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以太行山為界限,將山西與山東兩個省分隔開來,如今的山東省作為獨立的行政區劃,始於南宋,正式形成於金。金在佔領北方之後,便把原宋朝的京東西東路,改為了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而這裡的山正太行山。
所以說一直延伸到現在,就有了太行山分隔開了山東和山西兩大省份,但是想必大部分人還不知道,在再早的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同樣出現了山東的說法,但是那個時候的山東與如今卻不太一樣。
作為地理區域的名稱,「山東」這個說法最早還是起源於戰國時期,而且還是來自於秦國人,那時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同樣也是一個地域性的詞彙,在相關史籍如《商君書》、《韓非子》、《漢書》中,提到的「山東」,指的就是崤山以東。
而崤山如今在河南省西部,也是秦嶺東段支脈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
那個時候秦國人將以崤山為界限,東方的所有區域都稱作為「山東」,包括當時的另外6國,這也就有了「山東六國」的說法,與秦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而且在春秋戰國時期,崤山也是有著極高的戰略地位,處於兩大豪強晉國與秦國之間,除此之外,往東又是東周王室所在地,而這裡也發生過數次大小規模的戰役,著名的崤山之戰曾經讓秦國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除此之外,也讓楚國成為既得利益者。
無論是出生於魏國的宰相範睢還是亞父範增介紹劉邦時,都用了山東這個說法,而這個山東都並非是如今的山東。
直到秦國統一六國後,再到東漢時期,「山東」逐漸演變成「太行山」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