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赫氏近鳥龍化石亮相。
5月13日,臨時在組委會辦公室陳列的赫氏近鳥龍化石和復原雕像吸引了外籍友人的目光。組圖/記者邵驍歆
赫氏近鳥龍復原雕像。
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開展在即,所有人都在翹首以待德國產「始祖鳥(化石)」的時候,產自中國,模樣和始祖鳥十分相似的赫氏近鳥龍已經搶先登陸長沙。赫氏近鳥龍比德國始祖鳥的生存時間早了大約1000萬年。學界推測,它與始祖鳥最大的區別可能就在於它不會飛。
5月13日,赫氏近鳥龍化石在中國(長沙)國際礦物寶石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亮相。這是第一種被精確鑑定出羽毛顏色的恐龍。據介紹,它的發現為解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世界性重大理論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代表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令人期待的是,等波爾收藏的完整版「始祖鳥」化石順利抵達長沙,博覽會將會上演一出兩隻世界上最知名「古鳥」同臺PK的盛況。
有羽毛卻不能飛翔
這隻距今1.6億年以上的「古鳥」,是在遼寧省發現的,雖然名氣非常大,但它的體型卻非常小,身長僅有34釐米上下,重量大約在110克左右,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不點。
別看它個頭不大,確實是「古鳥」中的小美人,它的頭骨呈三角形,頭頂可能具有頭冠。雖然擁有飛羽,但是它的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長度卻很接近,羽軸非常纖細,羽片則彎曲而形狀對稱,尖端部分是鈍圓形狀,所以它並不能飛行。
科學家經過考證後發現,赫氏近鳥龍的身體羽毛顏色,大致可以分為灰、黑兩種。從復原塑像看,它的頭頂羽毛主要呈紅褐色,基部卻呈黑色。臉部羽毛方面,多以黑色為主,散布著些許紅褐色。前肢和後肢的長羽毛則是黑、白相間,多以條紋方式排列。後肢羽毛則是灰色,而腳掌和腳趾的羽毛是黑色的。
就是想和始祖鳥PK
赫氏近鳥龍所有者,遼寧凌源洪濤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長蔡洪濤介紹,這塊化石是他1998年從凌源一個農民那買到的。
「當時在一個郵局旁溜達時,看到一個農民在那叫賣,就湊上去看,花了大概16萬買下來了。買下來後一直很少公開拿出來示人,包括國內研究赫氏近鳥龍的知名專家徐星教授,到目前為止,都還沒看到過這具化石。」
蔡洪濤說,他完全是因為興趣才玩起了化石收藏的,並不是為了賺錢。「平常還有房產公司和其他生意,在保存方面也有較好的財力作為支撐,並成立了博物館。」
「聽說這次波爾要帶始祖鳥來長沙,這堅定了我來長沙的決心,我就是想和他PK下,看看兩隻『古鳥』哪個更牛。」蔡洪濤直言,自己和波爾也是很好的朋友,但似乎大家都只知道始祖鳥,希望大家來看看產自中國的「古鳥」的風採。
[相關連結]
世界最早長羽毛的物種
——赫氏近鳥龍發現始末
據媒體報導稱,赫氏近鳥龍這個名字,是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著名青年恐龍學家徐星教授命名的。徐星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2006年,徐星在遼西地區得到了一件並不完整的古生物頭後骨骼標本。經過鑑定後,發現這是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2009年初,徐星等人將這件不完整的頭後骨骼標本命名為「赫氏近鳥龍」。不過,由於當時標本並不完整,使得徐星無法判定其分類地位,也未能斷定該標本所處的具體時代。
突破來自於2008年底。建昌一位農民發現了一件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位農民第一時間將化石送到博物館。隨著這塊化石的發現,赫氏近鳥龍的生活時代被確認為距今1.6億年。
在2009年10月,以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東宇、徐星為首的課題組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英國《自然》(Nature)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正式公布新發現的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也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記者戴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