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觀察中子星的生長

2020-09-07 探索全頻

新的LLNL預測與中子星長大以及中子星合併中可能合成的元素緊密相關。圖片來源:NASA。

在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在狹窄的空間共享能量和動量。但是,確切地說,它們如何共享使它們束縛在核內的能量,甚至是它們在核內的位置,仍然是核物理學家的主要難題。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通過利用核散射實驗中的數據對核子(中子和質子)如何排列在核中進行了嚴格限制,從而解決了這些問題。該研究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C》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兩篇相應的論文中。

他們的分析表明,對於幾個基石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中只有一小部分佔據了使它們束縛在原子核中的全部能量的大部分,比標準理論處理的預期高出約50%。

此外,該研究對多個中子富核的「 中子皮」(多餘的中子堆積的區域)做出了新的預測。反過來,這些預測與中子星長大以及中子星合併中可能合成的元素緊密相關。

LLNL博士後和兩篇論文的主要作者Cole Pruitt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定量地表明了不對稱,電荷和殼效應如何促進中子皮的產生,並推動了總結合能與最深核子的不成比例的份額。」

了解核不對稱能量如何隨密度變化是中子狀態方程的基本輸入,這決定了中子星的結構。但是直接測量中子皮並不容易。2010年Lead Radius實驗或PREX提供了關於Lead-208的第一個與模型無關的中子皮測量,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很大,測量工作陷入了困境。一項更精確的後續實驗PREX II於2019年進行,預計很快會發布結果。

普魯伊特說:「綜合模型不僅應再現積分量(如電荷半徑或總結合能),還應規定核子如何共享動量和能量,同時要對模型預測的不確定性保持現實。」

分享人類探索新知識,帶你領略未知的魅力, 歡迎訂閱關注「探索全頻」 。


相關焦點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宇宙中的中子星就是一種奇怪而迷人的天體,它同時也代表了很多物理學家急切渴望了解的一種極端物質形態。並且,這還是一種不能直接訪問的天體,因為其強烈的引力場,足以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將我們的任何宇宙飛船拉扯成碎片。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中子星密度之大超乎想像 據張承民介紹,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生成的質量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當一顆恆星死亡後形成緻密星的質量為太陽質量1.35到2.1倍時,常會形成中子星;小於太陽質量1.35倍時,很可能形成白矮星;大於太陽質量3.2倍時,則會形成黑洞。
  • 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相遇——黑洞更有可能吞噬整個中子星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它們緊緊地壓縮物質,原子分裂而幾乎所有東西都轉變成中子。結果,大約1個太陽的質量被擠入了這些半個濰坊大小的物體中。這件事的大部分都是中子形式,但一些理論認為,在中子星內部深處,中子本身會解離,留下一堆夸克和輕子湯。
  • 科學家用粒子加速器做新研究:改變對中子星的認識
    用粒子加速器開展的新研究或將改變我們對中子星的認識 北京時間8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子星最近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去年最重要的天體物理學發現就來源於中子星,並且宇宙中大部分金等重元素可能都由中子星提供。
  • 中子星是什麼?中子星分為哪幾種?
    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中子星的。中子星也有三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普通中子星、脈衝星和磁星。下面來了解下。 中子星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黑洞的密度很大,而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很多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因為重力奔潰的原因,最終發生了超新爆炸,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成為中子星。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記者劉霞)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這一結論或。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它吞進去得多,吐得少,它吞下去的東西會是怎樣的結局?黑洞吞噬恆星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黑洞吞噬恆星的事件時有發生,只是從前人類很難觀察到完整過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這類事件經常被發現。
  • 簡潔的中子星參數源於黑洞「無毛定律」
    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尋找以一種簡潔語言描述中子星的特性,中子星是極為複雜的宇宙天體,科學家在「中子星物理學」研究中似乎只能使用繁複、多樣的物理語言。比如:通過觀察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等特徵,科學家很容易估算這個物體的重量、形狀和外表顏色,然而,這是一種外在的描述方式,科學家不能在其它的層面描述這個物體的性質,比如:物體的化學成分,同樣,科學家在在天體物理學的描述中遇到了一項挑戰,如何在原子物理學的層面描述中子星的特性,事實上,中子星的物質成分極其複雜,科學家僅通過觀察方式不能描述它的物質成分,他們在目前中子星的研究中提出了幾種複雜的狀態方程式。
  • 矮白星,中子星,黑洞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繫?
    而在這之後電子繼續被壓縮,轉化成了中子,此時的恆星狀態被稱為中子星,而不是白矮星。當然,中子星的質量是有限的。如果原子核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中子壓力將無法承受重力,中子星將進一步坍縮成黑洞。恆星的質量極限取決於它的溫度和密度。這些數據最終可以確定恆星的壓力。
  • 中子星的意義
    中子星自轉頻率相當快,有磁極旋轉產生電磁波,向宇宙當中發送宇宙磁能波。產生極光,日後有了宇宙飛船在太空當中行駛,中子星就可以當做宇宙燈塔來導航。
  • 科學家發現「質量間隙」中神秘天體 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對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質量間隙感到困惑:最重的中子星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或2.5個太陽質量);已知最輕黑洞大約是5個太陽質量。問題是:在這種所謂的質量間隙之中存在的究竟是什麼?
  • 中子星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而這兩個性質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確認中子星核心中在發生什麼。深邃黑暗的謎團越深入研究中子星,就越覺得複雜。人們認為在主要由氫和氦構成的稀薄大氣層下,這些星體殘骸有一層只有約一到兩釐米厚的由原子核和自由電子構成的外殼。研究者們認為接下來的一層結構是由被電離的各種元素共同組成的晶格。
  • 中子星到底是什麼?
    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8^14~10^15克,相當於每立方釐米重1億噸以上。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中子星內部夸克物質或被證實,將對物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40年,證實中子星內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一年級新設科學課 新生要種植物觀察它的生長變化
    一年級科學課本封面及內頁  一年級新生要種植物  觀察它的生長變化  溫州網訊 9月開學,小學一年級將新設科學課,新課本已運抵溫州。昨天,市教育教研院專家稱,該教材「有兒童的視角,有實踐的、科學文化的視角」。
  • 中子星是完美球體嗎?是什麼影響它的形狀?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的少數天體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中子星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 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比地球自轉快1億倍,早已修煉「成精」
    此後,很多天文學家都致力於研究和尋找中子星,一直到1934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它認為在超新星爆炸之後,一些恆星會變為中子星,同時會產生宇宙線。通過以太陽作為數據參照,終於在1939年的時候,可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被確定了出來,當一顆進入是生命末期的恆星質量是太陽10倍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
  • 中子星的爆發有多可怕?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看看他們怎麼說
    那麼什麼是中子星呢?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而中子星的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的密度大相當多倍。
  • 小學生宅家觀察大蒜生長 培養科學精神
    據悉,2月24日上午,周雪竹同學「宅」在家觀看「我是接班人」《在戰「疫」中成長》系列專題課第3課《致敬科學》後,就萌發了在家進行觀察大蒜生長的實驗。 連續七天觀察大蒜的生長情況,還要記錄大蒜的生長情況、思考一些問題。
  • 「慧眼」衛星投入使用 將探尋黑洞和中子星起源和演化
    慧眼衛星將對銀河系內黑洞與中子星活動進行持續觀測,有望對其起源與演化產生更深入了解。  去年10月16日,全球多個機構共同發布雙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GW170817)聯合觀測成果。在該歷史性事件的全球聯測中,慧眼衛星對其高能電磁輻射對應體進行了監測,確定了伽馬射線的流量上限,成為重要貢獻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