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場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給經濟生產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然而,疫情還沒結束,人類卻可能正面臨另外一場千萬年一遇的大危機。
周一,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十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在加快,並且已經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該論文作者之一,來自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生態學教授Gerardo Ceballos Gonzalez表示,在2001年至2014年間,大約有173個物種滅絕了。這比正常滅絕速度快了25倍。
他和他的團隊發現,在過去的100年裡,超過400種脊椎動物滅絕了。而在正常的進化過程中,400種脊椎動物滅絕可能需要長達1萬年的時間。
CNN將此次物種危機稱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在此之前地球已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600萬年前。
1.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大約4.50億至4.40億年前。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與57%的屬滅絕。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2.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大約3.75億至3.60億年前。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種滅絕,陸地生物受影響不顯著。19%的科、50%的屬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持續了近2000萬年,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
3.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大約2.51億年前。這是地球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全部滅亡。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亞大規模玄武巖噴發造成的附近淺海區釋放大量可燃冰,盤古大陸形成後改變了地球環流與洋流系統等等。
4.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大約2.5億至2.03億年前,延續了約5000萬年。估計有76%的物種滅絕,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這一次災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了,出現過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5.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距今6500萬年前,約75%--80%的物種滅絕。其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關於這次生物大滅絕最流行的說法是,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發生了大碰撞。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的大滅絕事件是由環境的災難性變化引起的,包括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或與小行星的碰撞。而第六次大滅絕則不同,它是由人為導致的。
販賣野生動物、汙染和破壞動物棲息地、使用有毒化學品等等,人類將數以百計的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然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沒有哪個物種能夠獨善其身。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物種消失時,它會侵蝕整個生態系統,並將其他物種推向滅絕。
以兩棲動物為例,由於壺菌病,數百種青蛙和蟾蜍的數量正在減少甚至滅絕,而人類有時會將這種傳染病傳播到其他地區。反過來,人類最終也將遭受這種疾病的毒害。
或許當下暴發的新冠疫情正是對人類的一種警醒!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edition.cnn.com/2020/06/01/world/sixth-mass-extinction-accelerating-intl/index.html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