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2021-01-19 讀旅世界

什麼樣的人生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百思不得其解,也曾多次跟不同小夥伴進行深度討論。結果呢!我發現大家對這個問題無非是有房有車、有家庭、有孩子、有夢想等等。

簡單來說,大家都認為你想要的,全能擁有。這樣就是人生贏家。但隨著閱歷增加,書讀得也多了,我並不以為然。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

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兩個問句來試問一下你: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這兩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如果你硬持著肯定或否定的態度,那我只能說那是你的個人看法和偏見而已。問題出現在哪呢?

接下來,我將會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深度解讀洞察人性大師毛姆筆下《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人物形象。你就能知道問題所在之處了。

01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的一生,本來是不存在意義的。一旦人們認為人生有意義,那就是有意義的事。也就是說,事實本身是沒有意義。所謂的意義,全是人類賦予的。但不同人所賦予的意義,卻不盡相同。所以毛姆說:「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儘管這個客觀世界是人類的主觀印象。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下面這三個重要的事實。這三個事實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現實,並且制約著我們。因為這些事實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我們。

事實一:「我們是人類」。「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之上」。無論人類做何種事情,都被這個「地球"所束縛。我們需要利用地球中的各種資源來生存,同時還需要追求自我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有什麼想法、觀點,全有客觀事實所限制。事實二: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如果你想依靠自己單槍匹馬地應對所有的困難,等待你的只有失敗與滅亡。也就是說,人想要生存和幸福,那就是必須與他人產生聯繫和合作。這引申出來則是,你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事實三:男女有別。每個人都無法逃離性別之分這一大事實。而這一事實引發出來的是愛情、婚姻、養育子女等問題。用一句話來說,沒有找到另一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有所缺陷的。基於以上三個事實,每個人都擺脫不了三個終極問題:

職業問題:人究竟該從事何種職業?社會感問題:在助人自助的基礎上,人究竟該如何在同類中得到不可動搖的地位?性別問題:為了適應「兩種性別的客觀存在」以及「人類的繁衍生息依賴於愛情」這樣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調節自身行為?這三個問題,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背後,又會引發其他一連串小問題。從這些回答中,我們就能了解到一個人的目標和行為模式,從而能讀懂這個人。毛姆筆下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也是如此。

02【職業問題】

夢想和現實並非是水火不相容的。

為夢想而不顧現實是魯莽的,為眼前苟且而丟棄夢想是愚蠢的。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月亮」與「六便士"是一種隱喻。

「月亮」象徵的是一種夢想。這種理想如同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一樣對藝術的追求,不顧一切,寧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人生態度。「六便士"代表的是一種世俗,它指的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書中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四十歲之前的男主公,他謀得倫敦證券交易所經紀人一職,家中妻子賢惠,兒女活潑可愛,過著一種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另一個例子是,熱心誠實的斯特洛夫,為了家庭,靠藝術生活謀生。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對於心中的「月亮」和地上的「六便士」,都會有著各種極端看法。

有的人認為,我們就該好好像主人公一樣,為追求心中的「月亮」而不顧一切,於是紛紛辭職。

有的人又認為,低頭撿「六便士」,好好賺錢,養家餬口才是王道。先不說,這兩種看法的對錯之分。反思一下,現實中的你我是怎麼選擇的?

真實世界中,大概會有兩類人:

一類人是被現實磨成灰,活得行屍走肉。他們的生活,全被他人所操控。比如,你要讀好書,找到體面的好工作,到了適婚年齡。你要娶白富美,嫁給高富帥等等。另一類人是為了追求理想,為了追求自我,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前者,我把它稱之為「現實主義」者 ;後者,我把他稱之為「理想主義」者。問題來了!人究竟該為了六便士,而過著一種「現實主義」的生活,還是對抗人性,走上「理想主義」的道路呢?

答案是因人而異。如果你能跟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一樣,本身就有天賦,並堅信自己能在某方面超出凡人,捨棄一切,敢走少有人能走的路,那是一種偉大。就連毛姆本人也在小說開篇中講到:「我最初沒在他身上看見不同凡響的東西,但如今很少看見誰還會否定他的偉大。這種偉大,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作家王小波也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就算是年輕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沒有關係,這種事情永遠不會太晚,只在於有沒有這勇氣去改變。人到老年的陸遊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少時汩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晚,猶不能止。」

但如果你是一位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你盲目地不顧一切,為了追求心中所謂的「月亮」,而一往直前。那我想說,你是魯莽的,是不理智的,後面有苦頭等你去啃。

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說,身而為人,我們就得乖乖地「為五鬥米折腰」,故不能追求心中的理想。而是說,每個人都身不由己,故我們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時區,然後舒適地活著。比如,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的反面例子,熱心誠實的斯特洛夫,為了家庭,靠藝術生活謀生。

在我看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並不是大家所想那樣,歌頌像斯特裡克蘭德一樣,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偉大,也不是想責備那些向現實低頭的人。而是想告訴我們活著,你既要仰望星空,要找到心中的「月亮」,也要低頭撿「六便士"。

簡單來說,走在人生道路中,面對職業這個終極問題,你要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的平衡問題,而不是顧此失彼。平衡什麼?平衡理想與現實這對關係,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時間衝突等問題。

我認為,現實和夢想不是一對對立的關係,而是一對孿生兄弟。為了夢想而不顧現實的不堪,是不對的。為了現實過著舒服,而弄丟心中的夢想,更是錯的。

所以,你不要再犯傻了!別以為為夢想而不顧現實不堪,就是偉大的。也別以為長期為眼前生活苟且地活著,這種人生模式就不值得一提。

其實,面對職業這個終極問題,關鍵還是取決於你自己。在年輕時,甚至是孩兒時期,你就本應該有勇氣去擺脫現實中的「六便士」。一旦人到了中年,你依舊發現心中有夢想,那你也需要擺脫現實中的「六便士」,是去追求心中的「月亮」,但前提是你不能不顧一切去追求夢想。

現在回頭來看,毛姆這部小說的真正意義並不是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中,給我們出一道2選1的選擇題,而是給所有人提出一種自我審視的人生態度。

只可惜,這一點少有人能悟出來。

03【社會感問題】

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能否玩轉人生,來破壞社會規則,而是看他在社會規則之下,能玩得有多嗨。

從表面上來看,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的成就是令人欽佩的。他天賦超群,死後其作品價值連城,更重要的是他敢於在不惑之年丟掉一切,去追逐夢想。但細思極恐。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人,我一定會避而遠之。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人渣」,是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極其自私的人。他輝煌成就背後,是人性最為黑暗的一面。我不清楚,如此一人,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這一角色。

在不惑之年,他成了家,也立了業。可是有一天,他又突然拋妻棄兒。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妻兒跟他再也沒有任何關係了,所以他要麼獨立,要麼自生自滅。

他說:「男人的靈魂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熱衷於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帳簿的小圈子裡。」

我認為這句話講得很現實的。但這也不能怪女人,女人天生就脆弱而珍貴,需要被人疼,被人愛。他一手甩開妻兒,一腳踢開工作,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他還敢說這種風涼話。真是扯蛋!

拋開他死後的偉大成就不說。如果我身邊有這種人,那我一定會認為他的行為模式,是不對的。他的人生,也並非一個標配人生。相反,這是一種失敗的人生模式。為什麼呢?

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是看這個人的社會發展程度。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看,也有類似的說法。

梳理一下,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的社會發展關係:

對職場的工作,不負責任,說走就走拋棄妻子對女人各種偏見背叛一路相助的朋友冷漠他人,忽視人的感情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如此的人,你還羨慕,還想向他學習嗎?如果你喜歡主人公這個人,那我只能說你是一個價值觀扭曲的人。

在我看來,一個人倘若不能用心培養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關係,那他是一個可恨之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人。儘管人人都會有追求個人權力和優越感的傾向。但人生的弱點,還是不可忽視。連毛姆本人也說:「我總感覺,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不大對勁」。

在這個社會,如果人人和他一樣,那我想,這個社會比原始社會還更可怕。

所以呢!判斷一個人,不是看他能否玩轉人生,來破壞社會中的何種規則,而是看他在社會規則之下,能玩得有多嗨。

用一句話來說,一個人若不能發展良好的社會關係,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觸碰社會底線和人性的陰暗面,那麼他必定難以享受生而為人的樂趣。最終的結果,不是助人助己,而是害人害己。像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的人,不僅自己的生活悶悶不樂,而且周圍的人還要跟他著活著受罪。

到這裡,我想起豆瓣評論區有人說了一句話直擊人心的話:「如果自己女兒的男朋友喜歡斯特裡克蘭這個人,甚至推崇《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我一定會果斷阻止他們在一起!」

我想,確實如此。沒有社會感的人,是混蛋。沒有社會感的人生,不值一提。所以,別傻了。看人不要觀其表面,而要讀懂其內核。看透其為人處世模式,看其怎樣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看其有多少社會責任感。

04【男女性別問題】

愛情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為了找一個人湊合過日子,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需

讀《月亮與六便士》給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利用愛情,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夢想。而跟他前後發生關係的三位蠢女人,都從不同程度犧牲自我,協助他成就畫家夢。

我們先不評價斯特裡克蘭德一生的三段愛情,而是來看他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三種「功利式愛情」。

第一階段:新嘗試,建立家庭

他與愛慕虛榮的妻子,一起組建家庭,成家立業。他們看似把家庭和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但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因此,才有了後來,他突然決定一聲不響地離開了。在這個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對夫妻雖然天天在一起生活,但互不了解。妻子喜歡與作家們做朋友,喜歡富有藝術氣息的生活的同時,也知道丈夫喜歡畫畫,但他們彼此從未交流過,也沒共同經驗與愛好。所以,讓妻子難以置信的是丈夫說自己對女人沒興趣。

此時,他眼裡只有一支畫筆,並堅定地說:「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遊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這就是他的選擇。

在這段關係中,斯特裡克蘭德認為愛情是一種疾病,是變態的,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他始終扮演著一個"渣男」的角色。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他與妻子在一起原先的欲望先是建立家庭。但有了家庭後,現狀並不能滿足他了。他不甘困於眼前苟且,但內心的熊熊欲望又無人知曉且懂得。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類話。」 所以到最後,他只能被迫性地選擇離開。

第二階段:為了藝術發展

他與救命恩人的妻子布蘭奇·斯特羅伊夫有染。在這段關係中,他不是愛她,而是因性慾,是藝術發展的需求。

他說:「她的身體非常美,我正需要畫一幅人體畫。等我畫完以後,對她也就沒興趣了。」

所以,布蘭奇為了他,離開深愛她的丈夫。最後,她因為斯特裡克蘭德,而服藥自殺。他卻認為她的死跟他沒有關係。她是一個愚蠢、失衡的女人。

在這部分,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對女人的愛是一種性愛,一種衝動,是荒誕可笑的,是不負責的愛,但能找到創造靈感,利於藝術發展。

在他看來:「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

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第三階段:為了求生存

斯特裡克蘭德對女人有偏見,不喜歡談情說愛,但在生命的最後期限裡,他還是選擇跟土著痴情女孩子結婚生子。為什麼呢?

大溪地島上,他窮途潦倒,而該女子恰好有房、有糧食,又鍾情於他。他說:「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斯特裡克蘭德卻對來看病的醫生說:「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對待他們,你可以揍他們,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們還是愛著你。」在這段關係中,土著女孩對主人公的愛,是一種真愛。

他做到了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講到的:「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問題是斯特裡克蘭德壓根不愛她,而是想佔有她的生活資源,求生存。主人公死前的遺囑是燒了他的畫。你看!臨死前,他還是在考慮自己,從未想過女人。

所以,無論在愛情,還是婚姻中,這三位女人幸福嗎?我認為是不幸的。因為她們都處於劣勢一方。她們真心的付出,換來的是一次次被利用。

在我看來,這三位女子的愛情模式全是錯誤的。事實上,對於女孩子而言,找對象結婚,猶如一場賭博。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下手的這個對象對不對,因為人一直在變。他現在對你好,忠於你,並不代表一輩子會愛你,會對你好。愛是什麼呢?

一方在付出,一方在得到,付出與得到,向來是一對不對等的關係。沒有付出,一定不會擁有。但請記得付出了、努力了,你也不一定能擁有。要是誰敢期待愛是平等,註定會被愛傷害。

但對於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來說,這三段愛情模式,卻全是對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他把愛情當成一個「翹板」。他懂得利用它愛情,來成就自己。

回過頭來看,愛情的本質的是什麼?

我認為愛情不是為了找一個人撮合過日子,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需,而是一種合作關係。懂得合作的人,則贏;不懂得合作的人,則會輸得一敗塗地。

在我看來,最好的愛情模式,是相互利用,是彼此相互合作,而不是成為對方的「附庸品」。換句話說,愛也是一種「商品」,它需要等價交換。如果一方免費贈送,另外一方無條件得到,那麼這種愛情模式,在日久相處之後,必定被扭曲。

用一句話來說,無論是愛情還是婚姻,相互利用,相互合作,並非不好之事。相反,愛情、婚姻的致命點是你不會利用,也不懂合作。這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又有多少人懂得且做到呢?

在100年前,毛姆就完成了《月亮與六便士》的創作。在那時,"女性們那時還沒有完全取得絕對自主的地位。"但如今,女性社會地位提升,但還是很多女性想當「小鳥依人」。無論是思想層次和經濟層面,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依然不能獨立。這自然而然也就會導致各種問題。

好了!總結一下

能讓我一口氣把一本小說讀完的書,寥寥無幾。《月亮與六便士》卻是一本極品。一翻開書,我就被毛姆的語言折服了。

所以在我看來,毛姆寫這本書不是想讓我們知道,並牢記「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而是想讓我們站在理解人性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

1.職業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並非是對立的關係,理想與現實也並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為夢想而不顧現實是魯莽的,為眼前苟且而丟棄夢想是愚蠢的。

2.社會感問題: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做了什麼特別有成就的事,而是看這個人的社會發展關係。一個人若不能發展良好的社會關係,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觸碰社會底線和人性的陰暗面,那麼他必定難以享受生而為人的樂趣。最終的結果,不是助人助己,而是害人害己。沒有社會感的人,是混蛋。沒有社會感的人生,不值得一提。

3.性別問題:

從男女的關係來看,愛情的本質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為了找一個人撮合過日子,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需。愛是什麼?

愛也是一種「商品」,它需要等價交換。如果一方免費贈送,另外一方無條件得到,那麼這種愛情模式,在日久之後相處之後,必定被扭曲。由此,在我看來,無論是愛情還是婚姻,相互利用和彼此合作,這並非不好之事。

回過頭看,你現在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才能成為「人生贏家」了嗎?

如果你能說出答案是什麼,則說明你可能讀透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否則,那只能說你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人性。

相關焦點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對《月亮和六便士》故事的分析,以及得到的3點人生啟示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給了我們答案。《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代表作,講述了主人公一生追求夢想的故事。這本書一經問世,人們都被斯特裡克蘭德這個人物所震撼。毛姆說自己的創作原型來源於畫家高更的人生經歷,高更年輕的時候做過海員、股票經紀人,1873年開始學畫畫,1883年成為了一名職業畫家。高更一生坎坷多難,最後在貧困和疾病的折磨下死去。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或愛情都是月亮在我們心中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毛姆塑造了一個追求自由靈魂的人物。小說講述的是斯特裡克蘭,他原本是平凡股票經紀人倫敦,突然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拋棄了妻子和兒子,遠赴遙遠的國度,開始了瘋狂而漫長的繪畫藝術夢想之路。「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輩子
    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索賴以渴的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故事聖手」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
  •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天平朗讀者|第十二期 《月亮與六便士》節選 2020-10-1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目的論 - 顛覆傳統因果論的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根據自己的理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可以說領先時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他的觀點極具前瞻性。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歷史條件下,甚至阿德勒之後百年之間,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或榮格,而阿德勒卻較少人知曉的原因所在。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最有名的著作,以法國印象畫家高更為原型。小說問世後,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即使毛姆去世多年,這本書在中國仍然不斷地被翻譯再版。
  •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詩和遠方的距離
    杜甫代表的是六便士,而李白代表的,是月亮。這樣說荒誕一些,解釋下來說,杜甫代表的是責任是義務,是對現實世界的雕琢;李白代表的是對月光的嚮往,代表在通往藝術殿堂道路上的追逐,是不斷實現自己內心理想世界的過程。杜甫的一生,活在家國天下的情懷裡,而李白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詩和遠方。
  • 《月亮與六便士》-他是拋棄妻兒的渣男還是內心強大的理想主義者
    英國作家毛姆以高更為原型創作了《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曾轟動一時。高更《月亮與六便士》對很多文青來說並不陌生,它時常出現在暢銷書榜單中,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他擁有世俗眼光的幸福: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高於常人的收入。
  • 《月亮與六便士》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百家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01這世間,有這麼兩種人,一種將夢想活成了生活;另一種人,將生活活成了夢想。用滿地的六便士為餌,用眼前的安寧誘惑,讓夢想永遠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有人會打破貝殼,無視六便士,抬頭看月亮,朝她跑去。查爾斯是《月亮與六便士》一書的主人公,他是一個如此堅強的人。
  • 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豆瓣9.0《月亮與六便士》: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與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那麼今天我們就站在【理想】的角度,來一起解讀《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背後隱藏的涵義之一: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01.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都在追逐星辰的人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家庭富足,生活美滿,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實中,他大概率會就此過上一生。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
  • 讀透《月亮與六便士》中經典犀利的4句話,揭開人性的暗面和複雜
    讀《月亮與六便士》是什麼感覺?私以為英國現代作家伍爾夫形容的最為貼切,她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今天這篇文章特意挑選了《月亮與六便士》中最犀利的四句話,這四句話或許能幫你了解人性的複雜和多面01第一句
  • 《月亮與六便士》:生活以死相逼,唯有一直爭氣
    最近一口氣閱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名著後內心很震撼,「生活以死相逼,唯有一直爭氣」這句話非常好的表達出我對這部著作的敬意。落魄而又不平凡的畫家《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就是敘述了偉大的畫家斯特裡克蘭德的故事,全篇語句樸素,故事平緩,既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唯美動聽的故事,甚至在字裡行間看到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冷漠自私的混球,他拋妻棄子,插足好友的婚姻,又無情地拋棄朋友的妻子,令她羞愧自殺身亡。
  • 關於人生的意義,阿德勒總結了10句話,讀懂者人生開掛!
    阿德勒是哲學詩畫特別喜歡的一位奧地利作家,嚴格來說,其實是一位精神病理分析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一位了解人性與心理的現代哲學家。他的著作不僅幫助全球億萬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了人生困境,讓他們的心智逐漸的走向健康與完善,而且受到了馬斯洛、墨菲、杜安·舒爾茨等現代心理學大師們的強烈關注和廣泛推薦。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人性洞察》等書都很好的證明了一點,即他是完全可以配得上人們對他的稱謂的。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3)心理三巨頭釋夢
    阿德勒對此很不贊同。他說: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滿足,那麼每件事都可以說是一種滿足,每一種概念,都是從潛意識深處浮出,來到意識層面。阿德勒對夢的看法延續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與超越。他認為夢都是帶有目的的夢,這個目的就是優越感的需要。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兩個學生在考試前夕,做了兩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夢見自己「跌到」在路上,另一個夢見自己「攀爬」高山。
  • 用阿德勒心理學解讀《地球上的星星》,帶你看清教育的本質
    我想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為大家作以分析,讓大家能更清晰地明白在教育中,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者,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是奧德利心理學家,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其開創了「個體心理學」,且其在教育心理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為教育者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