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巖鷚——你認識幾個字?

2020-12-03 笨爸爸

巖鷚是巖鷚科巖鷚屬13種鳥類的統稱。廣泛分布於古北界。該科鳥類體形均較小,如一般麻雀大小,棲息於海拔較高的草甸、灌叢、荒漠、裸巖等開闊地帶。

鴝[qú]巖鷚[liù]

學名:Prunella rubeculoides

英文名:Robin(英['rbin]美['rbin])

Accentor(英[k'sent]美[k'sent])

鴝巖鷚,雀形目,巖鷚科,巖鷚屬的一種。一般棲息在高山灌叢或草坡、土坎、河灘的低金臘梅灌叢地方。

鴝巖鷚是中等體型(16釐米左右)的偏灰色巖鷚。頭、喉灰色、胸棕色,腹部白色,上背有黑色縱紋;翅膀上有白色翅帶。

虹膜是紅褐色,嘴巴近黑色,腳是暗紅褐。

鴝巖鷚棲息於高海拔草甸和灌叢,喜歡站立在枝頭。溫馴而不懼生。

鴝巖鷚的叫聲為顫音,告警時發出尖聲的zieh-zieh,鳴聲為簡單而甜美的顫鳴si-ti-si-tsi,tsutsitsi或tzwe-e-you,tzwe-e-you。

鴝巖鷚在國外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區域(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國內分布於甘肅、西藏、青海、雲南、四川。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LC)

*小知識:

古北界:以歐亞大陸為主,包括整個歐洲,喜馬拉雅山脈至秦嶺以北的亞洲,以及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和阿拉伯半島,是世界7個地理界中面積最大的。古北界面積廣闊,以森林和草原為主,並具有大面積的乾旱、高寒地區。在歷史上曾廣泛受到冰期的影響,動物種類相對較少;該界與新北界、舊熱帶界和東洋界相鄰,邊緣地帶具有混雜的動物區系成分。古北界約有14目、58科、288屬、937種繁殖鳥,近半數為雀形目鳥類

相關焦點

  • 紅彤彤的眼睛,水波紋樣的羽毛……它是高原巖鷚(liù)!還有這20隻小可愛,你一定想看!
    他告訴記者,這隻稀罕的高原巖鷚是從岱頂玉皇頂下邊的懸崖亂石上發現的,當時高原巖鷚和領巖鷚混群,高原巖鷚紅彤彤的眼睛吸引了劉兆瑞的目光。經過仔細辨認,他很快判斷出這隻鳥兒以前從未在泰山出現。國內鳥類專家徐克陽確認,劉兆瑞發現的新鳥種學名為高原巖鷚,常規分布在新疆、西藏等地,在山東記錄到非常令人吃驚。這隻出現在岱頂的高原巖鷚應該是隨領巖鷚遷徙而來,這是首次在泰山上記錄到高原巖鷚的影像。
  • 北京的過境旅鳥1:紅脅藍尾鴝
    因為尾羽藍色,所以,這鳥還有個俗名:藍尾巴根。當你看到一大群小鳥的時候,怎麼就能快速分辨不是麻雀而是別的小鳥呢?對於紅脅藍尾鴝來說,相比麻雀,它身形顯得更苗條,站姿更挺拔,而不是像麻雀小短脖兒、小胖墩兒。鶲科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上下抖尾。
  • 鵐鷸鶇鵯鴝鵒鶲鷚鶺鶬鶊……這些鳥名咋這麼不友好呢
    半島記者 李百明鵐鷸鶇鵯鴝,鶲鷚鶺鶬鶊……它來了它來了,它們一起飛來了。唉呀媽呀腦瓜子疼,怎麼一個也不認識呢,字到用時方知讀書少。記者的青島候鳥傳已暫告一段落,讀過系列文章的讀者一定滿腦子疑惑——這些鳥名咋這麼不友好呢。搬出字典一查,咦,這些字古而有之。
  • 黑喉紅尾鴝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黑喉紅尾鴝
    黑喉紅尾鴝,拉丁學名(Phoenicurus hodgsoni),英文名Hodgson's Redstart,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Moore,命名時間在1854年。黑喉紅尾鴝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和高原灌叢、疏林、河谷、灌叢、草叢和針葉林中,秋冬季節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腳地帶的疏林、林緣灌叢和居民點及農田附近的小樹叢中活動,有時甚至出現在果園、庭院綠籬和路邊行道樹上。
  • 中國一姓氏只有三筆,這麼簡單的一個字,卻沒幾個人認識!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單單一個姓氏就有著非常複雜的解釋,像我們現代人除了姓之外就是名,那是古代,他們不僅有姓氏有名字,還有號和字,而且姓氏還可以解釋為姓和氏,比如一個姓王的女子,嫁給了一個姓張的男人,在古代她就會被叫做張王氏,張是她的姓,而王就是她的氏,姓氏這些文化一兩句可是解釋不清楚的
  • 【每周識一物】白馬雪山動物——棕胸巖鷚
    儘管在每次巡護途中,你總會看到很多漂亮的鳥兒或是聽到很多鳥鳴聲,但將它們定格成畫面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鳥兒的警惕性很高,在廣闊的區域無拘無束的自由飛翔,很難找到鳥的「落腳點」,這讓我不禁對那些觀鳥拍鳥的朋友發自內心的敬佩和羨慕。其實拍鳥不僅能鍛鍊身體、愉悅身心,還能學到很多生態知識。希望終有一天,我這隻「攝影菜鳥」也能通過學習實踐,將保護區的動態美透過鏡頭為大家一一呈現。
  • 國內那些紅尾鴝的辨別
    黑喉紅尾鴝P. hodgsoni:背部顏色與其雄鳥相似,因而與其他三種紅尾鴝(藍額紅尾鴝除外)相比青灰色較重,偏冷色調。下體喉部胸部顏色較灰,腹部及以下較白,尾羽整體呈紅褐色。紅腹紅尾鴝P.erythrogastrus:體型最大的紅尾鴝,15-16.5cm,其餘為13-14.5cm,顯得更為修長,飛羽也更長,下體磚紅色較多且較均一,在胸部及尾下覆羽稍多,整體呈暖色調。
  • 拍鳥趣事之——北紅尾鴝篇
    每年春天拍鳥,最給面子的就是北紅尾鴝了,不管是北紅哥哥,還是北紅妹妹,都特別配合,站好位置,擺好姿勢,給你做模特,浪費你成百上千次的快門。這些是我拍的~北紅尾鴝雄鳥,看仔細了,以後可別認錯了,這就是北紅哥哥。雄鳥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豔,真的很漂亮。
  • 北紅尾鴝|鳥界平頭哥
    北紅尾鴝雀形目鶲科紅尾鴝屬北紅尾鴝國內分布(藍色表示冬候鳥,黃色表示過境鳥,橙色表示夏候鳥,綠色表示留鳥)圖片來源於鳥類網別看它小,它也是候鳥,在南方屬於冬候鳥,春暖後又飛回北方繁殖(名字裡的「北」大概來源於此),當然也有留戀江南的待著不走了。
  • 國畫講堂|《海棠與紅尾鴝》
    第一步:紅尾鴝鳴叫聲優美,體態輕盈。用濃墨勾勒紅尾鴝的黑色羽毛輪廓,鳥的其餘部位用中等墨色勾勒,然後用淡墨輕染出體面,表現出體積感來。鐵桿海棠為朱紅色花,花、葉、竹子都採用中鋒以中等墨色勾勒,枝幹要依結構有明顯的提頓用筆變化。
  • CMG短音頻·《朋友圈》: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作者:楊亞 朗讀:文田北紅尾鴝北紅尾鴝,俗稱「石燕」。北紅尾鴝紅尾鴝主要棲息於山泉溪澗、川巖石間、池塘岸間。春夏以蟲為食,秋冬則以果為糧。北紅尾鴝多立停於水邊灌木,穿行跳躍於礁石叢林,常緊貼水面沿溪飛行。
  • 青島候鳥傳⑫|紅脅藍尾鴝:它是美麗的藍精靈 但是懂得低調
    給紅脅藍尾鴝哥哥來個特寫。這種鳥,外形很像麻雀,但比麻雀苗條、挺拔,麻雀跟它比就是小胖墩兒。紅脅藍尾鴝,是一種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點是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紅脅藍尾鴝,有的地方又叫它藍尾傑,這個「傑」字大概指其帥氣、英氣;名字中的「脅」,以前我簡單理解成「肋」,後來讀了北京大學綠協的文章,方知兩者區別。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寫道:「明白對眾要了文書,他便兩脅生翅,也飛去不得」,這個脅講的就是從腋下到肋骨的部分,對於鳥來說,大概的位置就是翅膀下面靠前,接近連接處的地方,紅脅藍尾鴝紅的地方就在那裡,類似的還有紅脅繡眼鳥等。
  • 動物小百科:關於白喉紅尾鴝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
    白喉紅尾鴝,拉丁文學名是Phoenicurus schisticeps,英文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屬於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命名時間在1846年,命名人為Gray。白喉紅尾鴝是一種高山森林和高原灌叢鳥類。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000m的高山針葉林以及林線以上的疏林灌叢和溝谷灌叢中,冬季常下到中低山和山腳地帶活動。
  • 玉米棒子上尋食的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和麻雀差不多大小。 一袋袋的玉米倒地上晾曬的時候,它們最關注的是玉米棒子上的那些肉滾滾的蟲子。那些活潑的小肉蟲,是它們可口的食物。
  • 鳥的王國:北紅尾鴝,別稱又叫作火燕,一種美貌的鳥類?
    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新的鳥類,它的名字叫做北紅尾鴝。是一種顏值非常高禽鳥,它還有一個別的稱呼,叫做紅尾溜或者是灰頂茶鴝,火燕。這是一種顏色豔麗的鳥,雌雄異色,和其他類的紅尾鴝完全不一樣。這種美麗的鳥目前屬於無危的品種。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種神奇的鳥類吧。那麼這種鳥都有怎樣的一種特點呢?第一點,我們首先要看下它的體型。這種鳥體型中等,看著並不是十分的大。它的身長能夠達到15釐米。
  • 子、孑、孓、孒,筆畫相同書寫簡單的四個字,你又認識幾個
    電腦上的字體結果卻是這個樣子的:歪歪斜斜這四個字看似簡單我們從新來認識下吧。第一個字:子,zǐ 簡單常用比如兒子、母子、種子、魚子、子女、子孫、老子、扣子、褲子等等。第二個字:孑, jié 單獨,孤單,成語孑有然一身,煢煢孑立等。第三個字:孓,jué 一般是個「孑」一起使用,指蚊子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