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在溶液中的小晶體 黃金雨實驗

2020-11-22 天極網資訊

    在含有可溶性鉛鹽的溶液裡滴上一滴碘化鉀溶液,就會出現這樣的黃色沉澱。這是由於碘離子和鉛離子結合後生成的微溶於水的碘化鉛,這便是黃金雨實驗的主角了。碘化鉛除了本身的明黃色以外還有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雖然說這種物質只是微溶於水,但是它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在20攝氏度時,它的溶解度僅有0.069,而到了80攝氏度,它的溶解度甚至可以達到0.294。(註:此處所用溶解度單位為「g/100g水」)所以,當我們加熱含有碘化鉛沉澱的溶液時會有一部分碘化鉛繼續溶解。而溶液加熱到80攝氏度以上後,過濾掉多餘的碘化鉛,會得到一種含有大量碘化鉛的淡黃色清液。這時如果讓溶液冷卻下去,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由於我們選擇的是80度時的清液,所以此時的碘化鉛是均勻的分布在溶液的各個角落的。當降溫過程開始時,他們也會從溶液的各個角落均勻析出。而當溶液析出晶體的時候,它會按照自己規則的晶體結構生長,再加上析出的顆粒在很小的時候是不會沉底的,因此整個溶液中便出現了這種亮閃閃的效果。

    (本圖來源於人民郵電出版社圖書《瘋狂化學》)

    碘化鉛是黃色六方晶體,也就是說它的每個小晶體結構都是一個小小的不等邊六稜柱形狀,這樣它就擁有八個可以反光的面。此外,由於布朗運動,這些懸浮在溶液中的這些晶體還會做無規則的旋轉。因此在被光照時,每個晶體都會時有時無的把光反向你。這就是整瓶溶液會不停閃光的原因了。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溶液的降溫,這些懸浮著的小晶體終究還是會沉下去的。而這個時候只需要把溶液搖一搖便可以讓它短暫的再次懸浮在溶液中。

    大家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被稱作黃金雨的這個實驗的效果並不像「雨」,反而更像亮閃閃的黃米粥。這是因為在正常的燈光下,整個溶液中的晶體都在反射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的光線,從而使得我們會同時看到所有生成的晶體。那麼該怎麼避免呢?稀釋是一個方法,但實際效果並不是很好。最好的方法是關掉所有燈,用手電筒這樣的單一光源進行照射。這樣你就能看到黃金雨實驗最美的一面,並且明白黃金雨實驗之所以被稱為黃金雨實驗的原因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效果並不是碘化鉛一種物質的專利。根據我們前面所介紹的原理,只要滿足類似條件的物質都可以做這個實驗,比如甘氨酸合銅可以做「藍金雨」實驗。而其他可行的物質或許早就在某些實驗中存在,只不過這樣的現象沒有被關注罷了。

    作者:鳳舞九天 楊帆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

相關焦點

  • 瓶子裡的「黃金雨」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流星雨的降臨的確改變了地表巖石的成分,增加了巖石中金屬的含量。據估計,要產生目前地表所發現的貴金屬數量,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可能多達2000億億噸呢。 現實中的黃金雨我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瓶子中製造一場神奇的人造「黃金雨」。
  • 瓶子裡的「黃金雨」--中國數字科技館
    現實中的黃金雨我們是沒有機會見到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瓶子中製造一場神奇的人造「黃金雨」。【實驗儀器】鐵架臺、鐵圈、燒杯、玻璃棒、錐形瓶、塞子、漏鬥、濾紙。 很快,瓶子中有金黃色的顆粒析出,猶如黃金般落下,形成美麗的「黃金雨」。
  • 納米晶體技術在藥物製劑和遞送中的應用
    缺點是它更適合生產非晶體納米顆粒以及角尖的浸入深度必須通過實驗來確定[30]。用超聲波法進行溶液霧化和結晶化是一種利用超聲沉澱的技術。超聲波能量使用槽式超聲波儀與反溶劑一起提供,用壓縮空氣壓力將溶劑霧化在反溶劑中[10]。這是一種單步驟(粒子解決方案)操作,在一個明確限定的粒徑範圍內,使晶粒內的球度增加[31]。該方法還提供了一系列控制物理特性的機會,如表面形貌和顆粒形狀[32]。
  • 如何用化學方法給 ta 「夜空中最亮的星」?
    知友:ChemX(21,000+ 贊同,編輯推薦) 一、黃金雨實驗 黃金雨實驗,都是小星星,或許能滿足她的願望,將硝酸鉛溶液和碘化鉀溶液混合,可以得到美麗的金黃色沉澱。
  • 2020中考化學實驗:製取明礬晶體
    實驗步驟     1.在玻璃杯中放入比室溫高10 ℃~20 ℃的水,並加入明礬,用筷子攪拌,直到有少量晶體不能再溶解。     2.待溶液自然冷卻到比室溫略高3 ℃~5 ℃時,把溶液倒入潔淨的碗中,用硬紙片蓋好,靜置一夜。
  • 晶體和晶體的性質
    第二天早晨我們會發現,兩個結晶皿的底部都有一些小顆粒的晶體,有些晶體的顆粒小一些,有一些晶體的顆粒大一些。把兩個結晶皿中的溶液倒在不同的玻璃杯中,然後用小鑷子從兩個結晶皿中分別挑選出五六粒又大又好的晶體,用吸墨紙吸乾淨上面的溶液。把兩個結晶皿中剩餘的晶體倒掉,然後把結晶皿清洗乾淨,再把玻璃杯的溶液倒回各自的結晶皿中。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
  • 實驗解析 | 碳酸氫鈉晶體的製備
    「碳酸氫鈉晶體的製備」實驗是以「侯氏制鹼法」為背景模擬工業實驗開設的無機化學實驗,其實驗原理簡單,合成路線清晰,實驗現象明顯,涉及加熱
  • 實驗解析// 碳酸氫鈉晶體的製備
    「碳酸氫鈉晶體的製備」實驗是以「侯氏制鹼法」為背景模擬工業實驗開設的無機化學實驗,其實驗原理簡單,合成路線清晰,實驗現象明顯,涉及加熱
  • 利用溶液中的流體行為調控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
    文章發展了一種通用的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的策略通過調控氣液固三相接觸線附近楔形溶液區域內的溫度梯度分布,在溶液區域內構建穩定的馬拉高尼單渦流體系,這種穩定的單渦流體系為材料的生長和有序組裝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利用這一策略,作者實現了多種有序微納結構的製備。 利用溶液過程進行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具有簡單易行、靈活多變的特點,因而被廣泛地使用。
  • 高中實驗中常見洗滌問題|溶液|蒸餾水|乙醇|硫酸|濾液_網易訂閱
    2021-01-10 22:29:09 來源: 百之靈 舉報   高中實驗中常見洗滌問題
  •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B.恆溫蒸發10g水後,有少量硝酸鉀晶體析出C.將溫度降至10℃時,有少量硝酸鉀晶體析出D.加入10g硝酸鉀晶體,充分攪拌後溶液中有少量硝酸鉀晶體未溶解5、t℃時有兩瓶硝酸鉀溶液,一瓶是飽和溶液,另一瓶是不飽和溶液.下列實驗操作中無法區分這兩種溶液的是(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的硝酸鉀晶體
  • 紅細胞與常見晶體溶液混合輸注,安全!?
    與血漿中孵育的添加劑保存的紅細胞相比,添加劑保存的紅細胞在與四種晶體溶液(SAGM、AS-3、PAGGSM或D5W-PAGGSM )之一孵育時顯示出更高的平均游離血紅蛋白濃度。3.與血漿中孵育的添加劑保存的紅細胞相比,添加劑保存的紅細胞在與晶體孵育時顯示出相似或減少的聚集性。4.
  • ...氯化二/三鈉(Na2Cl/ Na3Cl)晶體和芳香環在離子溶液中的親水性
    報告題目:碳基芳香環-離子-水:基於納米碳管和石墨烯膜的離子篩分、氯化二/三鈉(Na2Cl/ Na3Cl)晶體和芳香環在離子溶液中的親水性報告人:方海平 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時間:2018由於離子與水之間存在水合作用,這樣的競爭導致水溶液中的離子-π作用被大幅度減弱,從而一直被忽視。在這個報告中,將介紹我們在近十年中,通過考慮碳基表面上的多芳香環效應和溶液中的多離子效應,重新審視水合離子-π作用,理解離子溶液中碳基表面的一些特性、發現相關的新物理並展示相應應用。
  • 四氧化三鐵納米溶液將有妙用
    新華網紐約7月3日電(記者王豔紅)美國科學家最近配製出四氧化三鐵的納米溶液,通過改變外加磁場的強度,可使其呈現或紅或紫的不同顏色。  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3日報導說,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製成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使其均勻地懸浮在液體中,形成一種膠狀的「光子晶體」。
  • Science: 溶液中單個配體保護的納米晶體3D原子結構的關鍵差異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DOI: 10.1126 / science.aax3233Title: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3D atomic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ligand-protected nanocrystals in solution編者按:納米粒子製造中的一個挑戰是
  • 好物丨這個海洋派對科學盒子能讓你在16個實驗中玩出知識
    這個盒子裡用到的所有材料都是我們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比如水、油、洗潔精、酒精、糖漿、小蘇打、塑膠袋、牙籤等等,而揭示的科學原理也是最常見但又最容易被忽視的,比如空氣壓強、浮力、熱脹冷縮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海洋派對》尤其適合作為青少年的學習工具,比課堂上直白的講解更加生動有趣。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