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蜂的過程

2021-01-16 中華蜜蜂網

  蜂群在自然分蜂以前有一個準備時期,這個階段蜂巢內出現的情況稱為分蜂熱。具體表現是:工蜂先造雄蜂房,大量培育雄蜂,在巢脾邊緣築造幾個王臺基,迫使蜂王在其中產卵。王臺封蓋後,工蜂減少或停止飼餵蜂王,蜂王產卵量迅速減少,在數天內蜂王完全停止產卵。蜂王腹部逐漸縮小,體重減輕,以便能夠隨分出群飛走。蜂王產卵量的突然變化,使哺育工作大量減少,無事可做的蜜蜂越來越多,許多蜜蜂往往聚集在巢門前形成「蜂鬍子」。蜂群即呈現分蜂熱狀態。
  在王臺封蓋後1~2 d新蜂王快羽化時,一半左右的蜜蜂簇擁著老蜂王飛離蜂巢,把舊巢留給新蜂王和剩餘的蜜蜂。隨著分出群飛走的蜜蜂主要是有工作的青壯年蜂,留在原群裡的蜜蜂多數是幼蜂。第一次飛走的蜂群為「第一分出群」,由於伴隨的老蜂王身體較重,開始不能遠飛。因此一般在離原蜂巢較近和較低的地方聚集成蜂團,蜂團常穩定於原地2~3 h,此時養蜂人應抓住這個時機收捕分蜂團。之後分出群到達新巢,進巢後蜜蜂便開始團集泌蠟造脾、出巢進行認巢飛翔和採集粉蜜,守衛蜂則在巢門前設崗,哺育蜂開始積極飼餵蜂王,蜂王在新建的巢房裡產卵,新的群體生活從此開始。
  分蜂群結團後,如果蜂王不在其中,蜜蜂就騷動不安,不久便散團飛回原巢,或飛往蜂王棲息的地方,再行結團。
  分蜂次數因群勢和蜂種而異,分蜂可能不止1次。第1次分蜂不久,原群第1隻處女王羽化出臺,並在巢內四處爬行,破壞其他王臺,蜂群的分蜂即告結束。但是,如果蜂群的分蜂熱仍很強烈,工蜂就會保護王臺,不讓處女王接近,同時逼迫處女王出巢再次進行分蜂。因處女王比老蜂王活躍,第2次分蜂群常在較遠、較高處結團,而且群內有許多雄蜂。第2次分蜂后,第2隻處女王出房後,即刻破壞其他王臺。此時如果群勢不強,工蜂守護王臺不嚴,王臺遭到破壞,分蜂隨之終止。若群勢很強,王臺未被破壞,則有可能發生第3次分蜂。


文獻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不正確請糾正與補充!


相關焦點

  • 自然分蜂以後如何正確管理原群和分蜂群?
    原群經過自然分蜂以後,蜂量會減少四分之一,甚至將近一半,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蜂少於脾的情況,為了保障蜂多於脾的蜂群結構,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抽脾,把多餘的巢脾全部調出。保留與蜂量對等的巢脾數量即可,一般來說在調脾的時候我們要選擇調出蜜脾或者未封蓋的子脾,保留封蓋子脾。這樣即可以滿足蜂多餘脾的結構,又可以通過封蓋子脾快速補充蜂群蜂量。
  • 中蜂自然分蜂的穩當方法
    今年我再實驗幾種彷自然分蜂的方法,如果效果好我再發出來。大家有其它好的方法歡迎留言,可以互相交流碰撞一下!
  • 蜂群如果要自然分蜂,如何提前判斷和預防?
    自然分蜂是蜜蜂的一種習性,也是蜂群發展的一種自然規律。不過對於我們養蜂人來說,如果不能提前獲悉蜜蜂的分蜂跡象,就會導致蜜蜂飛損。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提前判斷和預防自然分蜂呢?每年的春末是自然分蜂最厲害的時期,所以在此時提前做好預防分蜂的準備將會事半功倍。三、通過蜂群大小來判斷蜂群有無自然分蜂的可能。蜂群越大,分蜂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平常養蜂的時候,如果不是為了生產的需要,沒有必要刻意的保持強群。
  • 蜜蜂自然分蜂的規律!
    自然分蜂是在蜜粉源豐富、氣候適宜、蜂群強盛的條件下,原群蜂王與一半以上的工蜂以及部分雄蜂飛離原巢、另擇新居的群體活動。一、重要性自然分蜂對蜜蜂種群的繁榮意義重大。分蜂活動可使蜂群數量增加和分布區域擴大,促進蜜蜂種群繁榮。但是,分蜂對養蜂生產則影響很大。在分蜂的準備期間蜂群呈"怠工"狀態,減少採集、造脾和育蟲,限制蜂王產卵,蜂群的這種"怠工":狀態在蜂學術語中稱為分蜂熱。
  • 自然分蜂的根本原因以及應對辦法
    自然分蜂是在蜜粉源豐富、氣候適宜、蜂群強盛的條件下,原群蜂王與一半以上的工蜂以及部分雄蜂飛離原巢、另擇新居的群體活動。  一、重要性  自然分蜂對蜜蜂種群的繁榮意義重大。分蜂活動可使蜂群數量增加和分布區域擴大,促進蜜蜂種群繁榮。但是,分蜂對養蜂生產則影響很大。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