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段無線電波的傳播規律與短波無線電通信的頻率選擇及預測

2021-01-15 青島西海岸新區BI4IX集體臺

一、引言:
  在無線電通信中,無線電發射機的天線輻射載有信息的電磁波,到達接收點無線電接收機的天線,要經過一段自然路徑。無線電波在自然環境中的傳播主要有三個路徑常用於無線電通信:視距傳播、地波傳播、天波傳播。不同波長的無線電波在以上三種傳播路徑中有不同的傳播規律。短波無線電波(2—30mhz)的傳播有不同於其它頻段的特殊規律,只有透徹認識和運用其特殊規律,才能發揮短波無線電通信設備的應有效能,建立穩定可靠的通信聯繫,提高通信質量。

二、無線電波的傳播路徑:
  (1)視距傳播:視距傳播是指電波在發射天線與接受天線互相「看得見」的距離內的傳播方式。電波在靠近地面的低空大氣層中以近似直線的路徑傳播(見圖-1),在發射功率一定的情況下,其通信距離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收發雙方的天線高度,多用於超短波通信,本文不多作討論。
  (2)地波傳播:地波是指沿地球表面傳播的電波。當電波沿地表傳播時,在地表面產生感應電荷,這些電荷隨著電波的前進而形成地電流。由於大地有一定的電阻,電流流過時要消耗能量,形成地面對電波的吸收。地電阻的大小與電波頻率有關,頻率越高,地的吸收越大。因此,地波傳播適宜於長波和中波作遠距離廣播和通信;小型短波電臺採用這種方式只能進行幾公裡至幾十公裡的近距離通信。地波是沿著地表面傳播的,基本上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因此信號穩定,這是地波傳播的突出優點。
  (3)天波傳播:天波是指地面發出的經電離層折射返回地面的電波。短波無線電臺站可以較小的發射功率,不依賴任何地面系統利用天波路徑獨自建立數百公裡甚至數千公裡的通信聯繫,是為有別於其它通信方式的突出優勢。但是,電離層隨晝夜、季節、年度而變化,導致天波傳播狀況依時間變化。因此,依賴電離層反射所建立的短波無線電天波通信是不穩定、不可靠的(相對於其他傳播路徑而言)。遠程短波通信要求設備操作人員對短波波段無線電波的傳播規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較多的實踐經驗,並且依賴於通信各方的配合默契。本文主要討論短波通信的地波和天波傳播。

三、短波的地波傳播:
  利用地波路徑,可在一定距離內建立穩定可靠的短波通信聯絡。其有效距離主要取決於短波電臺的發射功率、天線的架設方式、傳播路徑上的地形地物的影響及使用的載波頻段。在發射功率、天線架設、地形地物均已確定的情況下,載波頻率成為決定通信距離的唯一可選因素。鑑於頻率越低大地對電波的吸收越小,短波電臺的地波通信宜選用短波頻率的低段(2 — 6 mhz)。很明顯,地波的場強與傳播距離成反比,距離越遠,信號強度越弱。遠至一定距離,信號/ 噪聲比將降低到無法保證可靠通信的程度,導致通信中斷。對於短波通信而言,其噪聲主要來自產生於大氣的天電和周圍工業設備的電氣幹擾。
  一般來說,在一方天線高架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載波頻率,小型短波電臺利用地波路徑可在數十公裡範圍內建立可靠的通信聯絡。

四、短波的天波傳播:
  (1)關於電離層:短波無線電遠程通信依賴於高空電離層反射的天波路徑,了解電離層的生成、結構和變化規律,了解電離層不同時段對不同頻段的短波段電波的反射規律,對短波無線電通信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於太陽紫外線照射、宇宙射線的碰撞,使地球上空大氣中的氮分子、氧分子、氮原子、氧原子電離,產生正離子和電子,形成所謂電離層,其分布高度距地面幾十公裡至上千公裡。電離層中電子密度呈層狀分布,對短波通信影響大的有 d 層、e 層、f1 層、f2 層,各層的中部電子密度最大,各層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各層的電子密度 d〈 e〈 f1〈f2 ):由於電離層的形成主要是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結果,因此電離層的電子密度與陽光強弱密切相關,隨地理位置、晝夜、季節和年度變化,其中晝夜變化的影響最大。
  d 層:高度 60—80公裡,中午電子密度最大,入夜後很快消失;
  e 層:高度 100—120公裡,白天電子密度增加,晚上相應減少;
  f1 層:高度 180公裡,中午電子密度最大,入夜後很快消失;
  f2 層:高度 200—400公裡,下午達到最大值,入夜逐漸減少,黎明前最小。
  (2)電離層對電波的折射和反射:
  電離層可看成具有一定介電常數的媒質,電波進入電離層會發生折射。折射率與電子密度和電波頻率有關。電子密度越高,折射率越大;電波頻率越高,折射率越小。電離層電子密度隨高度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隨高度的增加電子密度逐漸加大,折射率亦隨之加大。可以將每一層劃分為許多薄層,每一薄層的電子密度可視為均勻的。電波在通過每一薄層時都要折射一次,折射角依次加大,當電波射線達到電離層的某一點時,該點的電子密度值恰使其折射率為900,此時電波射線達到最高點,爾後沿折射角逐漸減小的軌跡由電離層深處折返地面。當頻率一定時,電波射線入射角越大,則越容易從電離層反射回來。當入射角小於一定值時,由於不能滿足 900 的折射角的條件,電波將穿透電離層進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當入射角一定時,頻率越高,使電波反射所需的電子密度越大,即電波越深入電離層才能返回。當頻率升高到一定值時,亦會因不能滿足 900 折射角的條件而使電波穿透電離層進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3)電離層對電波的吸收:
  當電波通過電離層時,電離層中的自由電子在電波的作用下作往返運動,互相碰撞,消耗能量。這部分能量來自電波,此為電離層對電波的吸收。吸收的大小主要與電子密度和電波頻率有關。電子密度越高、電波頻率越低,吸收越大,反之則低。當吸收大到一定程度時,電波強度將不能滿足短波接收機的信號/噪聲比要求,導致通信中斷。

五、短波天波通信的頻率選擇與預測:
  由於電離層的高度及電子密度主要隨日照強弱晝夜變化,因此工作頻率的選擇是影響通信質量的關鍵性問題,若頻率太低,則電離層吸收增大,不能保證必須的信噪比,若頻率太高,電波不能從電離層反射回來。一般來說,選擇頻率應考慮以下原則:
  (1)不能高於最高可用頻率:當通信距離一定時,可以被電離層反射回來的最高頻率叫最高可用頻率。很明顯,通信頻率不能高於最高可用頻率,否則電波將穿出電離層。最高可用頻率與電子密度有關,電子密度越大,最高可用頻率越高。電離層電子密度主要隨時間變化,所以最高可用頻率也隨之變化。其次,對一定電離層高度而言,通信距離越遠,則電波入射角也就越大,就是說最高可用頻率越高。但應注意,由於電離層電子密度是經常變化的,其最高可用頻率不能保證每時每刻可靠反射電波,因此實際使用的頻率為最佳工作頻率。經驗說明,最佳工作頻率約為最高可用頻率的85%。附表列出了我國南方夏季不同通信距離在不同時段的最高工作頻率及最佳工作頻率。
  需要說明的是,表中所列的工作頻率並非確定的準確頻率,而是在此頻率附近即可。實際應用時,可從表列最佳工作頻率向下1-2mhz的範圍內選取合適的工作頻率,以適應不同的季節及地域。
  (2)不能低於最低可用頻率:在短波通信中,頻率越低,電離層吸收越大。當低到一定程度以致不能保證通信所必須的信噪比時,通信質量嚴重下降導致通信中斷。能保證最低所需的信噪比的頻率稱為最低可用頻率。根據經驗,不同距離、不同時段的最低可用頻率一般比相應的最佳工作頻率低3—4mhz。此外,頻率為1.4mhz附近的電波可與電離層中自由電子的振動發生諧振,產生較大的諧振吸收。所以天波通信時工作頻率不應低於2mhz。
  (3)一日之內適時改變工作頻率:原則上說,最低可用頻率至最佳工作頻率之間的頻段可作為工作頻率。但是,這一頻段在一晝夜之間是隨時變化的,而電臺的工作不可能隨時變化。實際工作中一晝夜內只改頻1—2次。在一段時間內只用一個頻率,通常選日頻、夜頻各一個。改頻時間通常是在電離層電子密度變化急劇的黎明和黃昏時刻適時進行。

六、短波通信的「盲區」:
  短波通信的盲區亦稱「靜區」。盲區現象是短波無線電通信很難迴避的問題。在地波最遠覆蓋範圍與天波最近反射區之間有一段所謂「盲區」。在一方天線高架的情況下,盲區從數十公裡的距離開始出現,大約在150—200公裡處消失,從理論上說,在此區域內收不到任何信號。但是,當前的一些新的天線技術已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理論上的盲區內可建立溝通,只是信噪比差些而已。在此區域內,適當降低工作頻率,減少大地對電波的吸收,同時使仰角較大的電波能被電離層反射下來,可能會使信噪比狀況有所改善。 

七、關於「頻率自適應技術」:
  (1)傳統短波通信選頻方式的固有缺陷:合理選頻對中遠程短波通信至關重要,這一點已有說明。傳統的中遠程短波通信的選頻模式是:通信指揮人員根據長期頻率預測和短期頻率預測以及電離層隨季節、晝夜變化規律和通信距離指定「時間 — 頻率表」,各臺站之間以定時、定頻方式進行通信聯絡。但是,問題在於要準確地預測電離層的傳輸頻率,並使通信效果始終保持良好狀態非常困難。其主要原因是:短波信道(電離層)是一種典型的隨機變參數信道,它的信道特性隨時間、空間和工作頻率而隨機變化。而預測所得到的頻率是在既往資料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方法得到的,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最佳頻率」。它可能與當時當地的實際電離層傳輸頻率有較大的偏差,並且無法考慮到諸如多徑效應、都卜勒頻移和各種幹擾等因素,是一種比較粗糙的辦法。以這種方法預測的工作頻率有時只能作為參考。實際工作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通信系統指揮人員和各臺站操作人員的經驗、技巧、隨機應變能力和通信各方的配合默契。而這種能力和默契的取得,有賴於專業化訓練和長時間的磨合,並非易事。
  (2)問題的解決辦法:為使現有的裝備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儘可能減少通信系統對人員條件的依賴,採取技術措施使設備操作(關鍵是頻點選擇)自動化、「傻瓜」化。當前,中遠程短波通信自動選擇可用工作頻點的所謂「頻率自適應技術」及產品已經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短波自適應通信方式是現代短波通信的象徵,使短波通信系統具有自動適應通信條件變化的能力(還有功率自適應技術,本文不作討論)。它採用微處理機控制技術,使短波通信機實現自動頻率選擇、自動信道存儲、自動天線調諧,能實時選擇出當時當地最佳的短波通信信道,克服短波信道的時變性,能非常有效地改善通信效果,簡化了人工選頻的複雜操作,非專業人員也能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自動選頻是在事先預置的一組頻點中選擇最佳可用頻率,如預置頻點不當,當然無法從中選出合適的頻率。
  (3) 頻率自適應系統的工作過程為:在鏈路建立前,主叫方先在一組預置頻率上發送測試碼,被叫方接收並測量信號質量,對各信道的通信質量評分,按優劣排序。然後,向主叫方發出應答信號,反饋各可用信道評分排序信息。主叫方收到應答信號後,向被叫方發出確認信號,雙方建立頻率庫,進入自適應掃描狀態。此時,通信各方發射機處於寂靜狀態,接收機對已存入頻率庫的各頻點循環掃描。當需要進行通話時,主叫臺在頻率庫中選取最佳信道發出呼叫信號,被叫目標臺收到呼叫信號後發送應答信號,主叫臺收到應答信號後發出確認信號。至此,鏈路建立完成,可以進行通信。如果主叫臺在最佳信道上呼叫不通,鏈路未能建立,則自動轉入排序第二位的信道上執行呼叫,依此下去,直到鏈路建立。電臺之間的通信鏈路在某一信道上建立之後,在進行通信的同時,電臺仍在對該信道的通信質量實施監測,當通信質量下降到低於門限值時,通信各方自動轉入下一信道工作。以上過程在很短時間內自動完成,無需人工幹預和操作。
  頻率自適應技術使短波通信的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將人的因素對通信系統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賦予短波通信以新的生命(在此前,短波通信因其前述的固有缺陷而趨於沒落),得以充分發揮其它通信手段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時段         頻率     距離     500公裡   1000公裡   2000公裡     
0   時     最高可用頻率     5.4mhz     7mhz     11.5mhz     
    最佳工作頻率     4.6mhz     6mhz     10mhz     
4   時     最高可用頻率     5.3mhz     5.9mhz     7mhz     
    最佳工作頻率     4.5mhz     5mhz     6mhz     
8   時     最高可用頻率     8.3mhz     11.8mhz     21mhz     
    最佳工作頻率     7mhz     10mhz     18mhz     
12 時     最高可用頻率     18.8mhz     23mhz     33mhz     
    最佳工作頻率     16mhz     20mhz     30mhz     
16 時     最高可用頻率     16mhz     21mhz     32mhz     
    最佳工作頻率     14mhz     18mhz     28mhz     
20 時     最高可用頻率     9.5mhz     11.8mhz     18mhz     
    最佳工作頻率     8mhz     10mhz     16mhz     
24 時     最高可用頻率     5.4mhz     7mhz     11.6mhz     
    最佳工作頻率     4.6mhz     6mhz     10mhz


相關焦點

  • 短波通信原理和傳播方式
    波長在50米~10米之間,頻率範圍6兆赫~30兆赫。發射電波要經電離層的反射才能到達接收設備,通信距離較遠,是遠程通信的主要手段。由於電離層的高度和密度容易受晝夜、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短波通信的穩定性較差,噪聲較大。目前,它廣泛應用於電報、電話、低速傳真通信和廣播等方面。 儘管當前新型無線電通信系統不斷湧現,短波這一古老和傳統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視,不僅沒有被淘汰,還在快速發展。
  • 短波業餘波段應用
    面對二十多個業餘波段,究竟該用哪一段?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對通信會有什麼影響?當你對這些問題打算親自體驗一番之前,應該對無線電波的傳播規律及各業餘波段的特點等等先做些「調查研究」,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一、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式  無線電波以每秒三十萬公裡的速度離開發射天線後,是經過不同的傳播路逕到達接收點的。
  • 電波傳播的基礎知識
    電波傳播是研究由輻射源所輻射的無線電波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媒質到達接收天線的傳播特性和規律。電波傳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幾種:一、表面波傳播:地面上的天線沿地面輻射的電波,沿地面向遠處傳播。表面波傳播又稱為地表面波傳播、地波傳播,主要用於超長波,長波,中波和短波波段。表面波其輻射電波只要是沿著地表傳播,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電波強度逐漸減弱。由於水平極化的表面波衰減較大,因此表面波的主要極化形式是垂直極化。地表的電參數與形狀是影響地波傳播的主要因素。
  • 了解無線電規律,改善無線電效果—無線電雜談
    長波也是可以通過地波傳播的波段之一。2、天波,也就是電離層傳播的電波,無線電波從地面進入電離層後會發生多次折射,折射方向也會發生改變,並且最終會傳導到地面,從而實現通信。最常見的例子是短波廣播和短波通信。3、空間波,發射的電波在空間中通過直射和障礙物反射到達接收點的電波是空間波。
  • 短波通信盲區及其解決方法
    2、短波天線   短波天線主要是向寬帶、全向、無「盲區」、高增益方向發展。體積越來越小,效率越來越高。現推出了多款新型基站天線和車載天線。   3、頻率選擇   在頻率選擇方面,除已廣泛使用的ASAPS測頻系統和ALE自適應選頻方法外,又推出了短波全頻段實時自適應選頻系統和頻率管理系統。
  • 業餘無線電2米6米波段能夠進行數千公裡遠距離通信全靠它
    2 米和 6 米波段的遠距離業餘無線電通信主要依賴於突發 E 層,它使得 2 米波段可以進行四五千公裡的遠距離通信,6 米波段可以進行全球通信,當然,這樣的傳播機會非常少。Es 層(SporadicE layer)產生在距地面約 110km 的高空,其高度屬於 E 層,由於其產生和消失都沒有規律,不可預知,於是被稱為稱突發 E 層,簡稱 Es 層。
  • 為什麼太陽活動能使無線電短波通信中斷?
    電離層有一個特性,它可以反射和散射無線電短波。一個電臺通過天線向四面八方發出無線電波,這些電波一部分沿著地面傳播叫地波,另一部分向天空發去叫天波。地波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地面物的吸收,能量逐漸減弱,波長越短,這種衰減越快,所以地波傳播的距離是不遠的。
  • 為何短波通信被稱為所有通信手段的最後保障
    短波電臺的頻率在1.6MHz~30MHz之間,因天線要與波長成正比,其長度在幾米到幾十米之間。短波通信優於其它波段電臺的特點在於天波傳播。說到短波通信,公眾最有印象的恐怕就是孫道臨主演的《永不消失的電波》了,一部10瓦左右的電臺就可達成上海到延安的通信,但這部電影也給公眾帶來了一個誤解,以為短波電臺必須要用手鍵發莫爾斯碼,其實那只是短波電臺的一種使用方法,短波電臺完全可以跟車載對講機一樣,開機後調好頻率,然後拿起手麥就講話。
  • 短波通信為何經久不衰?淺談短波的優勢與劣勢
    利用短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稱為短波通信,又稱高頻(HF)通信。實際上,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離通信的優點,短波通信實際使用的頻率範圍為1.5MHz~30MHz。 在衛星通信出現以前,短波在國際通信、防汛救災、海難救援以及軍事通信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短波通信可以利用地波傳播,但主要是利用天波傳播。
  • 短波電臺:震時通信的最後保障
    通信系統在現代戰爭中是被敵方首要打擊的對象,野戰光纖和電纜有可能被炸斷,衛星可能被致盲,大型的固定的都可能保不住,因此各國軍隊普遍保留了一種最低限度的通信方式,以完成極端惡劣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任務,這就是短波電臺通信。 短波電臺的頻率在1.6MHz~30MHz之間,因天線要與波長成正比,其長度在幾米到幾十米之間。短波通信優於其它波段電臺的特點在於天波傳播。
  • 無線電科技基礎常識 電波到底有幾種傳播方式?
    根據上節內容的介紹可知,傳輸無線電信號的媒質主要有地表、對流層、電離層等。這些媒質的電特性對不同頻段的無線電波的傳播有著不同的影響。根據媒質及不同媒質分界面對電波傳播產生的主要影響,可將電波傳播方式分為下列幾種: 1.地面波傳播:無線電波沿著地球表面的傳播,稱為地面波傳播。
  • 短波通信的應用優勢及在無線通信中的作用分析
    打開APP 短波通信的應用優勢及在無線通信中的作用分析 北峰通信 發表於 2020-12-23 16:27:23 短波是無線電的鼻祖
  • 短波業餘電臺還可以應急通信嗎?
    那時候,國內手機和寬帶網絡還剛剛興起,手機和電腦是價格昂貴的奢侈品,業餘無線電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30年間,社會滄桑巨變,通信形式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衛星通信,公眾移動通信,網絡通信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離開了業餘無線電,業餘無線電短波應急通信意義還大麼?曾經被愛好者稱為「最後的通信保障」的業餘無線電,今天地位如何?
  • 短波通信為何經久不衰?
    短波按照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CCIR,現在的ITU-R)的劃分是指波長在l00m~l0m,頻率為3MHz~30MHz的電磁波。利用短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稱為短波通信,又稱高頻(HF)通信。實際上,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離通信的優點,短波通信實際使用的頻率範圍為1.5MHz~30MHz。
  • 關於短波通信網絡的特點
    利用短波進行的無線電通信稱為短波通信,又稱高頻(HF)通信。實際上,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離通信的優點,短波通信實際使用的頻率範圍為1.5MHz~30MHz。在衛星通信出現以前,短波在國際通信、防汛救災、海難救援以及軍事通信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短波通信可以利用地波傳播,但主要是利用天波傳播。地波傳播的衰耗隨工作頻率的升高而遞增,在同樣的地麵條件下,頻率越高,衰耗越大。利用地波只適用於近距離通信,其工作頻率一般選在5MHz以下。地波傳播受天氣影響小,比較穩定,信道參數基本不隨時間變化,故地波傳播信道可視為恆參信道。
  • 無線電有什麼用途?
    無線電波的頻率越高,其波長越短;無線電波的頻率越低,其波長越長。  5、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式  無線電波有四種主要傳播方式,即地波、天波、空間波和散射波。  2 地波:沿地面傳播的無線電波叫地波,又叫表面波。
  • 紅松教育2018通信工程師考試無線方向學習寶典(專業實務)
    第一章:無線通信基礎1、無線電通信概述1.1 無線電通信的定義(了解)P1無線電:是一種利用空間作為信道,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信息的通信方式。1.2 電磁波和電磁波譜、波段劃分/頻段劃分(掌握)P1無線電:是一種利用空間作為信道,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信息的通信方式。電磁波:是電磁場的一種運行形態。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傳播形成電磁波。
  • 我國自研「全球電波傳播大氣模型系統」 可精確到1公裡內預測
    近期,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研製了全球電波傳播大氣模型系統。該構建了高解析度的全球大氣時空數值模型,提供包括精準大氣湍流、大氣逆溫層和大氣折射率梯度在內的三維空間結構模型及預測,進而實現了對大氣波導和對流層散射傳播的發射時段、最優頻段及仰角等核心參數的定量分析和預測。可提供未來7天以上,精度達1公裡內的準確預測,從而顯著提升了大氣對流層超視距傳播的可靠性、傳輸效率和使用場景。
  • 珍惜無線電頻率資源,維護新時代電波秩序
    無線電波具有不同的頻率,眾多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構成無線電頻譜。無線電頻譜同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一樣,是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無線電頻率雖然是人類共的自然資源,但相對一定的時間、空間,頻譜資源又是有限的,此外,頻譜資源還具有非耗竭性,易汙染性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