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就在一念之間

2021-01-16 微讀書咖

沒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個人沒有了思想和靈魂,有如一潭死水一般,波瀾不驚又興味索然。

正如王爾德曾經說過的:一幅沒有烏託邦的地圖是不值得一看的,因為它漏掉了那個人性永遠存在的國度。人性一旦存在,它將會尋找並發現一個美好的國度,然後朝著它揚帆駛去。進步就是實現烏託邦。

其實關於理想與現實的選擇,每個人都會遇到。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皎潔的月光,這就是毛姆筆下的關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

01

2018年12月21日,《月亮和六便士》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盛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

有人說,毛姆是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可毛姆創作的小說,最初的銷量卻平平無奇,直到他被十七個戲院經理拒絕過的劇本《弗裡德裡克夫人》,在當時倫敦最著名的皇宮大戲院上演後,從此時來運轉,但同行對他的惡意抨擊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英國的文學史上,1837年之前是屬於浪漫主義文學鼎盛期的喬治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只有極少數的小說巨匠得以留名青史,而大多數享有盛譽的文學家,都以詩歌名世。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登機,此時詩歌的地位雖然還是很崇高,但對社會的影響卻漸漸開始落敗於小說。

小說之所以會在維多利亞時代流行,不得不說的還是國泰民安的盛世,給了文學蓬勃發展充足的客觀條件。人口數量的暴增和識字率的猛漲讓現實主義小說狂飆突進數十載,隨著維多利亞女王辭世,已然出現疲態的維多利亞文學也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此時的英國文壇,正面臨著一場山雨欲來的現代主義文學革命。與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作家相比,在英國本土和美國都享有盛譽的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文學旨趣,卻更接近正統的現實主義。

毛姆對現實主義的堅持,絕對不是對新興事物的牴觸和固步自封,與此相反,愛好在各國遊歷的他,不但深諳歐美文學的歷史和現狀,還對現代主義文學的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

毛姆認為,不管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文學,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我們並不能片面的認為新穎的,藝術價值就是更高的。

關於這一點,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第二章裡,用一段文字表達了他的看法:

如今戰爭業已來臨,它帶來了新的風氣。年輕人信奉的是我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神明,我們的後輩將要朝哪個方向走,現在也可以看出端倪了。躁動不安的年輕世代在意識到他們的強大之後早已登堂入室,這些人奪門而入,搶佔了我們的位子。空氣裡充滿了他們喧鬧的喊叫聲。有些為老不尊的長者滑稽地模仿年輕人的吵吵嚷嚷,想要證明屬於他們的時代尚未逝去;他們像最有活力的後生那樣振臂高呼,但喊出的口號是那麼的空洞;他們就像人老珠黃的蕩婦,試圖通過梳妝打扮和賣弄風情來重獲青春永駐的幻覺。那些較為聰明的前輩則大大方方地讓開道路。他們無奈的微笑中帶著些許寬容的嘲諷。這些人記得當初他們將躊躇滿志的前輩踩在腳下時,也正是如此大叫大嚷、出言不遜;他們還預見到這些高舉火炬的勇士終有一日也要讓出他們的位子。誰也不能夠一錘定音。哪怕是新福音,到尼尼微繁榮昌盛的時候不也已經變成舊福音。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為他們說的話是前人聞所未聞的,殊不知此類豪言壯語早已被說過上百遍,而且連說話的腔調也是大同小異。鐘擺甩過去又蕩回來。這個過程永遠往復無休。

02

這部《月亮與六便士》一經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在各界人士中廣泛流傳。

而且,這篇小說是以法國的印象派畫家高更做為原型創作的,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所以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故事裡的主角——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雖然有些愛慕虛榮,但是漂亮又很會交際,結交了很多作家,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按照世俗常理,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

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沒有任何徵兆地離家出走,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

人們甚至懷疑他是和情人私奔了,還被人繪聲繪色地傳成某個茶館的一個姑娘也突然消失了。可是妻子通過結交的一個作家調查的結果卻是:他的出走是為了理想——畫畫。

外人猜測他住在豪華的酒店裡,而事實上他窘迫之至,甚至好幾次險些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掉。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理解他的決定,因為思特裡克蘭德對於畫畫的狂熱,也僅止於愛好而已,他根本沒有任何繪畫基礎,也未曾受過任何訓練。

而事實上,他的畫幾乎沒有人看過,更別提是否可以賣出去緩解一下艱難的生活了。當然,卻有一同樣身為畫家的人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奉若神明,認為他是一個畫畫的天才。然而,思特裡克蘭德卻對自己追求理想的決定,和生活的窘態沒有絲毫的後悔,他甚至對清苦的生活完全不以為意,在書中他是這樣說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的確,雖然大部分人對於生活和幸福的標準類似,但是誰也沒有辦法給某一個人的生活,評分定標準,因為總有一些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就如同書中所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就像思特裡克蘭德認為的那樣: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即便受盡了苦難,背負了沒有責任的道義的評價,經歷了窘迫和疾病,甚至最後因麻風病而身體潰爛而死,思特裡克蘭德都覺得自己追求夢想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求仁得仁的結果了吧?

03

經過十七年的婚姻洗禮,思特裡克蘭德已經厭倦了婚姻、愛情,雖然他一心追求理想,似乎非常厭惡愛情,但是他並不否認做為一個男人,還是會在有某些需求的時候需要一個女性。

可一旦他的情慾得到滿足之後,他就又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理想當中去。

雖然厭惡,甚至憎恨,但是思特裡克蘭德卻無法擺脫情慾的困擾,它認為這樣的慾念會囚禁自己追求理想的精神。他特別希望自己可以在某一天,不再受慾念的支配。"

思特裡克蘭德對女人存在很嚴重的偏見,他認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之外,一無所長,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但她們還想說服自己,叫了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

思特裡克蘭德認為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只有情慾是正常的,健康的。而愛情是一種疾病。他甚至會把女人當成是了享樂的工具,而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也許也是他從原本家庭中逃離的原因之一吧,從一種生活中逃離,帶著對原有生活深深的厭惡,對女性的偏見也根深蒂固地存在在他的靈魂深處。

所以,思特裡克蘭德還認為女人的愛情很貪婪,要是被一個女人愛上了,那可真是一件非常困擾和倒黴的事情。因為除非連自己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否則,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雖然女人看起來是軟弱的,但是她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男人們完全控制在手就不會甘心。

思特裡克蘭德還說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匱乏也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帳簿裡。

思特裡克蘭德雖然病得快死了,唯一欣賞他畫作的朋友伯朗士-施特略夫,不顧妻子勃朗什堅決制止的態度,還是讓思特裡克蘭德到自己家裡來養病。而思特裡克蘭德卻因為勃朗什對自己討厭的態度,而特別想與之發生了關係來報復她對自己的無禮,卻沒想到勃朗什愛上了他。

思特裡克蘭德卻發現勃朗什愛上自己後,就像自己曾經的妻子一樣,一點一點地施展起那些愛情裡的小把戲來。勃朗什以無限的耐心準備把自己網羅住,捆住他的手腳。

他還發現勃朗什要把自己拉到她那個水平上;發現她對自己這個人一點也不關心,唯一想的是叫自己依附於她。為了自己,世界上任何事情勃朗什都願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來打攪自己。

這讓思特裡克蘭德厭倦又無法忍受,所以,思特裡克蘭德再次出逃了,即便這個女人為他自殺,他還是一臉冷漠,沒有絲毫悔意,可伯朗士-施特略夫卻匪夷所思地原諒了他。

到這裡,思特裡克蘭德這個形象,大概除了老好人伯朗士-施特略夫,沒有人會對他有任何好感了,甚至人們還會覺得他經歷的所有一切苦難,都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完全是自找的,自作自受。

那麼,像思特裡克蘭德這樣的對女人只有情慾而沒有任何情感的浪子,是否會一個人帶著對藝術的狂熱而孤獨終老呢?

事實上,後來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當地一個只和外地人談戀愛的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

這個姑娘,滿足了他對女人所有的要求,不會打擾他對藝術和理想的追求,不會對他有任何要求,也不會有想要控制他的想法。

卻對他傾其所有地付出全部的情感,甚至在他得麻風病的時候,也不離不棄,直到死去。結局很悽慘,似乎是對思特裡克蘭德拋卻一切的懲罰。

放棄現實,追求理想,就是在追求厄運嗎?雖然在世俗的標準裡,思特裡克蘭德的選擇讓人無法理解,但是,在他選擇藝術和理想的瞬間,他才如同重獲新生一般,真正地活著。

最終,思特裡克蘭德還是被土著姑娘愛塔包容的愛感化了。

心中不再冰冷,理想與現實不再強烈地衝突,結局不過是形式而已。畢竟,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關鍵是他選擇了讓自己怎樣活著……

本文作者: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詩和遠方的距離
    杜甫代表的是六便士,而李白代表的,是月亮。這樣說荒誕一些,解釋下來說,杜甫代表的是責任是義務,是對現實世界的雕琢;李白代表的是對月光的嚮往,代表在通往藝術殿堂道路上的追逐,是不斷實現自己內心理想世界的過程。杜甫的一生,活在家國天下的情懷裡,而李白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詩和遠方。
  • 豆瓣9.0《月亮與六便士》: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與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細細思量,主人公之所以如此「強大」,那是因為他有精神和意志的依託,有著對【理想】追求的那一份狂熱和執著。那麼今天我們就站在【理想】的角度,來一起解讀《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背後隱藏的涵義之一: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01.
  • 月亮和六便士之間,只隔著捨棄一切的距離
    我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會告訴我們他的答案。《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三大長篇力作之一,成書於1919年。本書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書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敘述了原來是位證券經紀人的主人公,在人到中年時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的故事。
  •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或愛情都是月亮在我們心中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毛姆塑造了一個追求自由靈魂的人物。小說講述的是斯特裡克蘭,他原本是平凡股票經紀人倫敦,突然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拋棄了妻子和兒子,遠赴遙遠的國度,開始了瘋狂而漫長的繪畫藝術夢想之路。「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輩子
    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索賴以渴的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故事聖手」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
  • 《月亮與六便士》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百家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01這世間,有這麼兩種人,一種將夢想活成了生活;另一種人,將生活活成了夢想。用滿地的六便士為餌,用眼前的安寧誘惑,讓夢想永遠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有人會打破貝殼,無視六便士,抬頭看月亮,朝她跑去。查爾斯是《月亮與六便士》一書的主人公,他是一個如此堅強的人。
  • 《月亮與六便士》:生活以死相逼,唯有一直爭氣
    最近一口氣閱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名著後內心很震撼,「生活以死相逼,唯有一直爭氣」這句話非常好的表達出我對這部著作的敬意。落魄而又不平凡的畫家《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就是敘述了偉大的畫家斯特裡克蘭德的故事,全篇語句樸素,故事平緩,既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唯美動聽的故事,甚至在字裡行間看到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冷漠自私的混球,他拋妻棄子,插足好友的婚姻,又無情地拋棄朋友的妻子,令她羞愧自殺身亡。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最有名的著作,以法國印象畫家高更為原型。小說問世後,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即使毛姆去世多年,這本書在中國仍然不斷地被翻譯再版。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02【職業問題】夢想和現實並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為夢想而不顧現實是魯莽的,為眼前苟且而丟棄夢想是愚蠢的。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月亮」與「六便士"是一種隱喻。「月亮」象徵的是一種夢想。這種理想如同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一樣對藝術的追求,不顧一切,寧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生態度。「六便士"代表的是一種世俗,它指的是眼前的苟且生活。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都在追逐星辰的人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家庭富足,生活美滿,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實中,他大概率會就此過上一生。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他是拋棄妻兒的渣男還是內心強大的理想主義者
    英國作家毛姆以高更為原型創作了《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曾轟動一時。高更《月亮與六便士》對很多文青來說並不陌生,它時常出現在暢銷書榜單中,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他擁有世俗眼光的幸福: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高於常人的收入。
  •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2020-10-1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月亮和六便士》故事的分析,以及得到的3點人生啟示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給了我們答案。《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代表作,講述了主人公一生追求夢想的故事。這本書一經問世,人們都被斯特裡克蘭德這個人物所震撼。毛姆說自己的創作原型來源於畫家高更的人生經歷,高更年輕的時候做過海員、股票經紀人,1873年開始學畫畫,1883年成為了一名職業畫家。高更一生坎坷多難,最後在貧困和疾病的折磨下死去。
  • 月亮和六便士:關於愛情,佔有或是陪伴?
    在《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中,主人公為了他的夢想在他40多歲的時候選擇放棄自己的所有生活,說難聽點他拋妻棄子,為了自己那在別人看起來荒誕至極的夢想,他去到南美洲的島上,在那裡進行畫作,而在這裡他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女人,他在書中有了下面的獨白。
  • 烏龜之死,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作者:黃卓貫早上起床後洗漱、叫醒孩子,為孩子準備上學用品……給孩子的烏龜餵食。餵養烏龜本來是兩個孩子爭搶要做的。兩年前,兩個孩子跟著媽媽去市區的商場買了兩隻巴西龜回來,一人養一隻。那時,巴西龜只有大人的大拇指那麼大,分別放在透明的小瓶裡飼養。
  • 讀透《月亮與六便士》中經典犀利的4句話,揭開人性的暗面和複雜
    讀《月亮與六便士》是什麼感覺?私以為英國現代作家伍爾夫形容的最為貼切,她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今天這篇文章特意挑選了《月亮與六便士》中最犀利的四句話,這四句話或許能幫你了解人性的複雜和多面01第一句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
    老陽按:要以禪宗而論,成佛就在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佛,這可不是說說,佛和魔往往就在一念之中,讓我們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對此的開示。【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 《月亮與六便士》:這世界一直都允許獨特,只要你足夠勇敢
    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天才作家"的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用一種紀實手法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很多人對這句話十分熟悉,但是翻開這本書才發現,毛姆根本沒有說過這句話。在書中,毛姆向讀者鋪開了以法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離經叛道的後半生。
  • 《月亮與六便士》:能成大事的人身上都有哪些品質?
    人生如同一場博弈,一邊是我們的夢想,另一邊是現實,一次次的較量。主人公對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最終徵服了命運,達到了自己內心的寧靜和安詳。人生是一場冒險,平靜舒適,或者波瀾壯闊,不能說哪一個更好,但是一旦選擇了,無怨無悔就好。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刻,對生活充滿沮喪,想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可是,想到房貸養家只能作罷。
  • 我們都一樣,在一念之間愛上對方,從此勿忘心安
    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張杰部分歌曲的含義,不喜勿噴 張杰《我們的歌》,這首歌是為了紀念我型我秀中經歷的青澀時光,與朋友們之間的友誼,誰都有過青澀的時光,青澀的時光終究會過去,你我也都會想念,願你我都會記得自己的青蔥歲月,永遠留在歌聲裡 歌曲《勿忘心安》,這首歌做為電影《竊聽風雲》的片尾曲,刻畫了一種 在綽手可得的欲望和理想面前我門到底該選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