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ICU的詹森,他的成功不可複製,他的失敗卻在不斷重複

2021-01-11 網易新聞

職場黃皮書/文


他的老師評價說:「儘管在伊頓已經教過幾百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詹森仍然是其中數一數二的。」

英國媒體大幅報導詹森首相進入ICU

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的英國首相詹森中招了,病情一直為世人所掛念,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後,再次引起輿論一片驚叫。

因為邋遢,任職首相不足一年的詹森,早已聞名多年。甚至在他從政前,就以邋遢著稱。在做記者之前的學生時代,他就是一名邋遢的校園風雲人物,如果再追述到他的先祖,也是不同凡響。

詹森的父系中,曾祖父是土耳其人,是個虔誠的親英派穆斯林,6歲便可熟背《古蘭經》,一戰後反對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主義運動,曾擔任蘇丹最後一屆政府的內政部長,凱末爾奪權後被絞死。據說這名先祖的經歷,影響到後來詹森的行為:不一根筋,不直接對抗,圓滑以對。

詹森的父親在他4歲的時候,曾經在愚人節開了一個玩笑。他給老闆提交了一億美元的正式申請,希望將該筆貸款投入到建造三座新的金字塔和一個獅身人面像上。因為這個玩笑,他被開除了。可見,詹森的誇張搞笑,大概是有遺傳的。

詹森的母親夏洛特出生名門,外公福塞特是爵士,外婆比阿特麗斯,是一名傑出的古地理學家的女兒,母親的家族中有很多貴族人脈,熱心於人權運動,全家都是左翼。

詹森1964年6月出生在紐約一個窮人常去的小診所,一直到十幾歲,都是個非常安靜好學勤奮的男孩,也絲毫看不出有任何野心。

因為自己的耳聾和土耳其血統,詹森在學校受到過欺負,逐漸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外表不修邊幅,實則博覽群書,非常勤奮,希臘語和拉丁語成績遠超同齡人。13歲時,詹森考取了國王獎學金,得以進入英國最著名的貴族中學——伊頓公學。

在伊頓公學,詹森的好學程度遠超其他同學,但沒有拔尖的科目,更接近一個通才。他的老師評價說:「儘管在伊頓已經教過幾百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詹森仍然是其中數一數二的。」

詹森在伊頓公學有四大收穫:

第一,詹森在學校成為風雲人物。雖然外表狂放不羈,但作為高智商的人,他的搞笑行為沒有招到同學嘲笑,反而能讓其他人和他一起笑,而且從那時起,他就學會了用幽默和自嘲來掩蓋自己的野心。

第二,詹森對新聞工作的興趣表現出來。他爭取到了校報《年代記》的編輯工作,個人魅力和聰明才智通過這個職位得到展現,也因此提升了在自己圈子裡的地位,和出身遠超自己的貴族同學結下人脈。

第三,詹森加入了伊頓的POP社團,這個社團是僅面向伊頓最頂級、最受歡迎的一小撮人開放的私密社團,學校也不幹涉這個社團的具體運營情況,詹森加入這個社團,只和學校裡出身最頂級的同學打交道。

第四,詹森加入了辯論社並成為社長。他曾經的辯手說:「當時我們都提前準備發言稿,只有詹森是臨場寫的,並且寫得非常好,但我不確定他是真的沒準備還是只是假裝沒準備。我更傾向於是後者。」

對伊頓時期的表現,他朋友的爸爸、一名爵士那時就預測說,詹森以後會成為英國首相,因為他有非凡的感染力。

如今,渴望把孩子培養成為精英的中國家長,是否可以從詹森在伊頓公學獲得的成就中,得到一些啟示:只是埋頭於書本做練習,可能是個方向性的錯誤。

伊頓公學網站,搜不到鮑裡斯詹森的任何信息,看來是不以這名校友為榮。

伊頓公學畢業後,詹森以全額獎學金,考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學。

詹森在牛津依然如魚得水,幽默搞笑又不修邊幅,在一群上層階級出身的同學中也是風雲人物。

詹森在牛津如法炮製,加入了一個著名的,類似於POP的精英社團——布靈頓俱樂部,該俱樂部主要活動內容是非常放縱地玩樂打鬧。但詹森並不常出現在社團活動中,因為他不喜歡酗酒後失控的感覺,也幾乎不抽菸。

詹森對辯論社的興趣也延續到了牛津。第一次辯論社主席,由於缺乏競選經驗,詹森輸了。第二次競選,詹森淡化個人政治立場,突出自己的幽默性格,並不吝於對自己的外形自嘲,終於取得成功。

和他爸爸一樣,詹森也給自己的大學生活定了三個目標:一是成為辯論社主席,二是找到一個老婆,三是在學業上拔尖。第一個實現了,第二個也基本有戲,唯獨第三個目標,由於這不是僅靠智力就能實現的,需要非常專注努力,二來他偏科,古典文學和哲學成績很好,其他科目成績則較為普通。

詹森對自己大學經歷最不滿的地方,是最終僅獲得二等文學士學位,而不是一等。

牛津時期,老師們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化,要麼很喜歡他,要麼很不喜歡他。

牛津大學網站首頁

1987年,詹森從牛津畢業,在諮詢公司找到了一份年薪1.8萬英鎊的工作,但並不稱心。年底,靠著學校積累的人脈和母親那邊的背景,他成為《泰晤士報》的一名實習生。

詹森在《泰晤士報》的工作經歷並不愉快。有一次在寫一篇和愛德華二世相關的文章時,為了增加可看性,詹森引用了他的教父、牛津大學一名博士的一段話。但實際上博士沒有說過這段話。博士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老闆知道情況後,解僱了他。

後來詹森在《每日電訊報》找到了新工作。這家報社的氛圍更適合詹森,他們能包容他這種聰明的怪咖。他當時的同事評價詹森是說:「他本質上不是個新聞工作者,他總是試圖尋找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在《每日電訊報》呆了一年多,詹森的事業迎來一個轉機。《每日電訊報》布魯塞爾分部出現了職位空缺,詹森積極地爭取到這個機會,並於1989年3月前往布魯塞爾就職。

在布魯塞爾後的幾年內,詹森創立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模式,並被其他媒體紛紛效仿。他文風幽默,擅長以搞笑的方式把原本拿不上檯面的立場表達出來,比如他會寫「義大利橡膠產業因製作的安全套尺寸太小而觸犯了歐盟原則」這種話。

詹森首相的女友,勵志人們對抗瘟疫

詹森意識到,必須和主流觀點唱反調才能出名。於是他成了著名的歐洲懷疑論者,這個觀點當時很罕見,但大約五年後變成了主流觀點,詹森因此成為唯一一個通過這個立場,在民眾中引起情感共鳴的媒體人。

工作之餘,他的邋遢外表完全沒變。

詹森在人前絕不展現出聰明的一面,他會故意模仿拙劣的法國口音逗笑大家,但實際上他的法語說得非常好。在人人衣著得體的布魯塞爾,他旁若無人,穿著髒衣服。

像其他媒體人一樣,詹森也會批評政要,但他絕不是隨便攻擊別人,被他點名批評的,都是經過他仔細考量和篩選的。比如他長期抨擊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道格拉斯·赫德,導致赫德不堪其擾,說每次看詹森的文章,都覺得他在向自己扔手榴彈。赫德還在外交部特設「詹森部」,專門研究如何反駁詹森的批評。

1990年,喜歡詹森的柴契爾夫人下臺,歐洲一體化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作為歐盟總部所在地的布魯塞爾,更是被各大媒體派駐了大量明星級別的記者長期駐紮,但即便在這群人裡,詹森依然是「唱反調大王」,他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媒體人。

那段時間詹森最具爆炸性的文章寫於1992年5月。

那時歐洲外交部長會議正在葡萄牙吉馬良斯舉行,部分成員國需要對商討當中的《馬斯垂克條約》進行投票,丹麥的一票至關重要,於是需要在丹麥國內全民投票進行表決。

這時詹森寫了一篇名為《德洛爾計劃統治歐洲》的文章,說時任歐共體主席的雅克·德洛爾決定取消歐盟主席國輪值的制度,改為把權力集中在布魯塞爾。這篇報導被丹麥國內黨派利用,並大肆在丹麥國內宣揚,最終丹麥迫於壓力,投了反對票。

詹森的行為引起了大量爭議,連他的部分支持者都抨擊他,但直到十年後,詹森談起此事時,仍然非常得意。

詹森首相的老東家《每日電訊報》網站首頁

1994年,詹森帶著種種爭議,離開布魯塞爾,返回倫敦老家。

回到英國後他仍然在《每日電訊報》任職,年僅三十,就成為助理主編及首席政治專欄作家。但作為政治記者,詹森缺少真正的政治立場,每次被迫表態時,說來說去都是反歐洲主義和反死刑,他很害怕外界認為自己黔驢技窮了。

時任英國首相約翰·梅傑也看他不爽,說他的文章是給保守黨內部煽風點火,是引起內訌的行為,甚至早在詹森1993年還沒回倫敦的時候,梅傑就曾阻止過他競選歐洲議會議員。

實際上,早在1993年詹森還在布魯塞爾的時候,就動過從政的念頭,希望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1994年歐洲議會選舉,但因為當時得罪了時任英國首相梅傑,未能實現。後來他轉移目標,改為通過在英國下議院獲得席位。

1997年,詹森從政的心思再次活絡。但在1997年的地方大選中,以大比分輸給了競爭對手。

有人曾私下問詹森為什麼記者當得風生水起,卻還如此執著於從政,詹森的答案是:當記者改變不了任何現狀,只有議會裡的那些人才能做出改變。

2001年5月,他被選為牛津郡泰晤士河畔亨利鎮選區的保守黨議員,正式踏入英國政壇。

詹森剛上任便引起輿論極大反彈,很多人辭職表示不滿,還招來存在競選黑幕的指控。BBC記者評價說:「詹森這樣的人怎麼能當好議員?他連自己都照看不好。」

如今,躺在重症監護室的詹森,真的不能照看自己了。

是詹森錯了,還是選民錯了?

從孩童到步入政壇,詹森或許會想,我的成功不可複製,我的失敗,卻在不斷重複。

垂涎三尺。(職場黃皮書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他的成功能否複製?
    他的一生波折連連,從最初老師眼中的"低能兒",到最終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他的付出遠遠超過常人。在這泥濘的人生路上,他留下的腳印也比常人更多,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在摔倒之後,常常在原地徘徊,尋找前進的新方法和新動力。他的成功並非偶然,那麼他的成功我們是否可以"複製"呢?待我細細道來。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遺憾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並不正確,因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是失敗之母。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來的。 塞利格曼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隻狗關到一個封閉的籠子裡,對狗進行電擊,狗在籠子裡掙扎找出口。
  • 天才不可複製?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01成功的本質其實很簡單:不斷重複,忍受重複,超脫重複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馬爾科姆帶來更直觀、更勢利的觀點,他在新作《異類》中高喊:你想成功嗎?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
  • 不可重複≠失敗:引力常量300多年來一直測不準
    計量學的歷史對於重複實驗結果、提高科研可信度具有重要啟示。來源:The Royal Society 人人都在談論可重複性(reproducibility)——至少在生物醫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如此。過去十年裡,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項結果必須能被獨立重複出來,才能被接受為真。 物理科學也需要關注可重複性。
  • 魔術師詹森同意兒子做變性手術,並表示:他已經是成年人了!
    魔術師詹森同意兒子做變性手術,並表示:他已經是成年人了!NBA許多球星在退役之後,都會選擇以另外一種方式再次留在NBA,比如喬丹成為了黃蜂的股東,有了自己的球隊,而像其他的球星也都是一樣的想法,都希望在自己退役之後,擁有自己的球隊,所以很多的NBA球員都會以通過別樣的方式留在NBA,魔術師詹森在退役之後,也是選擇了成為湖人的運營總裁,但是他的兒子確實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 陳根:馬斯克和他的SpaceX為什麼成功?
    政府機構主導的科研項目,最大的問題是不可持續。上面一商量,把經費斷掉,整個項目就垮了。而且因為項目沒有通過商業化的長期迭代發展,很多零部件成本高,沒有深度優化,內在脆弱,不可持續。雖然載人航天技術看似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其實短期內是可以出一些成果的。
  • 韓春雨回應「13個課題組重複實驗失敗」
    11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回應13位學者實名宣布無法重複他的NgAgo實驗。  13位課題組負責人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有關NgAgo實驗的研究,但幾個月來,很多科學家因無法重複該實驗讓韓春雨處於風口浪尖。此次實名公布實驗失敗使此事件再添波瀾。
  • 愛迪生談失敗帶給他的經驗與收穫,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謹記!
    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愛迪生談失敗帶給他的經驗與收穫,也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謹記!文字如下:失敗帶給我的經驗與收穫,在於我已經知道這樣做不會成功的證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樣的錯誤了。
  • 這個人與馬斯克小扎競爭腦機結合 他能成功嗎
    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也抱著同樣的想法。他穿著普通的牛仔褲,運動鞋和T恤,充滿了孩子般的熱情。他滔滔不絕地向我闡述「對人腦進行重新編程」,想法似乎過於天馬心空。但是你很快會意識到這種風格是詹森的一種偽裝或是自己先入為主的看法。詹森和許多成功的人一樣,既聰明又現實。他擁有充足的活力,好像渾身長滿了像章魚一樣的觸手,一面應對筆記本電腦,一面應對手機,還不忘謀劃全身而退的路線。
  • 「為商必讀胡雪巖」:他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值得學習借鑑
    這就需要我們全面了解胡雪巖的一生,然後客觀總結他的成功經驗,最後汲取他的失敗教訓。弄懂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很好理解為什麼「為商必讀胡雪巖」了!,一個人要不斷地讀好書,不斷的學道理,你才能夠應變未來的需要。
  •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在數百個基因中均重複失敗
    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張鋒實驗室無法重複NgAgo實驗,丘奇實驗室聽聞諸多實驗室無法重複後,保持觀望。有消息稱,在今年8月召開的一次重量級內部學術會議上,詹妮弗在問答環節被問及是否重複NgAgo成功,她的回應是否定,澎湃新聞尚未證實這一傳言。  NgAgo不僅在國外遇冷。
  • 方舟子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不可重複
    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並批評韓春雨對質疑的回應態度。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方舟子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他說,有人在網上說,韓春雨現在怎麼睡得著?「我告訴你,我睡得很好」。 當日下午,科技日報記者在石家莊對韓春雨進行了獨家專訪,以下為採訪實錄: 科技日報:現在有一些實驗室表示無法重複您的實驗,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 海鯊網絡:996.icu到底是什麼?
    看到最近很多人在討論996.icu,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搞清楚996.icu是什麼意思,網上的解釋也是亂七八糟,畢竟不是程式設計師的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相關概念,趁著清明節這個愉快的假日,小編就來講一講996.icu是什麼。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何要自證清白
    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那間實驗室裡再見到韓春雨時,雖然身處「論文造假」「多人重複實驗失敗」的爭議旋渦,但他看起來十分平靜,依然侃侃而談,並不時反問記者:「你覺得我要是造假了,我還能這麼淡定?」他說,有人在網上說,韓春雨現在怎麼睡得著?「我告訴你,我睡得很好」。
  • 夢想在火星建立殖民地的「瘋子」,在地球遭遇了無數失敗,他不怕
    於是他離開了南非,利用加拿大作為跳板,最終在美國落腳開始了自己神奇的傳奇之旅。雖然是一位夢想登陸火星的天才,但是伴隨著他一路的卻是無數的失敗:1995年作為斯坦福的研究生申請網景的工作,但遭到拒絕,沒有任何回復。1996年被迫從自己的公司Zip2中辭去執行長一職。1998年非常努力使PayPal成功。
  • 齊白石複製自己的畫,一幅賣4億,他複製自己的畫,一幅賣7億
    齊白石其實,在畫壇前輩中,齊白石也有過這樣複製自己作品的先例。大家看一下他送鷹圖的名單中,就能明白人家送的都是大名人大腕兒。譬如,徐悲鴻、張鎮、周至柔等一等一的大腕兒。其實,在齊白石畫鷹之作中,最讓人想不明白也匪夷所思的是他畫了兩幅一樣的畫,可是一幅依舊賣了4億。有一幅他送某人的壽禮《松柏高立圖》,後來拍賣了4億。
  • 心理學研究實驗到底能不能複製?
    而超過半數的研究結果以失敗告終,即無法複製。該研究得出結論認為,超過半數的心理學實驗不可複製。一時之間使得心理學領域的「複製性危機」成為了全世界範圍的轟動話題。今年3月3日,兩位哈佛教授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稱,這篇去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是錯誤的。
  • 美國「獵鷹9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但回收失敗
    不幸的是海上回收嘗試以失敗告終,火箭在海上浮動平臺硬著陸並損毀。  獵鷹9號在周二發射失敗,更換零部件之後,周六凌晨4:47分在弗羅裡達空軍基地成功升空。將載有5000英磅探測儀器,試驗項目,生活用品的龍號貨倉船,順利完成組合節段的分離,推進太空軌道,送往有6名工作人員的國際太空站。
  • 完美的失敗是一種警醒!愛迪生發明:我發現1000種不能成功的方法
    有個年輕人來到這個實驗室,他有許多獨特的想法和創意,由於實驗室裡的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做任何的研究和試驗,所以他很快便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經過大半年的努力,他卻失敗了。正在他懊喪的時候,一個老教授看了他記錄下來的每一個設想和實驗步驟後說:「祝賀你!這是一次完美的失敗,每個設想都合理,每個實驗步驟都正確,那麼沒有成功,就和你的設想實驗無關,在整個過程中你都沒有錯誤,說明這是一次完美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