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
一、中蜂群分蜂前蜂王一直維持產卵高峰
1、蜂群在分蜂準備初期,蜂王產卵量大
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分蜂準備初期(春繁中,蜂群開始築造雄蜂房開始至育王前一段時間),蜂群都具有成蜂蜂齡普遍年輕,巢內哺育過剩,採集與撫育積極,為蜂王大量產卵,培育較多蜂兒,提供較好的內部環境,蜂群內所有的繁榮景象都是為後續分蜂做準備。
二、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蜂王產卵變化
根據實驗數據,意蜂群在分蜂中期,築造臺基時和築造臺基以後,蜂王的產卵量分蜂下降22.6%和,73.3%。蜂王在王臺內產卵後,蜂王的產卵量更少,甚至停產。不同的蜂群蜂王產卵量下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不變。
根據對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期及後期與分蜂準備初期的觀察比較發現,只要巢內有可供蜂王產卵充足優質的產卵用房,蜂王的產卵積極性仍然保持不減,直到蜂群發生分蜂前。
這種差異在蜂群發生分蜂后或分蜂王臺老熟時,群內存有的蜂兒日齡及數量可以看出,意蜂群在此時,大部分蜂兒已經封蓋,少量蜂兒處於大幼蟲期,少有小幼蟲及卵,而中蜂群在此時,仍較均衡的分布著從卵到老熟封蓋子的各齡期蜂兒,很顯然,在蜂群進入分蜂準備中後期,意蜂的蜂王產卵量下降,甚至停產,而中蜂蜂王產卵量維持高產或減少幅度較小。
二、中蜂群分蜂后剩餘蜂量較多
1、蜂群分蜂后剩餘成蜂蜂量
之前我們討論過,蜂群在發生自然分蜂時,蜂群中去留蜜蜂的數量,一般由蜂群內部個體間親緣關係指數決定,同王臺屬於全同胞姐妹關係的成年蜂則留守蜂群,而與王臺屬於半同胞姐妹關係的成年蜂則跟隨老蜂王離開,離開的蜂量約為蜂群分蜂時已經羽化蜂量的3/4,這裡有個前提,所有參與分蜂蜜蜂都是蜂群中的休閒蜂,也就是說,蜂群分蜂其實分的是蜂群中無事可做的蜜蜂(除了蜂王之外),蜂群中正在哺育或採集的蜜蜂,不參與分蜂行為。
2、中蜂分蜂后留原群的成年蜜蜂數量比例更多
中蜂群在分蜂時,巢內卵、蟲較多,維持蜂群正常運轉的哺育蜂、採集蜂數量較多,群中休閒蜂只佔蜂群的一部分,而意蜂在分蜂時巢內大部分蜂兒已經封蓋,不需要哺育蜂,只需要少量蜜蜂溫度調控即可,巢內大部分已經羽化的蜜蜂處於休閒狀態,因此,在蜂群分蜂發生時,意蜂群中大部分能飛的蜜蜂離開,而在中蜂群分蜂時,實際離開的蜜蜂比例比意蜂群少,留下的蜜蜂比例較意蜂群比例多。
3、中蜂分蜂后原群中各齡期蜂兒均衡
意蜂在分蜂后巢內蜂兒大部分處於封蓋狀態,即使分蜂發生在王臺封蓋第二天,那麼新蜂羽化將持續不超過10天(意蜂王臺從卵到封蓋前一天為10(3+6+1)天,再加上造臺時間約1天,11天前蜂王處於產卵高峰期,工蜂發育期21天),而中蜂群在分蜂發生時,巢內從卵到封蓋子均有,在分蜂后,巢內新蜂羽化將持續約19天(中蜂工蜂發育期19.5天)。源源不斷的羽化新蜂,不斷補充原群的蜂量,為蜂群再次自然分蜂提供可能。
4、中蜂群分蜂后巢內急造王臺較多
不論是意蜂還是中蜂,在首次自然分蜂發生時,群內只有分蜂王臺,當分蜂發生後,意蜂群內已經沒有卵及小幼蟲,蜂群在失王(老王分蜂離群)後,沒有機會急造王臺,而中蜂群中,在首次分蜂發生後,蜂群中尚有卵及小幼蟲,在失王一定時間內,蜂群會再造一批急造王臺,,因此,中蜂群內的王臺數量遠遠多於意蜂王臺數量,大量王臺,也為中蜂多次分蜂提供可能。
三、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應對思路
1、順其自然多分蜂,適度擴大養殖規模
既然蜜蜂能自然分蜂,說明外界的蜜粉源和蜂群的群勢能滿足蜂群分蜂后的生存需要,因此,根據當地距離大流蜜的時間,合理安排蜂群分蜂,實現蜂群數量的增加。
如果說蜂產品是靠每一隻蜜蜂的每次採集積累獲得,那麼更多的群數,培育更多的採集蜂,就能獲得更多的蜂產品。當然,應該避開蜂群的群勢恢復期與大流蜜期重疊,最好使新分群群勢恢復後與大流蜜時間吻合。
中蜂養殖規模宜適度,既要考慮養殖場地、蜜粉源狀況,更要考慮自身中蜂養殖水平及投入和產出,高手人均養幾百箱,新手幾箱也難以應付,高手單箱年產幾十斤成熟蜜,新手蜂群未必保得住。中蜂規模養殖應建立在中蜂養殖技術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切莫貪多。
2、提高經濟效益
蜜蜂採集的蜂產品是商品,而蜂群本身也是一種商品,優質高產蜂王,加上無病害蜂群也可以作為商品銷售,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
結束語: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既給中蜂養殖提高經濟效益帶來了機會,又給中蜂蜂產品生產造成了很多困難,提高對中蜂的認識,把握蜂性,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