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研究發現,許多素食者並非缺乏B12,而是嚴重缺乏碘

2020-11-23 負民

隨著公眾越來越意識到飲食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基於植物的飲食,包括純素食,正變得越來越流行。遠離動物產品的趨勢引起了人們對植物性飲食對健康的潛在影響的一些疑問和擔憂。這些問題和擔憂主要圍繞營養物質以及僅吃植物性食物時可能面臨的困難。

素食通常與B12缺乏症有關,原因很簡單:這種關鍵營養素來自動物產品,例如雞蛋和肉。吃純植物飲食的人必須補充B12以避免缺乏,否則可能會導致神經系統出現問題。

對這一關鍵需求的認識導致素食主義者強化食品的興起,例如補充B12的營養酵母。這不足為奇。德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素食主義者和雜食動物的B12和維生素D和鐵生物標誌物沒有差異(研究中的三名雜食動物和四名素食者患有鐵缺乏症)。但是,該研究發現出乎意料的缺乏微量元素,這影響了參與研究的大量素食者:碘。研究發現,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碘含量「非常低」,並且有三分之一的素食者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嚴重碘缺乏的標準。

研究人員指出,足夠的B12水平可能是由於素食者服用了補充劑以維持其最佳水平。但是,素食主義者可能很難獲得足夠的碘攝入量,這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不管這個問題如何,研究都指出了素食的一些潛在好處,包括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這可能有助於保護心臟健康。

相關焦點

  • 健康飲食之—時尚素食
    健康飲食之—時尚素食因為世界新冠疫情的關係,患有傳染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不可輕視,對此,有些保健師、營養師建議人們在餐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多選擇既有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品。
  • 陳昭妃研究表示素食飲食為先
    原標題:陳昭妃研究表示素食飲食為先健康是一個談及次數最多的命題,它是人生活的根本。而且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公布過一項大型研究的結果:素食者比葷食者活得更長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素食飲食中的這些植物性營養能賦予人體強健的免疫力,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工作能力,素食者的自然殺手細胞比肉食者的自然殺手細胞具有超過2倍摧毀癌細胞的能力!
  • 13種富含碘的食物,看看你知道多少
    然而,鑑於許多關鍵的身體功能碘支持,許多醫療保健專家認為這些建議太低。在某些情況下,服用碘會使您的病情惡化,因此請務必諮詢您的提供者。一盎司的原始切達乾酪含有約10-15微克的碘。山羊奶奶酪在消化系統中更容易,含有更高水平的鈣和蛋白質。一些研究表明,巴氏滅菌減少了乳製品中的有效碘含量,而其他研究則表明不同。無論是生乳還是巴氏殺菌,乳製品可能不是某些人的最佳選擇,特別是那些敏感的消化系統或堅持素食或素食的人。   利馬豆,也稱黃油豆,含有適量的碘,每份8微克。
  • 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會增加出現嚴重COVID-19風險
    許多人都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除非他們真的接受了測試。來自比利時的研究人員最新發表的研究表明,維生素D的缺乏跟嚴重新冠肺炎病例存有關聯。AZ Delta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維生素D缺乏症跟COVID之間的關係,相關論文已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上。據了解,研究人員檢測了186名入院的COVID-19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結果發現維生素D缺乏症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程之間存在明顯聯繫。
  • 80%的國人缺乏維生素,針對這脫髮、素食等10類人群,適合補充這些!
    但是據統計,目前有超過80%的中國居民,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攝入不足,另外還普遍缺乏維生素A與維生素D。從而間接導致脫髮、抵抗力差、缺鈣等等常見的問題。 2、素食者 有些維生素是植物中很少存在的
  • 從一個葷食者到健康素食者的距離有多遠?
    我解釋說,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素食材裡的營養素不亞於肉類,而且素食較肉食對身體的健康貢獻度更大!大家最關注的蛋白質問題,素食者也可以從各種豆類獲得,且植物蛋白比動物蛋白更優質。全植物性食品會減少很多富貴病。
  • 三分之一的素食者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是真的嗎?
    轉念一想,那我能為愛好素食主義的朋友們做點什麼呢?一、素食主義者更容易患有抑鬱症或者焦慮症。我們來看一下原文的論點:研究報告作者、阿拉巴馬大學愛德華·亞徹博士將「素食飲食」定義為包括每月食用肉類產品少於1次的飲食。這份研究報告是基於16萬份調研數據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素食者可能患有抑鬱症或者焦慮症。
  • 素食文化:素食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呈報的領域包括營養學、靈修方法、靜坐、去毒化(detoxicfication)、純粹的素食主義(Veganis)、素食的類別、國際健康與環保上的政治、素食主義(Vegetarianis)、各種治療法的新發現,包括針灸、斷食法、飲食管理、傳統泰國與中式草藥的使用。主辦單位還於會場舉辦了各項展覽,包括健康飲食,致毒素的去除,各類蔬果的營養價值和好處。
  • 長期吃素的副作用——科學家的驚人發現!
    特別是近年來,血管硬化問題嚴重地威脅了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在許多國家因血管硬化而引起的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病變,年年被列為首要的死亡原因。在造成血管硬化的諸多因素,如血脂增高、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緊張、抽菸、內分泌及維他命不平衡等,多吃動物性脂肪為主要因素。這麼說來,吃素究竟對血管硬化有無預防及治療的效果?長期素食對身體健康有何影響呢?醫學科學家提出了十多年來極有學術價值的調查結果。
  • @素食者 營養均衡要遵循這四項「健康原則」
    而新素食主義的變化導致了現階段很多素食者更加關注如何在素餐條件下營養均衡。過去,素食主義者整體營養意識比較薄弱。「嚴格的素食者不吃肉類,蛋白質、維生素B12、鐵、鋅、多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相對缺乏,有些素食者面色蒼白、憔悴,甚至因長期素食導致缺鐵性貧血。」  30歲的白領劉女士對記者說:「我們崇尚新素食主義,實際上是在尋找最佳的均衡飲食方案,對於到底要不要戒葷,其實並沒有嚴格約束。
  • 女性長期缺乏維生素B12,除了貧血,身體可能還會出現幾個症狀
    一般來說,一天三頓飯正常吃,就不會缺乏維生素B12,但是女性過了35歲後吸收能力下降,如果飲食結構再不合理的話,身體就會因為缺乏維生素B12出現很多問題。在我們探究缺乏維生素B12對女性造成的影響之前,我們要先對維生素B12有個了解。維生素B12主要的功能是幫助人體製造骨髓紅細胞和維護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
  • 素食和蔬食到底可不可靠?
    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素食者比將肉類攝入飲食中的人發生骨折的風險更高。研究人員發現,攝取鈣和蛋白質含量較低的素食者比發生肉食的人發生骨折的風險平均高43%。根據這項研究,在接受純素食飲食的研究參與者中,在10年期間,每千人中有近20例骨折病例。尤其是,素食者面臨髖部和腿部骨折以及其他主要部位骨折(例如鎖骨,肋骨和椎骨骨折)的較高風險。
  • 經常掉發、手腳脫皮……或是缺乏維生素的信號!我們教你「吃回來」~
    1維生素缺乏的四大原因雖然現在生活水平變好了,但資料顯示,超過80%的中國居民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攝入不足,維生素A與維生素D缺乏問題也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認為有以下幾點:1攝入不足①長期只吃素食、挑食嚴重者、節食者等,由於飲食品種較單一,容易缺乏維生素。
  • 科學網—5-羥色胺缺乏並非抑鬱症主因
    目前,美國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和VA醫療中心的一項研究提示,在抑鬱症中5-羥色胺(5-HT)的缺乏可能並沒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近期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美國化學會化學神經科學》)雜誌上。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人們普遍認為,增加信號分子5-HT水平是治療抑鬱症的關鍵。
  • 哪些植物能提供維生素B12?
    原文連結:https://www.livestrong.com/article/449142-what-plants-provide-vitamin-b12/ 原文作者:CHERYL GRACE MYERS Vegetarians are at risk of not getting enough
  • 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將「系統地破除動物蛋白質神話」
    然而當人們吃下這些動物性蛋白質後,確是變得具侵略性、暴力、仇恨和缺乏道德感:因此我們說,吃肉對人類行為具有負面的影響。而素食主義者,態度則是溫和、寬容,易與人相處也願意和他人做心靈上的分享。專家反對食用動物蛋白的意見已經獲得神經生物學和神經傳導的化學過程方面研究的支持,兩方面的科學研究說明了動物蛋白質如何影響人類行為。所以在選擇食物上,那些是有益的,那些是要避免的,我們現在可以更確切地知道了。
  • 人為什麼要多吃素食?
    在人類演化的研究中顯示,我們的祖先都是天生的素食者。 人類的身體結構並不適於肉食。哥倫比亞大學韓汀博士在一篇比較解剖學的論文中就證明了此論點。他指出肉食動物的小腸和大腸都短,而且大腸特別地直而平滑。相反地,素食動物的小腸長,大腸也長,這是因為肉的纖維含量少,蛋白質含量高,腸子不必慢慢地吸收養份;因此肉食動物的腸子較素食動物的腸子來得短。
  • 缺乏礦物質會有哪些危害?
    缺乏礦物質會有哪些危害?時間:2016-08-28 10:47   來源:常識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礦物質是一種起初存在於巖石和金屬類等非生物中的無機物。當巖石與石頭經過了數百萬年的侵蝕、碎裂後,就會成為土壤的一部分。
  • 倭黑猩猩如何沿河摸碘之旅
    由於人類的正常發育離不開碘,因此我們認為腦組織體積的擴大、結構的分化以及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步出現的社交和認知技能都依賴於碘攝入量的增加。正因為沿海地區有豐富的碘資源,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棲息地對於「人類」特徵的出現至關重要。對海鮮、水草和鹽水等飲食的適應促進了大腦的生長,並為其它生理系統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使得營養、發育和成熟能有條不紊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