量的方式。不同的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例如:機械波、水波和聲波。曾幾何時我們一直認為,任何波的傳遞都需要介質,我們甚至自己發明出了以太這種並不存在的物質,以解釋電磁波的傳遞,但自從邁克遜-莫雷實驗以後,我們才認識到原來電磁波不需要介質就可以傳播,甚至引力波也可以通過擾動空間的方式傳播。

根據波的傳播方式,我們有兩種基本的波:橫波和縱波。因為這是個比較大的概念,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更多地關注橫波(電磁波就是橫波),而把縱波留下篇我們講聲波的時候再說。


對於縱波來說,質點被擾動的方向與波傳播的方向平行,介質中質點之間會被壓縮和膨脹。另一方面,橫波沿著與質點運動垂直的方向移動,所以當質點上下振動時,波會向左或向右移動。回想下上篇文章我們介紹的簡諧運動,橫波就與之相關。

在波傳播的過程中質點一直在相互影響,現在你想像一根弦,並且向上移動一個質點,其他的質點也會跟著移動。最簡單的形象化的方法就是用一個彈簧,當彈簧中的第一個線圈受到幹擾時,它會推或拉第二個線圈,第二個線圈也會對第三個線圈做出同樣的動作,這時我們就能看到波動。線圈會上下移動,但波會左右傳播。對於橫波,介質中的每一個質點都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振蕩,波的傳播方向垂直於這個振蕩。下圖:



在橫波中上下振動的質點使它們旁邊的質點也開始振動。質點之間沒有相互傳遞質量,也沒有收縮或擴張。質點所做的就是把能量傳遞給另一個質點,如果沒有能量傳遞,另一個質點就不會振動,也不會形成波。波沒有質量的運動,被認為是能量傳輸的現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能量總是以波的形式在傳輸,那麼你覺得體育場的人浪真的是波浪嗎?不,我們稱人浪為波,只是因為人浪的運動類似于波的運動,但人和人之間由於沒有發生能量的轉移,所以它們不是真正的波。

對波的描述

我們可以用很多物理量來描述一個波,但最重要的是波的頻率、波長和振幅。波的振幅(A)是粒子從其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我們也稱它為波的高度,類似於上篇文章簡諧運動的振幅。

波長(λ)是波一個周期的長度,可以在波的任何地方看到,在兩個連續的波峰、波谷或波的任何其他兩個等效點之間的距離。因為振幅和波長都在測量距離,所以它們都以米(m)為單位。


我們還需要解釋的另一件重要的物理量是周期。波周期(T)是任何質點完成一個完整振動周期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一個質點從它開始的地方振動,然後回到它開始的地方所需要的時間。以秒為單位測量,並且與頻率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總是可以從一個得到另一個,因為頻率是在一定時間周期內沿波的任何點完成的波周期數,以赫茲為單位(Hz),f=1/T。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根據坐標軸的不同,在上圖中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內容。如果我們在x軸上用米來表示位移,那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一個波峰到另一個波峰的距離,也就是波長,但是如果我們在x軸上放上時間,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從一個波峰到另一個波峰的周期。在這兩種情況下在我們可以在y軸上看到波的振幅。

我們也可以把速度放在x軸上,但是我們先下一個定義,在物理中的速度的定義是這樣的:物體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的距離,波的速度也是這樣的,簡單的說就是,距離除以時間。


波速告訴我們波的傳播速度,它可以用波長和周期來表示,也可以用波長和頻率來表示。在這兩種情況下,速度都是以m/s為單位測量的。

在繼續討論波動方程之前,我們還需要學習的是波的相位。它是一個角度量,以弧度為單位。我們說被一個完整周期分開的相鄰點是同相的,而那些被半個周期分開的點是異相的。可以在下圖中看到相位差的樣子。

相位差又稱「相角差」「相差」「周相差」或「位相差」。兩個作周期變化的物理量的相之間的差值。它為正值時稱前者超前於後者,為負值時則滯後於後者。它為零或π的偶數倍時,兩物理量同相;為π的奇數倍時則稱反相


波動方程(了解下就行)

先總結一些基本概念:

波長:波的一個周期的長度,單位為米(m)振幅: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單位為米(m)周期:波完成一個完整周期的時間,單位為秒(s)頻率 :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周期數,單位赫茲(Hz)速度:波速,單位(m/s)相位:時間點的位置,單位弧度

用數學方法描述波時,最基本的波是一維正弦波。我們用下面的方程來描述振幅u:

u(x,t)=Asin(kx−ωt+ϕ)

x和t是時間和空間坐標,A是最大振幅,k是波數,ω是角頻率和ϕ是相位。

我們可以用正弦或餘弦兩種方式來表示空間中一個平面內的行波:


一維波動方程是一維波的主偏微分方程的解:


當然,波動方程的解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表示。這取決於我們對相關參數的選擇。


總結

以上的內容並不是波的所有內容,我個人認為波是相當複雜的物理學,今天介紹的只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基礎性知識。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以下內容:

波是如何產生和與振動相關的

縱波和橫波的差異

橫波的簡單描述:a,v,T,f,λ,ϕ

波函數與方程


相關焦點

  • 物理學中的波概念
    荷蘭的惠更斯比較水波的形象和燭光搖曳的影子,認為光應該是水波那樣的波,此為光的波動說。光之波動說的確立有兩個關鍵證據。1801 年英國人託馬斯·楊參照水波幹涉所做的光雙縫幹涉實驗,得到了如同波浪高低起伏的明暗相間條紋(圖2)。1815 年法國人菲涅爾從惠更斯原理,即波前上的每一點都可以作為次級波源,出發,對楊的實驗結果給出了計算上的證實。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連續空間函數處理的是光的波動理論,曾經代表經典物理學的輝煌。連續區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場,特別是勢場。勢場的概念也用於經典力學,且不限於連續介質力學。在關於熱力學現象的描述中,體系各組成質點的位置和速度已失去直接經驗的意義。熱力學的對象是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熱力學狀態用壓強、體積等宏觀變量定義,則顯得自然,變量間的關係也變得簡單。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 鄭偉謀
    連續區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場,特別是勢場。勢場的概念也用於經典力學,且不限於連續介質力學。在關於熱力學現象的描述中,體系各組成質點的位置和速度已失去直接經驗的意義。熱力學的對象是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熱力學狀態用壓強、體積等宏觀變量定義,則顯得自然,變量間的關係也變得簡單。熱力學狀態的這種描述,原則上只對所謂的平衡態有效。
  • 一維線性波動方程簡介
    不過為了對波動理論作個小結,還是決定把這部分補充上來。要求不高的話,可大致看一下內容,注意得到的小結論即可。首先把上一段得到的簡諧波的波函數列出如下(推導過程參考上文「簡諧波的描述」):方程(5)是一個偏微分方程,它的解具有波動的形式(其實就是(1)式),也因此而被叫做波動方程。在電磁學中,根據麥克斯韋(J.C. Maxwell)電磁理論,可以得到如下形式的方程(標量化):
  • 認識光子本質還是物理學前沿的難題
    ★2.元子說評說二——無悖論光物理光物理實在系統:光源表面電子流與包圍固有的看不見的場物質:元子發生互激勵電磁運動關於恆星的演化:氫聚合核反應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和恆星誕生使質量不斷增加的化學元素所需要的基本粒子,都無不是來自包圍恆星的元子場。無論是天文學,宇宙學,還是物理學關於恆星演化的認識都還沒有到位。
  • 相對論超現實直覺思維妨礙了物理學的發展
    當認識到宇宙微觀與宏觀的物理是統一的,我們還能相信現代物理學的宏觀物理遵守「相對論」,微觀遵守「量子不確定原理」的宇宙宏觀微觀物理是分家的嗎?下面的微觀電子遵守與宏觀相同自然規律:電磁運動和牛頓力學的電磁運動方程,能夠準確計算微觀電子光速運動,還會懷疑宇宙宏觀微觀的物理統一性嗎?
  • 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可以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
    量子力學是研究組成宇宙的微小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描述量子世界的方程通常局限於亞原子領域,而與大尺度的宇宙時空並不相關。然而,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丁格方程,在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時非常有用。
  • 波的方程與圖像
    現在我們來描述波的運動規律,機械振動依靠介質來傳播,在傳播方向上,每一質點的振動相比前一質點的振動遲後一些。以橫波為例,取某一質點的平衡位置為原點O,沿傳播方向各質點的平衡位置為x軸,y軸表示某時刻各質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假設質點O以y=Asinωt的形式做簡諧運動,那麼距離它x處的質點又如何運動的呢?
  • 詭異波函數坍塌和薛丁格方程
    答案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薛丁格波動函數(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說到薛丁格的波函數和方程就必須先說一個人,正是這個人——德布羅意的出現才出現了薛丁格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德布羅意來自在法國那是赫赫有名布羅意家族,僅次於皇室的貴族,這個家族歷代都是是公爵,家族中第1代公爵是法國路易14時代當時的元帥。
  • 物理學的六個基本原理
    而在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背後有著六個基本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 原理 1 -光速不變原理回到1860年代,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統一了電學和磁學。電磁理論最偉大的一個成果就是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證明了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與真空中的光速 c 相同,從而揭示了光的電磁本性。
  • 二、主宰宇宙演化的六種宇宙基本作用力
    中國人的元子說在物理學史上,首先認識到光源電子在光傳輸電磁場中以不變光速運動,並在電磁場波陣面構成了一波波不連續的電磁橫波,給出了現象學現代物理學和天才的麥克斯韋都不可能給出的真實光物理的光的電磁橫波波動方程。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簡諧波特殊點振動速度和加速度
    05-02-02_簡諧波特殊點振動速度和加速度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在上一期波動方程基本參數求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一下對于波動方程基礎公式應用的熟練程度,並試著說明一下波動和振動方程參數的相關性原理,通過最近幾期內容的深入探討,共同研究波動方程中各個質點的運動情況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薛丁格在1926年給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並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它是一個非相對論的處理微觀粒子的波動方程,有兩個形式,即非定態(含時間的)所以薛丁格方程實質上是關於能量的恆等式,或者就是能量守恆的量子力學表達式。由薛丁格方程這樣一個二階微分方程解出的,就是能量的本徵函數。它反映了描述微觀粒子的狀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其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相當於牛頓定律對於經典力學一樣,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之一。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波動方程參數計算
    05-02-01_波動方程參數計算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共同來研究一個新的振動類型的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本期題目開始,我們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到簡諧振動的振動波上,即研究機械波在介質中傳播特性的題目,此類題目所引用的物理學知識點相對較少,在解題方法上
  • 「猜」出來的薛丁格方程
    正是因為薛丁格方程是薛丁格「猜」出來的,所以薛丁格自己也不清楚該波動方程中最重要的波函數Ψ的涵義,於是,這就引發了當時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們都去尋找這個神秘的Ψ之謎。目前,被公認的、同時也被實驗驗證的波函數Ψ的涵義,是由波恩提出的:Ψ是概率振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用波函數Ψ可以描述微觀運動粒子在各處被發現的概率[1]。
  • 波函數與薛丁格方程
    量子力學的學習一定要對波函數以及薛丁格方程這兩個概念有深刻的認識。目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量子力學第一章內容,對於這些概念應該有自己的思考。      波函數是描述一個物理系統的時間演化規律的唯一基本函數。知道了它,原則上就可以得到該系統的所有物理量。
  • 物理知識:力學-機械波-1.簡諧橫波
    預習要點機械振動在連續介質內的傳播叫作機械波,機械波是大量質元做振動的集合。了解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關係,掌握描述機械波的特徵參量波長、頻率和波速的含義,知道在同種介質中傳播,波的頻率由波源決定,波速唯一由介質決定,波長由波速和頻率共同決定。明確機械波傳播的是振動的狀態(即相位),而非介質的向前傳播。了解波射線和波振面的概念。重點定量掌握描述簡諧橫波的表達式(波函數),了解其物理意義及各參量的相互關係。掌握波動能量的描述,與振動的能量對比學習,知道區別和聯繫。
  •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統一了電現象、磁現象和光的麥克斯韋方程
    19世紀初,正當數學在代數、幾何和函數理論上經歷重大革命之際,物理學同樣也在經歷一場重大的革命。物理學發展到這個時候,牛頓的力學與引力理論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體系。然而,僅依靠力學和引力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困惑,在物理學中仍然存在著對大部分科學家來說完全神秘的三個課題——電現象、磁現象和光現象。
  • 薛丁格方程
    關於量子態與薛丁格方程的概念涵蓋於基礎量子力學假說裡,無法從其它任何原理推導而出。在經典力學裡,人們使用牛頓第二定律描述物體運動。而在量子力學裡,類似的運動方程為薛丁格方程。薛丁格方程的解完備地描述物理系統裡,微觀尺寸粒子的量子行為;這包括分子系統、原子系統、亞原子系統;另外,薛丁格方程的解還可完備地描述宏觀系統,可能乃至整個宇宙。
  • 【科普趣味】什麼是地震波?橫波和縱波哪個速度快?
    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