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小說在明清時期較為興盛,作品想像力豐富,多言怪力亂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說」的概念,他說:「且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統於二元,雖無專名,謂之神魔,蓋可賅括矣。」後來,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又進一步指出:「當時的思想,是極模糊的。在小說中所寫的邪正,並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釋道和白蓮教,單不過是含糊的彼此之爭,我就總結起來給他們一個名目,叫神魔小說。」
神魔小說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明清小說的奇葩。
神魔小說者,多言「怪力亂神」,而其本意未必在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當時的社會現實為神魔小說提供了很多素材。小說的人物、事件等一系列內容均是以社會現實中的人物的特點進行拼湊組合,或者是運用誇張甚至是扭曲的藝術手法,對於社會現實中一些不能直接言說或評價的人物及現象,進行一種間接的諷刺或者警醒。
李汝珍寫的《鏡花緣》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從古代開始,很多帝王都追求長生不老,或者追求飛升成仙。在《鏡花緣》中,唐敖作為一個仕途得意又失意的人,經過了很多各種各樣「神奇」的事件之後,看透世事,飛升成仙。不過,唐敖在他女兒唐小山去尋找他的時候,他沒有見唐小山,而是要唐小山改名為唐閨臣,並讓她努力去考女才。這也說明在古代社會中,科舉是一個讓人出人頭地的好途徑。
小山聽從了父親的話,改名「唐閨臣」,參加了女科舉,按照成績等考核應該是位列第一,但是由於名字不合武則天的心意,結果被往後推到第十一位。這也反映了在當時的時代,皇帝的喜好對科舉的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有能力卻無法得到相應的名名次,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書的前半部分有一些是描寫敘述的天界的事情。比如王母過壽,嫦娥等紛紛獻策讓王母開心。較之現實,上位者似乎總是有讓下位者,去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討好的權利。而居下位者也十之八九會去做。另外一部分是唐敖、林之洋以及多九公等乘船在海外遊歷的故事,裡面有各種各樣奇特的國家。我認為給我衝擊最大的是女兒國。女兒國和古代男尊女卑的情況恰好相反,女人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將封建時期所有對女人的壓迫在男人身上進行演示,讓讀者都覺得有些殘忍。《鏡花緣》不僅對於古代的封建制度對女性的壓迫進行了抨擊。而且對於一些「兩面」 現象進行了諷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鏡花緣》的後半部分描寫的大多是女子的才華。在封建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情況下,極少數人的認同也變得難能可貴起來。李先生總是能讓你在心裡感受到封建統治的不妥之處。
神魔小說與現實社會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其素材來源於當時的社會現狀,經過升華之後,來抨擊諷刺現實社會中不好的現象。但同時,神魔小說也展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希冀終有一天,這個社會能如「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