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的徐星研究員近年來成果斐然,單論在Nature這一頂級雜誌上發表重要生物進化方面的成果,他就發表過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今年九月,Nature雜誌還在人物特寫欄目中以「China's dinosaur hunter: The ground breaker」為題,特別介紹了這位學者。
徐星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是羽毛化石的研究,他曾發現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證據,結束了幾十年的爭論,是這一領域的權威科學家之一。近期一研究組公布了有關始祖鳥和近鳥龍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出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及其近親(發現於中國的近鳥龍)以一種不同於現代鳥類的方式排列羽毛,形成了不同於現代鳥類和其他原始鳥類的翅膀。對此,徐星研究員發表了題為「Evolution: Taking Wing with Weak Feathers」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點評。
始祖鳥這個名字已經叫了許多年了,但是此前徐星研究組通過最新的系統發育學分析,指出始祖鳥應屬於早期恐爪龍類,而不屬鳥類,它不再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在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原始鳥類的化石。徐星和同事們發現,始祖鳥在總體形態上更像鄭氏曉廷龍、赫氏近鳥龍等恐爪龍類,與熱河鳥、會鳥和孔子鳥等原始鳥類反而差距更大,這打破了延續上百年的傳統觀點,意義重大。
這篇文章則發現出自於德國的始祖鳥及其近親(發現於中國的近鳥龍)噬以一種不同於現代鳥類的方式排列羽毛,形成了不同於現代鳥類和其他原始鳥類的翅膀。
對此徐星研究員認為,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於早期翅膀形態的理解,但他認為,這一發現的真正意義還需要更多工作來確認。
原文作者指出,這一不尋常的翅膀形態代表向現代鳥類翅膀演化的過渡環節。徐星研究員則認為,還需要研究更多的相關物種,更重要的是,還需要一個可信的系統發育關係框架。在某些系統發育框架範圍內,這種不尋常的翅膀有可能是恐爪龍類的獨特特徵,代表一個演化的死胡同。
在此前Nature的專訪中,徐星研究員特別指出了國內古生物化石的販賣問題。許多來自遼寧的羽毛化石被當地的農民在地裡幹活時挖出來後,就會試圖將其出售給出價最高的人。這個化石的「灰色市場」 ——在國內出售化石從法律上來說是非法的,但這種做法實際上卻公開著——這鼓勵著造假,導致標本消失在私人收藏裡。
徐星在遼寧省和其它地區的重要化石出產地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聯絡網,希望以確保科學家們能獲得最好的標本。這是一項需要艱苦努力和運氣的工作,他說,「當我開始我的職業生涯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過會有這麼多的發現。」(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