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用「回音壁」將光合二為一 得到靈敏探針

2020-12-05 科創板日報

天壇的回音壁之所以能令語聲傳送百米仍辯字清晰、氣韻悠長,是因為其特別的弧度將聲波匯聚在彎曲牆壁內側進行傳播。

那有沒有一面彎曲的「牆壁」可以匯聚光波,得到更高的能量?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就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光學微腔,得到了「合二為一」的光波,相比此前的方法合成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這種增強後的光學信號可以作為一種超高靈敏度的無標記「探針」,用來檢測和研究材料表面分子的結構、排布、吸收等物理、化學性質。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上述「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作為基礎研究類成果入選。

天壇回音壁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邀請微腔非線性光學專家、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院長薄方教授解讀該成果。薄方介紹道,回音壁光學微腔(例如球形微腔)的基本原理是光波在材料表面處發生全反射,使得光波能夠沿內表面持續傳輸。這個過程與天壇回音壁傳聲類似。

「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可以長時間的把光限制在腔體裡面,從而實現很強的能量積累,這也就是超高品質因子的含義。」他說道。

光子二合一

北京大學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從專業角度上講是增強了「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

什麼是非線性光學?線性光學的特點是不改變光的頻率。由於光的能量與頻率呈正比,不改變頻率,能量也就不會發生改變。

反之即可推出,非線性光學可能會發生能量變化。其中,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是現代光學研究與應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非線性光學過程之一,被廣泛地用於實現頻率轉換、光學調製和量子光源等。

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是把兩個頻率為「1」的光子,合併成了一個頻率為「2」的光子,單光子的能量翻倍。

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這樣的方案實現起來是很難的。直到人類製造出了強雷射,藉助特殊的材料表面或界面,非線性光學效應研究才成為可能。

「表面非線性光學效應通常與材料表面的性質息息相關,是研究表面物理與表面成分檢測的利器,」薄方說道。「相關研究已經有近40年的歷史,但是長期以來的挑戰是轉換效率極低。」

即使在高強度的脈衝光激發下,我們也只能得到極少數的二階非線性光子。

「針尖對針尖」

北京大學團隊想到了回音壁光學微腔這一工具。它已經在增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大展身手,可以在弱光輸入下產生顯著的非線性光學效應。

不過,要用好這一工具也不容易。只有在一個很窄的波長範圍內,激發光(即一開始的光波)與諧波(即「合成」的光波)都與微腔模式共振,它們才能在回音壁微腔中發生顯著的相互作用。

薄方介紹,北京大學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由於雷射和微腔模式的線寬均極窄,實驗上很難使得激發光和諧波光信號同時與對應的微腔模式發生共振。

「通俗地講,不但需要激發光與微腔模式『針尖對準針尖』,而且諧波光與另一微腔模式也應該『針尖對準針尖』。」薄方說到。

為此,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提出動態相位匹配的原理,通過熱效應補償材料色散,比較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高靈敏「探針」

最終,實驗上獲得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高達0.049% /W,相比傳統表面非線性光學的結果增強了14個數量級。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進一步對基波偏振和二次諧波模式場分布的測量分析,成功排除了體相電四極響應的幹擾,提取得到只有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信號。

薄方介紹道,這種信號被「回音壁」大大增強,可以作為一種超高靈敏度的無標記「探針」,用來檢測和研究材料表面分子的結構、排布、吸收等物理、化學性質,為表面科學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平臺。

研究過程中發展的動態相位匹配機制具有普適性,可進一步推廣到不同材料、不同形狀的光學諧振腔中,並可能在非線性集成光子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後續,研究團隊將一方面引入其它材料對微腔表面進行修飾,調控微腔表面的非線性光學行為;另一方面,利用這種「探針」對微腔周圍的物質分子做無標記探測以及特異性識別。

相關焦點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用「回音壁」將光合二為一,得到靈敏探針
    天壇的回音壁之所以能令語聲傳送百米仍辯字清晰、氣韻悠長,是因為其特別的弧度將聲波匯聚在彎曲牆壁內側進行傳播。那有沒有一面彎曲的「牆壁」可以匯聚光波,得到更高的能量?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就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光學微腔,得到了「合二為一」的光波,相比此前的方法合成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本領非凡的「光學回音壁」
    在光學領域,就有一種基於回音壁結構的器件——光學回音壁。其原理與天壇回音壁傳聲非常類似,但實現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實用價值更是不可估量。今年3月下旬,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就有一種與光學回音壁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入選,引起光學界的關注。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微球雷射在極高靈敏度傳感器方面的原理及應用
    雷射微球腔以其特有的回音壁模式,極高的品質因子和極小的模式體積,在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在非線性光學、腔體量子電動力學、低閾值雷射器研究及量子光學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本文綜述了微球雷射在極高靈敏度傳感器方面的原理及最新的研究進展。
  • 新型雙層晶體微腔中的高品質外部回音壁模式
    他們通過理論模擬和實驗印證了雙層鈮酸鋰薄膜回音壁微腔中一種高品質的外部回音壁模式。該論文已於6月28日在線刊發。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具有很高的品質因子和很小的模式體積,因而在光學探測、非線性光學、腔光力學以及量子光學等諸多方面有重要應用,是當前光物理研究的一個前沿和熱門領域。傳統回音壁模式通過全內反射將光局域在光腔內部,只有很少一部分光場以倏逝波形式洩露在外。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中國雷射《返樸》專稿今天(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打開APP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發表於 2020-05-12 17:45:30
  • 讓科學家的智慧和執著,得到大眾所認知——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80家媒體機構重點關注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引起了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等近80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據悉,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深晚報導|深大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了 "2019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名單,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 20 項重大光學成果獲此殊榮 ( 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 10 項 ) 。其中,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聰教授的研究成果 "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 入選十大基礎研究類成果。據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 - 軌道耦合產生的 " 光學斯格明子 " 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分析化學》上。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