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黃皮書/文
英國媒體大幅報導詹森首相進入ICU
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的英國首相詹森中招了,病情一直為世人所掛念,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後,再次引起輿論一片驚叫。
因為邋遢,任職首相不足一年的詹森,早已聞名多年。甚至在他從政前,就以邋遢著稱。在做記者之前的學生時代,他就是一名邋遢的校園風雲人物,如果再追述到他的先祖,也是不同凡響。
詹森的父系中,曾祖父是土耳其人,是個虔誠的親英派穆斯林,6歲便可熟背《古蘭經》,一戰後反對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主義運動,曾擔任蘇丹最後一屆政府的內政部長,凱末爾奪權後被絞死。據說這名先祖的經歷,影響到後來詹森的行為:不一根筋,不直接對抗,圓滑以對。
詹森的父親在他4歲的時候,曾經在愚人節開了一個玩笑。他給老闆提交了一億美元的正式申請,希望將該筆貸款投入到建造三座新的金字塔和一個獅身人面像上。因為這個玩笑,他被開除了。可見,詹森的誇張搞笑,大概是有遺傳的。
詹森的母親夏洛特出生名門,外公福塞特是爵士,外婆比阿特麗斯,是一名傑出的古地理學家的女兒,母親的家族中有很多貴族人脈,熱心於人權運動,全家都是左翼。
詹森1964年6月出生在紐約一個窮人常去的小診所,一直到十幾歲,都是個非常安靜好學勤奮的男孩,也絲毫看不出有任何野心。
因為自己的耳聾和土耳其血統,詹森在學校受到過欺負,逐漸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外表不修邊幅,實則博覽群書,非常勤奮,希臘語和拉丁語成績遠超同齡人。13歲時,詹森考取了國王獎學金,得以進入英國最著名的貴族中學——伊頓公學。
在伊頓公學,詹森的好學程度遠超其他同學,但沒有拔尖的科目,更接近一個通才。他的老師評價說:「儘管在伊頓已經教過幾百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詹森仍然是其中數一數二的。」
詹森在伊頓公學有四大收穫:
第一,詹森在學校成為風雲人物。雖然外表狂放不羈,但作為高智商的人,他的搞笑行為沒有招到同學嘲笑,反而能讓其他人和他一起笑,而且從那時起,他就學會了用幽默和自嘲來掩蓋自己的野心。
第二,詹森對新聞工作的興趣表現出來。他爭取到了校報《年代記》的編輯工作,個人魅力和聰明才智通過這個職位得到展現,也因此提升了在自己圈子裡的地位,和出身遠超自己的貴族同學結下人脈。
第三,詹森加入了伊頓的POP社團,這個社團是僅面向伊頓最頂級、最受歡迎的一小撮人開放的私密社團,學校也不幹涉這個社團的具體運營情況,詹森加入這個社團,只和學校裡出身最頂級的同學打交道。
第四,詹森加入了辯論社並成為社長。他曾經的辯手說:「當時我們都提前準備發言稿,只有詹森是臨場寫的,並且寫得非常好,但我不確定他是真的沒準備還是只是假裝沒準備。我更傾向於是後者。」
對伊頓時期的表現,他朋友的爸爸、一名爵士那時就預測說,詹森以後會成為英國首相,因為他有非凡的感染力。
如今,渴望把孩子培養成為精英的中國家長,是否可以從詹森在伊頓公學獲得的成就中,得到一些啟示:只是埋頭於書本做練習,可能是個方向性的錯誤。
伊頓公學網站,搜不到鮑裡斯詹森的任何信息,看來是不以這名校友為榮。
伊頓公學畢業後,詹森以全額獎學金,考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學。
詹森在牛津依然如魚得水,幽默搞笑又不修邊幅,在一群上層階級出身的同學中也是風雲人物。
詹森在牛津如法炮製,加入了一個著名的,類似於POP的精英社團——布靈頓俱樂部,該俱樂部主要活動內容是非常放縱地玩樂打鬧。但詹森並不常出現在社團活動中,因為他不喜歡酗酒後失控的感覺,也幾乎不抽菸。
詹森對辯論社的興趣也延續到了牛津。第一次辯論社主席,由於缺乏競選經驗,詹森輸了。第二次競選,詹森淡化個人政治立場,突出自己的幽默性格,並不吝於對自己的外形自嘲,終於取得成功。
和他爸爸一樣,詹森也給自己的大學生活定了三個目標:一是成為辯論社主席,二是找到一個老婆,三是在學業上拔尖。第一個實現了,第二個也基本有戲,唯獨第三個目標,由於這不是僅靠智力就能實現的,需要非常專注努力,二來他偏科,古典文學和哲學成績很好,其他科目成績則較為普通。
詹森對自己大學經歷最不滿的地方,是最終僅獲得二等文學士學位,而不是一等。
牛津時期,老師們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化,要麼很喜歡他,要麼很不喜歡他。
牛津大學網站首頁
1987年,詹森從牛津畢業,在諮詢公司找到了一份年薪1.8萬英鎊的工作,但並不稱心。年底,靠著學校積累的人脈和母親那邊的背景,他成為《泰晤士報》的一名實習生。
詹森在《泰晤士報》的工作經歷並不愉快。有一次在寫一篇和愛德華二世相關的文章時,為了增加可看性,詹森引用了他的教父、牛津大學一名博士的一段話。但實際上博士沒有說過這段話。博士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老闆知道情況後,解僱了他。
後來詹森在《每日電訊報》找到了新工作。這家報社的氛圍更適合詹森,他們能包容他這種聰明的怪咖。他當時的同事評價詹森是說:「他本質上不是個新聞工作者,他總是試圖尋找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在《每日電訊報》呆了一年多,詹森的事業迎來一個轉機。《每日電訊報》布魯塞爾分部出現了職位空缺,詹森積極地爭取到這個機會,並於1989年3月前往布魯塞爾就職。
在布魯塞爾後的幾年內,詹森創立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模式,並被其他媒體紛紛效仿。他文風幽默,擅長以搞笑的方式把原本拿不上檯面的立場表達出來,比如他會寫「義大利橡膠產業因製作的安全套尺寸太小而觸犯了歐盟原則」這種話。
詹森首相的女友,勵志人們對抗瘟疫
詹森意識到,必須和主流觀點唱反調才能出名。於是他成了著名的歐洲懷疑論者,這個觀點當時很罕見,但大約五年後變成了主流觀點,詹森因此成為唯一一個通過這個立場,在民眾中引起情感共鳴的媒體人。
工作之餘,他的邋遢外表完全沒變。
詹森在人前絕不展現出聰明的一面,他會故意模仿拙劣的法國口音逗笑大家,但實際上他的法語說得非常好。在人人衣著得體的布魯塞爾,他旁若無人,穿著髒衣服。
像其他媒體人一樣,詹森也會批評政要,但他絕不是隨便攻擊別人,被他點名批評的,都是經過他仔細考量和篩選的。比如他長期抨擊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道格拉斯·赫德,導致赫德不堪其擾,說每次看詹森的文章,都覺得他在向自己扔手榴彈。赫德還在外交部特設「詹森部」,專門研究如何反駁詹森的批評。
1990年,喜歡詹森的柴契爾夫人下臺,歐洲一體化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作為歐盟總部所在地的布魯塞爾,更是被各大媒體派駐了大量明星級別的記者長期駐紮,但即便在這群人裡,詹森依然是「唱反調大王」,他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媒體人。
那段時間詹森最具爆炸性的文章寫於1992年5月。
那時歐洲外交部長會議正在葡萄牙吉馬良斯舉行,部分成員國需要對商討當中的《馬斯垂克條約》進行投票,丹麥的一票至關重要,於是需要在丹麥國內全民投票進行表決。
這時詹森寫了一篇名為《德洛爾計劃統治歐洲》的文章,說時任歐共體主席的雅克·德洛爾決定取消歐盟主席國輪值的制度,改為把權力集中在布魯塞爾。這篇報導被丹麥國內黨派利用,並大肆在丹麥國內宣揚,最終丹麥迫於壓力,投了反對票。
詹森的行為引起了大量爭議,連他的部分支持者都抨擊他,但直到十年後,詹森談起此事時,仍然非常得意。
詹森首相的老東家《每日電訊報》網站首頁
1994年,詹森帶著種種爭議,離開布魯塞爾,返回倫敦老家。
回到英國後他仍然在《每日電訊報》任職,年僅三十,就成為助理主編及首席政治專欄作家。但作為政治記者,詹森缺少真正的政治立場,每次被迫表態時,說來說去都是反歐洲主義和反死刑,他很害怕外界認為自己黔驢技窮了。
時任英國首相約翰·梅傑也看他不爽,說他的文章是給保守黨內部煽風點火,是引起內訌的行為,甚至早在詹森1993年還沒回倫敦的時候,梅傑就曾阻止過他競選歐洲議會議員。
實際上,早在1993年詹森還在布魯塞爾的時候,就動過從政的念頭,希望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1994年歐洲議會選舉,但因為當時得罪了時任英國首相梅傑,未能實現。後來他轉移目標,改為通過在英國下議院獲得席位。
1997年,詹森從政的心思再次活絡。但在1997年的地方大選中,以大比分輸給了競爭對手。
有人曾私下問詹森為什麼記者當得風生水起,卻還如此執著於從政,詹森的答案是:當記者改變不了任何現狀,只有議會裡的那些人才能做出改變。
2001年5月,他被選為牛津郡泰晤士河畔亨利鎮選區的保守黨議員,正式踏入英國政壇。
詹森剛上任便引起輿論極大反彈,很多人辭職表示不滿,還招來存在競選黑幕的指控。BBC記者評價說:「詹森這樣的人怎麼能當好議員?他連自己都照看不好。」
如今,躺在重症監護室的詹森,真的不能照看自己了。
是詹森錯了,還是選民錯了?
從孩童到步入政壇,詹森或許會想,我的成功不可複製,我的失敗,卻在不斷重複。
垂涎三尺。(職場黃皮書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