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在自然分蜂以前有一個準備時期,這個階段蜂巢內出現的情況稱為分蜂熱。具體表現是:工蜂先造雄蜂房,大量培育雄蜂,在巢脾邊緣築造幾個王臺基,迫使蜂王在其中產卵。王臺封蓋後,工蜂減少或停止飼餵蜂王,蜂王產卵量迅速減少,在數天內蜂王完全停止產卵。蜂王腹部逐漸縮小,體重減輕,以便能夠隨分出群飛走。蜂王產卵量的突然變化,使哺育工作大量減少,無事可做的蜜蜂越來越多,許多蜜蜂往往聚集在巢門前形成「蜂鬍子」。蜂群即呈現分蜂熱狀態。
在王臺封蓋後1~2 d新蜂王快羽化時,一半左右的蜜蜂簇擁著老蜂王飛離蜂巢,把舊巢留給新蜂王和剩餘的蜜蜂。隨著分出群飛走的蜜蜂主要是有工作的青壯年蜂,留在原群裡的蜜蜂多數是幼蜂。第一次飛走的蜂群為「第一分出群」,由於伴隨的老蜂王身體較重,開始不能遠飛。因此一般在離原蜂巢較近和較低的地方聚集成蜂團,蜂團常穩定於原地2~3 h,此時養蜂人應抓住這個時機收捕分蜂團。之後分出群到達新巢,進巢後蜜蜂便開始團集泌蠟造脾、出巢進行認巢飛翔和採集粉蜜,守衛蜂則在巢門前設崗,哺育蜂開始積極飼餵蜂王,蜂王在新建的巢房裡產卵,新的群體生活從此開始。
分蜂群結團後,如果蜂王不在其中,蜜蜂就騷動不安,不久便散團飛回原巢,或飛往蜂王棲息的地方,再行結團。
分蜂次數因群勢和蜂種而異,分蜂可能不止1次。第1次分蜂不久,原群第1隻處女王羽化出臺,並在巢內四處爬行,破壞其他王臺,蜂群的分蜂即告結束。但是,如果蜂群的分蜂熱仍很強烈,工蜂就會保護王臺,不讓處女王接近,同時逼迫處女王出巢再次進行分蜂。因處女王比老蜂王活躍,第2次分蜂群常在較遠、較高處結團,而且群內有許多雄蜂。第2次分蜂后,第2隻處女王出房後,即刻破壞其他王臺。此時如果群勢不強,工蜂守護王臺不嚴,王臺遭到破壞,分蜂隨之終止。若群勢很強,王臺未被破壞,則有可能發生第3次分蜂。
文獻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不正確請糾正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