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貓科動物,無論其大小,其舌頭表面均密布著角質蛋白形成的倒刺狀凸起物(動物學術語稱之為「絲狀乳突」filiform papillae),關於這些倒刺的用途,許多傳統的科普讀物經常聲稱它們是一種「刮肉器」,能夠在舔舐的過程中把獵物骨骼上附著的少量殘肉剝離下來,以加大對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謬論,已經被當代的動物學家所否定。只需指出兩個簡單的事實就能駁斥這種觀點:
第一,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舌部倒刺是一種勺狀的形態,橫截面為U型,頂端較為圓滑,而不是一根實心尖刺,這種構造並不利於成片的撕下軟組織;
第二,從家貓這樣的小型貓科動物,到短尾貓這樣的中型貓科動物,再到虎、雪豹、美洲獅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雖然它們的體型和舌頭的大小相差甚遠,但舌部倒刺的體積卻相差無幾(唯一的例外是獅,它的舌頭特別大,舌部倒刺的體積也是其他貓科動物的兩倍);眾所周知,中小型貓科動物的主食是遠小於自身的嚙齒類和鳥類等獵物,在用餐時它們往往會簡單的把小型獵物撕扯成幾塊然後連皮帶肉吞下,如果舌頭倒刺的功能是刮肉,那麼主食小獵物的小型貓科很少能用到這項能力,它們根本不應該與主食鹿、野豬、野牛等大型有蹄類動物的老虎一樣擁有大小相近的倒刺。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您的讚賞是公眾號唯一的勞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