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4年10月29日,阿拉法特和民眾道別,準備飛往法國接受治療 |
半島電視臺自稱,經過9個月詳盡調查,排除多種假說之後,阿拉法特的死因極可能是釙中毒
就算開棺驗屍,查出阿拉法特確實死於釙中毒,幕後真兇也依然是謎,就像其遺孀蘇哈所說,「只是讓自己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已
特約撰稿 黃藥溪
7月3日,半島電視臺重磅推出調查報導,關鍵詞包括了「投毒」、「謀殺」、「驗屍」、「追兇」、「外交陰謀」、「內部傾軋」……無不令人血脈賁張,就連標題也夠分量:什麼殺害了阿拉法特?(What killed Arafat?)
半島電視臺自稱,經過9個月詳盡調查,排除多種假說之後,已經把包圍圈縮小到釙中毒。位於瑞士洛桑的放射物理學研究所表示,他們接受阿拉法特遺孀委託,對阿翁內衣、牙刷等遺物進行檢查後發現,上面沾染了「超出常規的」放射性元素釙-210。
這則報導頓時激起軒然大波。阿拉法特自2004年猝然離世,圍繞他死因的種種推測和假說,一直不絕於耳。阿翁究竟死於誰手,是疾病還是人禍?
中毒?病毒感染?血液疾病?
中毒,是最流行的推測。阿拉法特生前顧問阿布•沙裡夫堅持認為,阿翁死於鉈中毒,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是投毒的兇手。與此同時,以色列一名老資格醫學專家卻認為,阿拉法特發病前數幾小時吃的那頓飯最可疑,裡面可能含有蓖麻毒一類的有毒物質。顯然,以色列人更願相信阿拉法特之死和巴勒斯坦高層的內部鬥爭有關。
病毒感染,一度也很流行。2005年9月,以色列一家報紙援引本國愛滋病專家的話說,阿拉法特死前症狀和愛滋病人臨終前毫無兩樣。類似的報導,後來又在《紐約時報》上出現,記者煞有其事地告訴讀者,中央情報局曾勸說摩薩德暫緩對阿拉法特「動手」,因為他身患絕症,已經時日無多。
血液疾病,是官方公布的結果。為阿拉法特診病的法國大夫一直宣稱,患者死於血小板異常。但是這個病由什麼引起,一直含混不清。此外,癌症、肝硬化、中風,這些假說都曾風靡一時。
造成亂象的原因,有點蹊蹺。缺乏標本,是無法深入分析的一個癥結。蘇哈——阿拉法特的遺孀一直抱怨,「像亞西爾這樣重要的人物」,院方理應保存好所有檢驗標本。但是為阿翁「送終」的法國聖西爾軍醫醫院,已經把所有標本銷毀。為阿翁接診的大夫,即便只參與過短期會診,在這件事上也三緘其口。
另一個原因,來自阿拉法特家人。雖然醫院沒有保存血、尿、糞便等檢驗標本,但是蘇哈等遺屬在阿翁去世後也沒有要求屍檢,錯過了保存第一手資料的機會。後來,蘇哈雖然把沾染了丈夫體液的個人用品保留下來並交給放射物理學研究所化驗,但是就連參與檢驗的專家也承認,要想做到鐵證如山,必須開棺驗屍,「僅憑衣物上殘留的釙-210是不夠的」。
遺毒無窮的「毒藥政治學」
借毒藥之手,達成常規手段難以企及的政治目的。自古及今,不知栽倒多少名人。
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數得出名字的投毒者,是波斯重臣巴戈阿斯。他在公元前338年毒死國王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兩年後故伎重施,放倒了繼任薛西斯四世,把大流士三世扶上王位。公元前336年,巴戈阿斯發現大流士不太聽話,仍想用毒藥解決問題,不料被大流士識破詭計,反而逼迫他喝下毒酒。巴戈阿斯創立的「毒藥政治學」,從此遺毒無窮。
在維基百科上,人們可以搜索到近百個和「毒藥」、「政治」相關的案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被人懷疑死於嚏根草中毒,部下厭倦了長年徵戰,因此謀殺了他們的君主。1821年,被囚禁在聖赫倫那島的拿破崙健康狀態迅速惡化並很快死亡。150年後,科學家發現他死於砷中毒,波旁王朝被懷疑為兇手,目的是防止他東山再起。
在政治鬥爭中,利用毒藥剷除異己、穩固地位(巴戈阿斯和波旁王朝),或者消除風險,讓未來朝著自己期望的軌跡發展(亞歷山大那些厭煩打仗的部屬),都是毒藥政治學的核心。至於運用手段,則各有千秋。
使用毒藥,最大的好處是隱蔽。歷史上很多案例,至今仍是懸案。要麼下毒者身份不明,要麼毒藥類型存疑,要麼下毒動機模糊。這種情況,給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1978年,在位僅34天的教皇約翰•保羅一世突然去世,因為生前著手梵蒂岡人事變動及財務整頓,因此被人懷疑死於投毒。這樁迷案被電影《教父》發揮,出現在三部曲的最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