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個人沒有了思想和靈魂,有如一潭死水一般,波瀾不驚又興味索然。
正如王爾德曾經說過的:一幅沒有烏託邦的地圖是不值得一看的,因為它漏掉了那個人性永遠存在的國度。人性一旦存在,它將會尋找並發現一個美好的國度,然後朝著它揚帆駛去。進步就是實現烏託邦。
其實關於理想與現實的選擇,每個人都會遇到。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皎潔的月光,這就是毛姆筆下的關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
01
2018年12月21日,《月亮和六便士》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盛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
有人說,毛姆是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可毛姆創作的小說,最初的銷量卻平平無奇,直到他被十七個戲院經理拒絕過的劇本《弗裡德裡克夫人》,在當時倫敦最著名的皇宮大戲院上演後,從此時來運轉,但同行對他的惡意抨擊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英國的文學史上,1837年之前是屬於浪漫主義文學鼎盛期的喬治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只有極少數的小說巨匠得以留名青史,而大多數享有盛譽的文學家,都以詩歌名世。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登機,此時詩歌的地位雖然還是很崇高,但對社會的影響卻漸漸開始落敗於小說。
小說之所以會在維多利亞時代流行,不得不說的還是國泰民安的盛世,給了文學蓬勃發展充足的客觀條件。人口數量的暴增和識字率的猛漲讓現實主義小說狂飆突進數十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辭世,已然出現疲態的維多利亞文學也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此時的英國文壇,正面臨著一場山雨欲來的現代主義文學革命。與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作家相比,在英國本土和美國都享有盛譽的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文學旨趣,卻更接近正統的現實主義。
毛姆對現實主義的堅持,絕對不是對新興事物的牴觸和固步自封,與此相反,愛好在各國遊歷的他,不但深諳歐美文學的歷史和現狀,還對現代主義文學的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
毛姆認為,不管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文學,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我們並不能片面的認為新穎的,藝術價值就是更高的。
關於這一點,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第二章裡,用一段文字表達了他的看法:
如今戰爭業已來臨,它帶來了新的風氣。年輕人信奉的是我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神明,我們的後輩將要朝哪個方向走,現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躁動不安的年輕世代在意識到他們的強大之後早已登堂入室,這些人奪門而入,搶佔了我們的位子。空氣裡充滿了他們喧鬧的喊叫聲。有些為老不尊的長者滑稽地模仿年輕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證明屬於他們的時代尚未逝去;他們像最有活力的後生那樣振臂高呼,但喊出的口號是那麼的空洞;他們就像人老珠黃的蕩婦,試圖通過梳妝打扮和賣弄風情來重獲青春永駐的幻覺。那些較為聰明的前輩則大大方方地讓開道路。他們無奈的微笑中帶著些許寬容的嘲諷。這些人記得當初他們將躊躇滿志的前輩踩在腳下時,也正是如此大叫大嚷、出言不遜;他們還預見到這些高舉火炬的勇士終有一日也要讓出他們的位子。誰也不能夠一錘定音。哪怕是新福音,到尼尼微繁榮昌盛的時候不也已經變成舊福音。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為他們說的話是前人聞所未聞的,殊不知此類豪言壯語早已被說過上百遍,而且連說話的腔調也是大同小異。鐘擺甩過去又蕩回來。這個過程永遠往復無休。
02
這部《月亮與六便士》一經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在各界人士中廣泛流傳。
而且,這篇小說是以法國的印象派畫家高更做為原型創作的,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所以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故事裡的主角——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雖然有些愛慕虛榮,但是漂亮又很會交際,結交了很多作家,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按照世俗常理,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
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沒有任何徵兆地離家出走,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
人們甚至懷疑他是和情人私奔了,還被人繪聲繪色地傳成某個茶館的一個姑娘也突然消失了。可是妻子通過結交的一個作家調查的結果卻是:他的出走是為了理想——畫畫。
外人猜測他住在豪華的酒店裡,而事實上他窘迫之至,甚至好幾次險些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掉。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理解他的決定,因為思特裡克蘭德對於畫畫的狂熱,也僅止於愛好而已,他根本沒有任何繪畫基礎,也未曾受過任何訓練。
而事實上,他的畫幾乎沒有人看過,更別提是否可以賣出去緩解一下艱難的生活了。當然,卻有一同樣身為畫家的人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奉若神明,認為他是一個畫畫的天才。然而,思特裡克蘭德卻對自己追求理想的決定,和生活的窘態沒有絲毫的後悔,他甚至對清苦的生活完全不以為意,在書中他是這樣說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的確,雖然大部分人對於生活和幸福的標準類似,但是誰也沒有辦法給某一個人的生活,評分定標準,因為總有一些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就如同書中所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就像思特裡克蘭德認為的那樣: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即便受盡了苦難,背負了沒有責任的道義的評價,經歷了窘迫和疾病,甚至最後因麻風病而身體潰爛而死,思特裡克蘭德都覺得自己追求夢想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求仁得仁的結果了吧?
03
經過十七年的婚姻洗禮,思特裡克蘭德已經厭倦了婚姻、愛情,雖然他一心追求理想,似乎非常厭惡愛情,但是他並不否認做為一個男人,還是會在有某些需求的時候需要一個女性。
可一旦他的情慾得到滿足之後,他就又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理想當中去。
雖然厭惡,甚至憎恨,但是思特裡克蘭德卻無法擺脫情慾的困擾,它認為這樣的慾念會囚禁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他特別希望自己可以在某一天,不再受慾念的支配。"
思特裡克蘭德對女人存在很嚴重的偏見,他認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之外,一無所長,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但她們還想說服自己,叫了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
思特裡克蘭德認為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只有情慾是正常的,健康的。而愛情是一種疾病。他甚至會把女人當成是了享樂的工具,而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也許也是他從原本家庭中逃離的原因之一吧,從一種生活中逃離,帶著對原有生活深深的厭惡,對女性的偏見也根深蒂固地存在在他的靈魂深處。
所以,思特裡克蘭德還認為女人的愛情很貪婪,要是被一個女人愛上了,那可真是一件非常困擾和倒黴的事情。因為除非連自己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否則,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雖然女人看起來是軟弱的,但是她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男人們完全控制在手就不會甘心。
思特裡克蘭德還說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匱乏也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帳簿裡。
思特裡克蘭德雖然病得快死了,唯一欣賞他畫作的朋友伯朗士-施特略夫,不顧妻子勃朗什堅決制止的態度,還是讓思特裡克蘭德到自己家裡來養病。而思特裡克蘭德卻因為勃朗什對自己討厭的態度,而特別想與之發生了關係來報復她對自己的無禮,卻沒想到勃朗什愛上了他。
思特裡克蘭德卻發現勃朗什愛上自己後,就像自己曾經的妻子一樣,一點一點地施展起那些愛情裡的小把戲來。勃朗什以無限的耐心準備把自己網羅住,捆住他的手腳。
他還發現勃朗什要把自己拉到她那個水平上;發現她對自己這個人一點也不關心,唯一想的是叫自己依附於她。為了自己,世界上任何事情勃朗什都願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來打攪自己。
這讓思特裡克蘭德厭倦又無法忍受,所以,思特裡克蘭德再次出逃了,即便這個女人為他自殺,他還是一臉冷漠,沒有絲毫悔意,可伯朗士-施特略夫卻匪夷所思地原諒了他。
到這裡,思特裡克蘭德這個形象,大概除了老好人伯朗士-施特略夫,沒有人會對他有任何好感了,甚至人們還會覺得他經歷的所有一切苦難,都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完全是自找的,自作自受。
那麼,像思特裡克蘭德這樣的對女人只有情慾而沒有任何情感的浪子,是否會一個人帶著對藝術的狂熱而孤獨終老呢?
事實上,後來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當地一個只和外地人談戀愛的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
這個姑娘,滿足了他對女人所有的要求,不會打擾他對藝術和理想的追求,不會對他有任何要求,也不會有想要控制他的想法。
卻對他傾其所有地付出全部的情感,甚至在他得麻風病的時候,也不離不棄,直到死去。結局很悽慘,似乎是對思特裡克蘭德拋卻一切的懲罰。
放棄現實,追求理想,就是在追求厄運嗎?雖然在世俗的標準裡,思特裡克蘭德的選擇讓人無法理解,但是,在他選擇藝術和理想的瞬間,他才如同重獲新生一般,真正地活著。
最終,思特裡克蘭德還是被土著姑娘愛塔包容的愛感化了。
心中不再冰冷,理想與現實不再強烈地衝突,結局不過是形式而已。畢竟,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關鍵是他選擇了讓自己怎樣活著……
本文作者: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