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當年哈利·波特中、赫敏左、羅恩右的扮演者合影。
8月4日,萬眾矚目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終於向中國觀眾揭開面紗,一段長達10年的魔法傳奇塵埃落定。
然而,真的一切都結束了嗎?
在許多人眼中,「哈利·波特」早已不僅僅是幾部圖書和電影,它更是一個童話經濟的著名品牌。系列圖書累計銷量超過3億冊,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8部《哈利·波特》電影總票房破22億,成為美國史上最賣座的系列電影……這些都是由一個魔法故事引發的奇蹟。
更重要的是,這個奇蹟顯然不會因為熒幕的暫時告別而終結,它會像烙印在哈利額上的那道閃電疤痕一樣,始終貫穿於我們的記憶和生活中,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面孔。
一個好的產業,總能講出幾個生動的故事。作家、圖書和電影,這三隻巨手,共同締造了哈利·波特的商業帝國,也撐起了童話經濟的未來。
作者J·K羅琳灰姑娘的魔法書
小時候的羅琳是一個戴眼鏡的英國女孩,她的寫作生涯是從6歲開始的。
24歲那年,在從曼徹斯特回倫敦的旅途中,羅琳從火車車窗中看到了一個瘦弱的、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在衝她微笑。這就是哈利·波特的雛形。
火車到達倫敦時,她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故事梗概:哈利是一個孤兒,從小在姨父家長大,經常受氣。後來他發現自己是一名年輕的巫師,於是進入魔法學校,開始了在魔法世界的歷險記。
哈利·波特讓羅琳無心工作。她整日「胡思亂想」,給故事中的人物與場景取名字,「霍格沃茲魔法學校」、「鄧布利多教授」、「魁地奇比賽」等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名詞一個個誕生了。
從1993年到1995年,在愛丁堡的一家小咖啡館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輕姑娘,一隻手搖著嬰兒車哄小孩睡覺,一隻手不停地在寫些什麼。經過近兩年的奮鬥,羅琳終於完成七部小說中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但她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在朋友的建議下,羅琳去圖書館借了一本《作家與藝術家年鑑》,抄下了出版社和經紀人目錄。
很快,第一位經紀人就將羅琳寄去的三章手抄樣稿全部退回,另外兩家出版社的答覆也是一樣:「很遺憾」。
羅琳決定再試試。這一次,她選中了文學經紀人裡特,理由很簡單,「這個名字有意思」。
裡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學經紀人,但他並沒有兒童文學代理經驗,也不知道羅琳是誰。裡特後來回憶,「1995年我收到書稿時,幾乎看都沒看,就把它與其他十幾本作品堆到了一塊。」
「也許真的有魔法吧,一次,我外出與朋友午餐,順手就將這份書稿裝進了包裡。朋友來晚了一會兒,我邊看書稿邊等,看完第一章,我就決定成為作者的代理。」
不久後,羅琳收到裡特的回函:「謝謝你,我很榮幸能做你的獨家代理。」據說,羅琳激動得將這封信看了8遍。
但接下來並不是一路順風,還需要遇到識貨的出版社才行。
出版人賴文美國伯樂的活思路
經過裡特的多方奔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英國版終於落實。1997年春天,他又來到義大利波隆那書展,安排該書國際版權的拍賣事宜。與此同時,美國學者出版社的編輯賴文正從紐約登機,準備飛往波隆那。他的手提袋裡,裝著別人向他推薦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書稿。
飛機上,賴文打開書稿,很快沉醉其中。他說:「我一邊看一邊笑,有時大笑,有時微笑,這本書真是太有意思了。雖然羅琳是第一次發表小說,但我已經決定在她身上"下注"。」
賴文沒有想到,經過裡特的運作,很多出版社都知道了這本書,並準備「搶」下它的美國出版權。更令賴文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的拍賣價格上升了好幾輪,以至於他最後為這部魔法書支付了10萬美元。這在兒童文學作品版權史上是前無來者的。
這也是賴文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賭博」。
一年半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才在美國正式出版。千萬不要以為美國人工作效率低下,他們不是不著急,而是想要大賺一筆。為此,他們要在包裝與營銷方面下大功夫,把各種準備工作做足。
在賴文的建議下,羅琳對書中的文字進行了大量修改,使《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成為了一本非常美國化的書。在銷售時,賴文又通過「保密措施」製造了各種噱頭,並採用折扣和贈品的形式進行大規模促銷。
事實證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一書的商業運作非常成功。1999年2月,《紐約時報》發表了對該書的評論:大部分章節人物塑造都非常全面、深刻,故事情節有趣、感人……作者羅琳是位30歲的單身媽媽,她就像主人公一樣,歷經磨難,創造了一個獨具個性魅力的世界……
可以說,這本書徹底改變出版商和好萊塢對兒童讀物的看法,一個無限延伸的產業鏈正在悄悄誕生。
如果哈利·波特沒有遇到賴文,那麼這個奇蹟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生。
製片人黑曼電影功臣的金手指
《哈利·波特》的另一位知音黑曼,既不是出版社的員工,也不是文學經紀人裡特的朋友,而是一位獨立電影製片人。
1997年6月,一個周一的早晨,黑曼照例踱到他位於西倫敦電影院附近的辦公室,坐定之後,秘書妮莎向他推薦了剛剛出版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黑曼說:「沒用幾分鐘,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知道,它觸動了我,還將觸動它的觀眾們。」
隨後,黑曼將這本書寄給了時代華納,並且馬不停蹄地聯繫裡特,最終通過談判與羅琳達成了出售電影版權的協議。
經過幾輪炒作造勢,導演人選確定為曾經執導過《小鬼當家》和《窈窕奶爸》的哥倫布,羅琳雖不參與劇本創作,但編劇寫出來的每一章,她都要親自過目。在演員陣容安排上,時代華納也完全尊重羅琳的意見,瑪吉·史密斯、阿蘭·瑞克曼等一大批明星先後進入主演名單。距離開拍時間不到1個月時,11歲的幸運男孩丹尼爾成為了哈利·波特的扮演者。
就在時代華納宣布投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不久,可口可樂公司主動上門,以1.5億美元買斷了電影的全球獨家聯合營銷權,這一價格打破了好萊塢的紀錄。
但時代華納並未因此休息片刻,而又開始四處推銷電影的特許經營權。
全球最大的三家玩具製造商美泰、樂高以及孩之寶分別以數千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到「哈利·波特」系列玩具與文具的特許經營權,市場上出現了飛天掃帚、魔法帽等500多種哈利·波特系列商品。
此後,時代華納對「哈利·波特」系列品牌的運作愈加得心應手,一條暢銷圖書系列電影DVD上市玩具及周邊商品熱賣帶動英國旅遊發展的完整產業鏈似乎已經成型。
2009年,由華納兄弟公司和奧蘭多環球度假園聯手打造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正式對外開放,人們發出驚呼:哈利·波特會是第二個迪斯尼嗎?至少,從在羅琳、賴文、黑曼的推動下不斷刷新的紀錄來看,這一天也許不會太遠。
(吳孟婕 何方圓)
分享按鈕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UN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