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島必須把中國海洋大學打造成國內第一方陣高校

2020-12-05 新青記

近日高考成績放榜,填志願成為熱門話題,一則《報北京普通211還是去青島讀中國海洋大學》引發熱議。顯然從名份上985是優於211的,然而考生之所以糾結這個問題,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去北京發展還是去青島,青島似乎不如北京。二是中國海洋雖然是985但是知名度可能不如北京普通211。

這個熱門問題的背後不僅僅是中國海洋大學的尷尬,也是青島這座城市的尷尬。特別是在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海洋經濟的當下,一邊是各地政府把中國海洋大學看作是香餑餑爭向合作,一邊是位於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並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和地位,如何破解這個尷尬,將是青島和中國海洋大學必須面對的課題。

NO. 1|壹

從青島近期頻頻引入高校動作來看,一所城市當然渴望國內一流的大學。青島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處處長李曉元日前做客在線問政,稱目前青島共籤約引進高校32所,其中16所已落地運行,然而這些高校都是研究機構、研究生院最多校區沒有一所完整意義的高校,最要緊的還是應該將自己的985培育成名校。

2017年公布的雙一流A類建設名單僅36所,中國海洋大學有幸成為其中之一。從東部沿海省份985來看,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都遠強於中國海洋大學。

從GDP排名前12城市來看,中國海大也是排名偏弱的,非985蘇州大學排名強於中國海洋,即便是非211,非985出身的深圳大學排名也強於中國海大。青島擁有985卻未能利用自身優勢將其發展好,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如果說提到天津南開,提到南京,南大,提到杭州浙大,提到廈門,廈大,可是提到青島呢?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中國海洋大學達到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的知名度對於青島的美譽度將成為大大提升,可以說青島與海大乃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是青島衰落還是海大衰落對對方都不是好事,反之青島若成為一線城市,當然海大會吸引優質生源,如果海大成為一流名校,當然對青島的吸引力大增。

無論是海大還是青島,都應該有底氣做到這一點。

時間回到1924年,中國人在青島辦的第一所大學誕生——私立青島大學誕生。此時的青島主權剛從德國收回去,青島乃至整個中華大地仍處於風雨飄搖中,然而青島並未忘記應該辦一所一流大學。

畢業於劍橋大學曾任民國教育部長的高恩洪決定選定俾斯麥兵營為校址(今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北半部分)辦學。從一開始,高恩洪就給這所學校定好了方向:辦學一流。所以,校董會聘請梁啓超、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等二十四人為名譽董事,全是教育、思想、政治界的第一等人物。

有了這所大學,人們口中的「東關街」從此變成了大學路。

然而由於歷史動蕩1928年5月停辦,從此以後魚山路5號進入了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和海洋大學的歷史交接時期。彼時青島名師雲集,儼然一個文化重鎮: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王統照。有著「文史見長,生物學科中國最好,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的美譽。1958年10月奉命遷校濟南,海洋、水產和正籌建的地礦三系留在青島構成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從此以後青島大地上再也沒有出現響徹全國的一流大學。

NO. 2|貳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學科是當之無愧的頂尖大學,培養了三名海洋局長,現在各地海洋學院的優秀人才也很多是海大培養出來的,海洋科學、海洋生物、海洋醫藥等領域,均有不菲成果。

2019年6月26日下午,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楊洪一行來到中國海洋大學,就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籌備、海洋科教發展現狀及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建設事宜等進行調研。校長於志剛代表學校對楊洪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將發揮學校涉海學科的綜合優勢,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2019年4月16日上午,海南省王路副省長在海口市召開專題會議,與於志剛校長一行就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科教創新園區建設事宜進行座談。

事實上,希望和海大合作的地方政府遠不止這些, 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提出,海大的機會來了。

與此同時各地高校也嗅到機會,紛紛成立海洋學院。諸如中山大學也成立了海洋學院並出資建立海洋科考船、實驗室,在海洋科學、海洋工程、大氣科學、地球科學、空間技術、海洋考古、海洋經濟、國際關係等領域建設大海洋學科群。

顯然,如果一所大學只是某個學科一流,沒有其他學科的護衛,當然不能稱之為一流綜合性大學。在激烈競爭下,中國海洋大學需要藉助雙一流平臺吸引優質師生資源,並藉助青島的優勢地位快速做強做大。

中國海大必須做強理工,補齊醫科,重振人文社科,在高校雙一流激烈競爭中,中國海大沒有退路。

先說醫科,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開始了一輪高校合併潮,當時山大合併了山東醫科,華中科技合併了同濟醫學院,中南大學合併了瀟湘醫學院等等,海大卻未能合併青醫可以說使得海大錯過了發展的一大良機。

如果說要做一所百年一流大學沒有醫科是不完整的,同時比較嚴重影響學校的排名,然而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說辦醫學幾無可能。

畢竟如果地方政府不劃給高校附屬醫院,醫學院無從運作。當然青島幫助山大建立了齊魯醫院(青島),同時在建的康復大學也毫無懸念的會幫助其建立醫院或者劃分醫院。對於省府乃至青島而言,海大似乎只需要發展好海洋就可以了,要啥自行車?

但是同樣位於廣州的985華南理工大學(其是1958年從中山大學分離出來,比中國海大從山大分離出來早一年)醫學院成立於2014年9月12日, 現有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廣東省人民醫院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及在建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天河醫院(天河區第二人民醫院)。

可以想像有985的平臺,海大發展醫學將十分快速,以藥學為例,海大雖然沒有醫學院但是在上次學科評估獲得B+,與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齊名。2015年7月「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成為中國海洋大學第9個學科進入全球ESI 前1%。

另外工科方面有其是新工科亟待加強,人文社科也是一短板。早在2004年11月和2011年10月,中國海洋大學兩次組織「科學、人文、未來」講座,海大前校長管華詩稱,「在過去發展理科和工科的基礎上,如果強化我們的特色的話,沒有大文科(文經管法)進行綜合不行。雖然過去老山東大學曾經有一些底蘊,但是現在我們的大文科起步晚,積澱比較薄弱。」

NO. 3|叄

當然海大即便存在一些短板,還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7年學科評估,海洋科學和水產獲得了兩個A+,與山東大學、華東師範等數量相等,南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本次評估中沒有A+學科。

在院士數量方面,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位列全國25名左右,和山大數量持平。(與此同時培養了14名院士)。

2019年1月至5月中國海洋進入ESI前1%學科為9個,並列全國高校25名。中國海洋大學共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主持獲獎數與北京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13所高校並列全國高校第20位。

2018年共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項,達2.12億元,在全國高校獲批經費排名中位列第五,項目數位列全國高校第九」。

2018年度,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1項,創歷史新高,總經費約1.57億元,面上項目資助率(32.5%)列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第七位。

中國海大的目標定位是先做強再做大,然而目前各地高校發展態勢來看,似乎是強大並舉才是出路,海大發展思路亟待完成以下步驟。

一是必須做強工科。目前海大和青島均形成了共識,位於古鎮口的西海岸校區重點布局新工科和應用學科,建設計算機樓、電子信息樓、食品工程樓、材料工程樓、機械土木自動化,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裝備與儀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研發基地。

二是必須發展人文社科,重振海大人文輝煌。一所優質的大學沒有人文社科的滋養是說過去的。海大2018年成立法學院和國際事務與公共關係學院。並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重振海大人文輝煌」為目標成立了人文社科處。2019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2018年獲得了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當然這些還不夠,應儘快構建完整的人文社科學科專業。

第三,乃是最重要的是發展交叉前沿學科。

未來是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的世界,目前各名校都在做相應布局,若能緊緊抓住將對學校以及青島的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幫助。

2019年6月6日,中國海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組織召開了物理與光電信息科學交叉博士點論證會。專家們認為該學科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在計算電磁學、低維納米帶的傳輸特性、量子信息、光譜信息處理、深海原位光譜探測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建議學校設置物理與光電信息科學交叉博士點。

2019年6月21日上午,海洋微型生物學學科發展研討會召開。校長於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宋微波、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出席會議。海洋生命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玉忠提出,力爭在2035年實現學科的整體跨越式發展,成為國際一流學科。

而西海岸校區也儲備了大片土地為發展前沿交叉學科預留了空間。

四,必須補齊醫科短板。有專家指出,「在科研經費申請、社會聲譽、國際排名方面,醫學學科可以幫助高校在排名上佔據有利的位置。」縱觀各名校歷史,在合併醫學院後排名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中國海洋大學當然清楚擁有醫科對於一流高校的意義之所在。海大從上世紀90年代希望和青島醫學院合併,到後來2006年市立醫院掛牌海大附屬醫院,一直到今天海大一直在努力。然而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時至今日須儘快補齊醫科。

近年來在雙一流背景下,各地政府和駐地高校開始了合作,天津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在內的雙一流高校紛紛創辦醫學院。為此青島和海大不宜再等,以避免在新一輪城市競爭和高校競爭中落後。

可以說海大一旦補齊醫科,做強工科,布局交叉前沿學科,重振人文社科,加之海洋學科的主攻,以海洋為特色,人文社科,理科、工科、醫科、農科的綜合性雙一流大學已經呼之欲出,海大名次排位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島須有雄心成為國內一線,海大也應有勇氣成為top10。目前海大在山東本科招生規模僅1000名出頭,全國招生總共不足4000名,遠低於兄弟院校。學科布局完成後可以在不影響招生質量前提下,使得招生規模可以翻一番,學校的學科布局完成,擺脫海洋學科一條腿走路的局面,同時實現讓更多家鄉人家門口上名校的願望,可謂雙贏。

然而所有的一切均離不開青島市的大力支持。

從2019年高校經費來看,海大僅以47.84億元排名43位,位於西北農林科大、蘭州大學、西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之後。而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青島高校雙一流共建資金,山大青島校區獲得補助1億,山大共建資金1.9億,中國海洋大學共建資金為0(注,此為高校共建資金投入,一般是教育部省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的部分,2018年涉及山大青島校區二期建設的投入,而非青島市對海大投入為0,青島對海大投入還是功不可沒的。)。

6月27日,大型問政節目《問政山東》報導了《山東院士研發出頂尖藥卻只能在外地轉化!上海出10倍薪酬挖人!》,目前,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計劃打造中國的「藍色藥庫」,一批藥物研究同時推進。未來兩三年,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計劃布局20個左右的項目,資金缺口達2個億。(當然海洋藥物研究還涉及風投,企業參與等問題,並非單純的教育經費問題,但是從側面反映了一些問題。)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所高校的發展速度。同樣的位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經費預算位於20位,廣州還有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部署高校,而華南理工仍然能以70億位於20。GDP前12城市的985大都殺入了高校預算top20,然而位於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這也成為影響學校超越兄弟高校的障礙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海大紮根青島95年歷史中,青島市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青島作為單列市情況下省府對中國海大支持力度遠不如山大,青島在這方面功不可沒,而且正是因為青島市的支持讓海大的預算排名位於前50名。

問題在於青島包括海大在內都沒有想過進入top10的想法,既然沒想過,又怎麼可能實現呢,於是只能在50名左右徘徊。

中國海大可以說是歷史底蘊有了,地理位置環境有了,優質師生資源有了,學校名號有了(985,211,雙一流A)有什麼理由不做強做大呢?

NO. 4|肆

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深圳招商時指出,青島有很多優勢。她擁有800多公裡蜿蜒曲折的海岸線,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風姿綽約;她擁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聚集了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她擁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城市海納百川,市民開放時尚。

當年之所以私立青島大學和國立山東大學有如此多的學者雲集,青島的優美環境不得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而青島已經有了這樣一種基礎。

可以說理直氣壯的把中國海洋大學做好做強,是青島高等教育突飛猛進的一劑良藥。在青島喊出學深圳的口號同時,中國海大是否應喊出爭做國內領先,學習南方優質高校辦學經驗?中國海大成為國內第一方陣高校,有以下重要支撐。

第一,青島完全需要也完全有能力辦出一所國內第一方陣的雙一流高校。青島當下處於歷史的新節點,一流優質高校對青島發展不言而喻,這也正是青島大力引進省外名校原因,可以說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然而青島需要省外名校,更需要一所本土的名校。

一旦中國海大成功,青島將形成山大、海大雙名校,類似於武漢的武大和華中科大,上海的復旦和交大的局面。如此,青島幸甚,海大幸甚。青島、海大都都有應該有這樣的氣魄和決心,如此可在激烈城市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而青島西海岸校區則帶來了契機,其不應該也不能成為其他高校新校區的翻版,中國海大無論在學科布局、人才引進、管理模式、校園建設都應該有所突破,大膽嘗試,成為國內的領先者。

第二,中國海大的211,985,雙一流A的平臺提供了先天條件。深圳在這方面南方科大為我們開了先河,南方科大建校僅不到十年,可以在國際排行榜進入top10,而中國海大有著985,211,雙一流A類的支撐,以及青島市優越的環境,完全可以實現這一藍圖。如果發展其他引進高校可能要考慮主校區的障礙,中國海大作為青島土生土長的高校,完全沒有這方面顧慮,完全可以開創新天地,與青島市共繁榮,重造百年輝煌。

第三,青島和海大均處於發展最關鍵時期,也處於關鍵歷史交匯時期,未來是海洋、計算機、數學、生物醫藥、化學、物理、人文等交叉學科與科研轉化,城市與高校深度合作的時代,青島和中國海大均大有可為。

在這方面已經有企業做出了示範,2019年5月6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青島舉行。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學科綜合優勢、華為的信息技術優勢、青島的海洋基礎優勢、深圳的信息產業優勢是促成此次戰略合作的重要紐帶。華為與中國海大一起,為青島和深圳兩市協同發力,發揮各自優勢,深度融合海洋與信息兩大產業提供服務支撐和合作示範。

2019年6月26日,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與北京五八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姚勁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58同城對正在籌建的「中國海洋大學產業園」在建設規劃,等方面提供指導支持,助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青島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攻勢」攻堅戰。

當然合作的企業不止於此,青島和海大的未來也不止於此,中國海大,中國青島未來可期!

讓時光再度回到1924年。彼時青島乃至中國大地都處於風雨飄搖中,然而青島人以及當時政府未忘記應當辦一所一流大學。即將面臨2024年,中國海洋大學辦校100年,我們能否回到當時名師雲集海內外知名的盛況,海大和青島都做好準備了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報考中國海洋大學?
    ,環境優美的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三分鐘帶你了解中國海洋大學為什麼要報考中國海洋大學?底蘊深厚,辦學歷史讓你看到「含金量」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私立青島大學創建於1924年這是國人在齊魯大地上創辦的第一所本科起點的現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
  • 打造特色海洋教育生態圈!2022年,青島「涉海」高校將超過10所
    深化與國家海洋局、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海洋大學等合作,共建海洋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定期舉辦全國性海洋教育活動、海洋夏令營、海洋研學博覽會和國際海洋教育論壇,將「海洋知識競賽」打造成為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比賽項目。據統計,我市目前已有市級海洋教育特色學校100所。
  • 海洋領域的巔峰?中國最美大學之一中國海洋大學,它怎麼樣?
    中國的許多大學都佔據了極好的位置,國家也給予著更大扶持力度,中國海洋大學,光聽名字就讓人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簡稱中國海大、海大,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此外中國海洋大學也是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一中和青島實驗小學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公布了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青島三所學校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分別是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第一中學和青島市實驗小學。至此,青島共有5所學校(第一屆獲評學校是青島五十八中和青島嘉峪關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明校園。
  • 山東高校最新排行,山東大學首當其衝,青島大學第四卻惹爭議
    作為中國人口第二的大省,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優秀學子,跨過高考的磨練,進入大學進行更專業的學習。在山東省內,也存在非常有實力的大學,吸引著許多學子報考。在最新的山東高校排名榜上,實力靠前的4所大學分別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以及青島大學。對於第一名的山東大學,完全在大家的意料之中,而第4名的青島大學,卻很有爭議。
  • 向海而興,打造海洋發展新優勢
    有「先天優勢」也要「補齊短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以海洋資源為基礎、擁有領先的海洋核心競爭力,在一定區域內起著樞紐作用且對全球經濟社會活動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沿海城市當作發展目標。青島擁有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匯聚國內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港口航線密度穩居中國北方第一位。
  • 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圓滿閉幕
    創新海洋科技成果亮相  涵蓋眾多涉海行業   2019青島海科展吸引到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500餘家參展商參展。
  • 青島同安路小學:打造小學裡的「高端」海洋教育 助力青島「海洋...
    半島記者 孫雅琴承辦市級海洋教育發展論壇,作為典型交流經驗,助力青島「海洋攻勢」;與海洋所、海大海洋與大氣學院等合作共建,為孩子們引入「高端海洋資源」;結合疫情防控開展主題學習,從小樹立孩子的海洋保護意識……十九年來,青島同安路小學始終在海洋特色教育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精心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教育名片。
  • 青島市人民政府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舉辦青島「海洋·發展」大會
      半島網10月25日消息 10月25日,正值中國海洋大學九五華誕之際,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青島「海洋·發展」大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的舉辦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東視察青島重要講話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部署,實施好青島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攻勢」,促進」雙招雙引」和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進中國海洋大學一流大學建設。
  • 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瞄準九大產業
    著力解決海洋產業「小而散」、成果轉化率低等難題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瞄準九大產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0月初,自然資源部進行相關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
  • 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政府和中國海洋大學共同創立的海洋生物、海洋...
    原標題:城陽再添海洋科研重器!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兵 通訊員 郝傑12月30日上午,由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政府和中國海洋大學共同創立的海洋生物、海洋食品協同創新基地——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正式揭牌。
  • 2020青島海科展啟幕,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展會由山東省政府批准,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藍谷管理局聯合承辦。本屆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吸引到了50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參展,為參觀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海洋科技盛宴。
  • 中國高校之上海海洋大學
    黃炎培創建於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平臺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實力強悍,擁有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我國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資質認定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建設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動水槽,研製
  • 中國海洋大學崇本學院揭牌
    11月24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崇本學院揭牌儀式在嶗山校區行知樓舉行。校長於志剛、副校長李巍然出席儀式,教務處處長方奇志主持儀式。從上世紀90年代的海洋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海洋化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到本世紀初「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再到最近幾年建設的「海洋生命科學與技術跨學科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等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學校始終走在國內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的第一方陣。
  • 這些「中國第一」都來自青島? 第一條公路、最早的礦泉水、第一臺...
    中國人第一座天文觀測室——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成立於1898年,1924年開創中國時間服務先河,1931年中國人建造的第一座觀測室在青島觀象臺竣工,1932年中國第一架天文照相望遠鏡在青島觀象臺安裝。
  • 打造小學裡的「高端」海洋教育 助力青島「海洋攻勢」
    ;與海洋所、海大海洋與大氣學院等合作共建,為孩子們引入「高端海洋資源」;結合疫情防控開展主題學習,從小樹立孩子的海洋保護意識……十九年來,青島同安路小學始終在海洋特色教育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精心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教育名片。
  • 青島高校建設新進展:引進高校與本土高校"雙路並進"
    原標題:青島高校建設新進展:引進高校與本土高校"雙路並進"來源:青島日報■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
  • 中國15大「海洋科學」強校,5所「海洋大學」升溫,就業前景廣闊
    在「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教育中,不斷湧現專業實力強勁的高校。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可知,全國共有15所開設海洋科學專業的大學參與了2017-2018海洋科學專業大學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廈門大學,排名第二的是中國海洋大學,排名第三的是同濟大學。
  • 紡織頭條 | 依託山東紡織優勢,打造海藻纖維品牌,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大學把脈行業未來發展
    等領導組成的專家組,與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黨委常委副校長於永明,科技處處長李榮貴,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韓光亭,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夏延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隋坤豔,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員紀全,青島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寧等領導齊聚青島大學科技研發中心,舉辦青島大學賦能未來高端交流會
  • 青島即墨:向海圖強,全速發起海洋經濟「第一攻勢」
    為真正把經略海洋這篇文章做實、做足、做好,加快將即墨打造成為全國經略海洋的高地和旗幟,即墨區委成立海洋發展委員會,抽調骨幹力量組建工作專班,高起點規劃,全力推進涉海項目建設,突出抓好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搶佔藍谷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這一「全國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