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我在這裡活著,也在這兒死去。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我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北京!北京!」
非常喜歡這首城市搖滾,它還北京生活的真實:那些天子腳下的人們,快樂著亦痛苦著,奮鬥著亦迷惘著,得到過亦失去過…
熱愛北京這座城市,儘管以前從未去過。自人類城市文明發源以來,這片養育華夏民族的土地上,這個城市就以不容置疑的姿勢,代表著這個民族最精華的一面。
嚮往北京,在她凝重的歷史感之下,在她昂揚的民族情節中,在她深厚的文化積澱裡,在她豐富多彩的人文背景後,一個中國人,當情不自禁揣著忐忑,壓著激動,在精心挑選的日子裡上路——去祖國的心臟,感受那浩瀚博大,強勁堅韌的跳動。
九月初,一家人湊好假期,直接飛抵了北京。
霧霾的傍晚,帶著家人在王府井大街上行走。隨便找口吃的,再挑個舒適型酒店安頓下來。沒什麼具體旅遊目的,就是得感受感受京畿之地,那份不一樣的氣質。
夜裡帶孩子出門遛彎,繁華現代的地方非我所愛,領孩子鑽小巷走斜街,不覺闖到一個由好幾條巷子交織而成的薈萃京城小吃的大夜市。
炒肝,驢打滾,焦圈,麵茶…還有油炸蠍子!
記憶瞬間復活,回到在河北蒼巖山上實習時,滿坡翻石頭捉拿蠍子,然後串鐵絲上烤著吃的日子。
不假思索買了幾串,鼓勵兒子嘗試著咬一口,再吃一隻,然後停不下來。吃個蠍子,最後足足花了我三百來塊。
第二天起個大早,按照手機導航,穿街走巷,堪堪在升旗儀式開始前一家人趕到了天安門廣場旁。到不了廣場上,只能站在長安街的人行道上透過人山人海,遠望金水橋。不多會兒,國旗護衛隊莊嚴地走出天安門。步伐整齊劃一,先是齊步,然後換正步。吼出來的口令像這個國家在多舛命運下永不停歇的抗爭吶喊。喧囂的四周突然安靜了一下。然後便聽見馬靴一致踏地的一聲。
國歌響起來。五星紅旗升起來,太陽升起來。
我們安靜地從黑暗裡肅立到光明初綻,目送威嚴的國旗護衛隊整齊地走回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沐浴晨光,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中國軍事博物館…這個國家的驕傲沉默堅定地守護在這裡。戎裝的戰士筆直挺拔地守衛在這裡。
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真好。
人們三三兩兩離開,又有成群結隊的人到來。我們先返回酒店,路上在一老大娘的小攤上買幾套煎餅果子。北京人愛說話。老大娘手不閒著,嘴也不閒著,問孩子多大了叫什麼。怎麼閒話倒忘了。不過有個字的北京叫法和我的理解大相逕庭,挑出來單獨講一下。「戈」,我覺得北京人念它在後面加個「兒」就齊活了,沒料老人念做「裹」,三聲。
謝過老人,一路啃著滾燙的煎餅果子,趕回酒店拾掇一番,便原路返回天安門廣場,過安檢,真正站到了廣場上。
天安門如今對遊人開放,門票親民。我們當然要選擇站上城樓,一想起我們的世紀偉人們曾經並經常站在我將站著的地方,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便爬上心頭。天安門城樓上有個小型展覽室,可進去了解一下天安門承載的彪悍歷史。
天安門後就是天下聞名的故宮。
走路都不由要放輕腳步,你的腳下將踩著的每一塊磚,都是歷史。
進入午門,就是故宮。故宮太大了,我又是個不規劃路線的人,所以,我的故宮行給不了大家清晰的行走脈絡。走到哪算哪;拍到什麼是什麼。午門後是個廣場,廣場右側是文華殿。
昔日宮殿,王公大臣上朝如梭,今朝遊人往來若織。卻不能進入殿內,便只在門外窗前,好奇打量殿內情形。
雕梁畫棟,龍椅臨階。歷史悠悠地漫溯,道光,乾隆,雍正,康熙,再到崇禎…中國人的過去在皇帝的輪治中,從血與火裡,自卑微和高尚裡緩緩走來,從封建走到半殖民地,走到軍閥混戰,走到共和國,從奴隸走成了主人。
沿著這雕龍畫鳳的階梯走上去,貼著那高高的古老門扉,留個影。
藍天下,我們走過紅牆碧瓦,在歷史裡穿梭。記不得到了多少正殿偏殿,窺伺過多少皇家秘密。
七拐八彎,走得雙腿戰慄,到了正大光明殿。清朝自雍正始,便有了傳位詔書放於那塊正大光明牌匾後的習慣。時光荏苒,想像與現實在此刻重合。我有些恍惚。
有鴿哨傳來,抬眼望天空,淡藍。
午後,離開故宮,奮起餘勇,趕向頤和園。
作為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的名氣和它的佔地面積一樣寬廣。
由北宮門入園,把自己想像作王公貴戚,行過蘇州街橋。江南園林我實在是見得太多,在此沒做什麼停留。一路都是類似江南風光的風景。
皇家氣勢非常,愣是靠人力畜力在這平坦的京郊堆疊成了青山,挖掘出了湖光浩淼的昆明湖。
佛香閣為一塔式宗教建築,建造在20米高的石質臺基上,內有八根鐵梨木塔柱,直達塔頂。
據說每月望朔,慈禧都會在此拜佛。
過佛香閣,便來到排雲殿。
「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慈禧為這萬壽前山的建築取名就源自這句晉代郭璞的《遊仙詩》。
排雲殿逶迤萬壽山半腰直到山頂,重簷歇山,蔚為壯觀。
排雲殿是一個幾十間房屋組成的建築群,而不單指一殿。殿內寶座、圍屏、鼎爐、宮扇一應俱全,平臺下對稱排列著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銅缸,俗稱「門海」。 排雲殿四周有遊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殿角重重疊疊,琉璃五彩繽紛。
皇家的窮極奢華,由此可見一斑。
一路走歇,停停看看,上到排雲殿最高處,湖光瀲灩的昆明湖便盡收眼底。
下山近湖岸,遊走長廊。
在這條超過一裡的長廊裡,每一根枋梁上都有彩繪,色彩豔麗,富麗堂皇。內容囊括了幾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走下去,似乎沒有盡頭。
不禁感嘆這個國家的博大精深。
不由悲鳴:北京,是來了就走不了的城市。
好不容易走出長廊,人都快累散了架。捱到排雲門,逃竄出園而去。
晚上朋友請客,吃了大名鼎鼎的全聚德烤鴨,小酌幾杯。
養精蓄銳一夜,第二日滿血復活。到天壇打過卡,又到中央音樂學院朝聖,晚上還到央音附中參加了一場天才琴童的獨奏音樂會。繁忙而有意義。
再一日,兵髮長城。
過去到過山海關老龍頭,對長城的印象就是一堵結實的高牆,劃分關內關外的標誌。及至來到八達嶺,群山綿延,山嶺危聳,才清楚地意識到,這道萬裡長垣是多麼偉大。它是一個民族生存意識的物質強調。也是這個民族不畏艱難,克服任何險阻,敢做所有犧牲而保證民族延續的民族精神的物質具象。
「不到長城非好漢」,帶著家人,向上攀登!
站在長城頭,舉目四望,江山多嬌,群山俊俏。很難想像當初在這嶙峋山脊上修造這道長牆有多麼艱巨。「因地形,用險制塞」在軍事上非常有效,在建設上,則加劇了難度。
萬裡長城永不倒。因為它屹立在每個中國人心裡。
在險峻的長城上,我們經過煙墩,來到敵臺,上到樓櫓,下到馬面。其防禦構思的全面令人佩服,沿途地勢的險要令人咋舌。四周方圓壯麗的景色令人驚嘆。
在長城上流連半天,取道下山。回京路上,忍不住回首。雄偉壯觀的八達嶺長城,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