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2020-12-04 毛氏部落

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

一、中蜂群分蜂前蜂王一直維持產卵高峰

1、蜂群在分蜂準備初期,蜂王產卵量大

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分蜂準備初期(春繁中,蜂群開始築造雄蜂房開始至育王前一段時間),蜂群都具有成蜂蜂齡普遍年輕,巢內哺育過剩,採集與撫育積極,為蜂王大量產卵,培育較多蜂兒,提供較好的內部環境,蜂群內所有的繁榮景象都是為後續分蜂做準備。

二、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蜂王產卵變化

根據實驗數據,意蜂群在分蜂中期,築造臺基時和築造臺基以後,蜂王的產卵量分蜂下降22.6%和,73.3%。蜂王在王臺內產卵後,蜂王的產卵量更少,甚至停產。不同的蜂群蜂王產卵量下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不變。

根據對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期及後期與分蜂準備初期的觀察比較發現,只要巢內有可供蜂王產卵充足優質的產卵用房,蜂王的產卵積極性仍然保持不減,直到蜂群發生分蜂前。

這種差異在蜂群發生分蜂后或分蜂王臺老熟時,群內存有的蜂兒日齡及數量可以看出,意蜂群在此時,大部分蜂兒已經封蓋,少量蜂兒處於大幼蟲期,少有小幼蟲及卵,而中蜂群在此時,仍較均衡的分布著從卵到老熟封蓋子的各齡期蜂兒,很顯然,在蜂群進入分蜂準備中後期,意蜂的蜂王產卵量下降,甚至停產,而中蜂蜂王產卵量維持高產或減少幅度較小。

二、中蜂群分蜂后剩餘蜂量較多

1、蜂群分蜂后剩餘成蜂蜂量

之前我們討論過,蜂群在發生自然分蜂時,蜂群中去留蜜蜂的數量,一般由蜂群內部個體間親緣關係指數決定,同王臺屬於全同胞姐妹關係的成年蜂則留守蜂群,而與王臺屬於半同胞姐妹關係的成年蜂則跟隨老蜂王離開,離開的蜂量約為蜂群分蜂時已經羽化蜂量的3/4,這裡有個前提,所有參與分蜂蜜蜂都是蜂群中的休閒蜂,也就是說,蜂群分蜂其實分的是蜂群中無事可做的蜜蜂(除了蜂王之外),蜂群中正在哺育或採集的蜜蜂,不參與分蜂行為。

2、中蜂分蜂后留原群的成年蜜蜂數量比例更多

中蜂群在分蜂時,巢內卵、蟲較多,維持蜂群正常運轉的哺育蜂、採集蜂數量較多,群中休閒蜂只佔蜂群的一部分,而意蜂在分蜂時巢內大部分蜂兒已經封蓋,不需要哺育蜂,只需要少量蜜蜂溫度調控即可,巢內大部分已經羽化的蜜蜂處於休閒狀態,因此,在蜂群分蜂發生時,意蜂群中大部分能飛的蜜蜂離開,而在中蜂群分蜂時,實際離開的蜜蜂比例比意蜂群少,留下的蜜蜂比例較意蜂群比例多。

3、中蜂分蜂后原群中各齡期蜂兒均衡

意蜂在分蜂后巢內蜂兒大部分處於封蓋狀態,即使分蜂發生在王臺封蓋第二天,那麼新蜂羽化將持續不超過10天(意蜂王臺從卵到封蓋前一天為10(3+6+1)天,再加上造臺時間約1天,11天前蜂王處於產卵高峰期,工蜂發育期21天),而中蜂群在分蜂發生時,巢內從卵到封蓋子均有,在分蜂后,巢內新蜂羽化將持續約19天(中蜂工蜂發育期19.5天)。源源不斷的羽化新蜂,不斷補充原群的蜂量,為蜂群再次自然分蜂提供可能。

4、中蜂群分蜂后巢內急造王臺較多

不論是意蜂還是中蜂,在首次自然分蜂發生時,群內只有分蜂王臺,當分蜂發生後,意蜂群內已經沒有卵及小幼蟲,蜂群在失王(老王分蜂離群)後,沒有機會急造王臺,而中蜂群中,在首次分蜂發生後,蜂群中尚有卵及小幼蟲,在失王一定時間內,蜂群會再造一批急造王臺,,因此,中蜂群內的王臺數量遠遠多於意蜂王臺數量,大量王臺,也為中蜂多次分蜂提供可能。

三、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應對思路

1、順其自然多分蜂,適度擴大養殖規模

既然蜜蜂能自然分蜂,說明外界的蜜粉源和蜂群的群勢能滿足蜂群分蜂后的生存需要,因此,根據當地距離大流蜜的時間,合理安排蜂群分蜂,實現蜂群數量的增加。

如果說蜂產品是靠每一隻蜜蜂的每次採集積累獲得,那麼更多的群數,培育更多的採集蜂,就能獲得更多的蜂產品。當然,應該避開蜂群的群勢恢復期與大流蜜期重疊,最好使新分群群勢恢復後與大流蜜時間吻合。

中蜂養殖規模宜適度,既要考慮養殖場地、蜜粉源狀況,更要考慮自身中蜂養殖水平及投入和產出,高手人均養幾百箱,新手幾箱也難以應付,高手單箱年產幾十斤成熟蜜,新手蜂群未必保得住。中蜂規模養殖應建立在中蜂養殖技術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切莫貪多。

2、提高經濟效益

蜜蜂採集的蜂產品是商品,而蜂群本身也是一種商品,優質高產蜂王,加上無病害蜂群也可以作為商品銷售,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

結束語: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既給中蜂養殖提高經濟效益帶來了機會,又給中蜂蜂產品生產造成了很多困難,提高對中蜂的認識,把握蜂性,為我所用。

相關焦點

  • 蜜蜂養殖技術|根據不同蜜源狀況防止自然分蜂的三種人工分群方法
    人工分群是防止蜜蜂自然分蜂的有效措施,根據不同的蜜源狀況採取恰當的人工分群方法,縮小了蜂群群勢,不使蜂群積累分蜂必須的過剩幼蜂,使蜂群長時間處於群勢增長階段,這樣做不僅能增加蜂群的數量,多培育採集蜂,更能充分有效利用蜜源,提高蜂蜜產量。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意蜂黑蜂等蜂種的形態及生活習性
    一、中蜂的形態及生活習性中蜂即中華蜜蜂的簡稱,原產我國,是東方蜜蜂的一個地理亞種, 分布在我國南北各地以及印度、東南亞、朝鮮、日本等地。長期以來,它以非凡的生命力和顧強的抗逆性,善於利用零星的蜜粉源,造脾強喜新脾、抗寒抗病,群勢小、產蜜量低、不採膠、怕擾易逃、分蜂性強(中蜂的優缺點是與意蜂比較而言),即使活框養殖,也屬於野生品種。中蜂在我國各地的自然條件下生存和發展起來。尤其是在我國的山地,地形複雜,氣候無常,晝夜溫差大,南溼北旱,冬冷西幹。
  • 土養蜜蜂即將分蜂,遇上連綿陰雨如何人工分蜂?2種方法全在這裡
    關於桶養中蜂很快就要自然分蜂,遭遇連綿陰雨是否可以人工分蜂的問題,蜂部落小編認為如果蜜蜂已經有分蜂熱現象產生,進行人工分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避免蜜蜂自然分蜂引發的損失和給我們造成的麻煩,主要是傳統土養的蜜蜂,過去並沒有人工分蜂的相關技術,導致我們養蜂人發現蜜蜂產生分蜂熱以後並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原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的過程、條件及特點
    中蜂群分蜂性強,有多次分蜂的特點,在蜂群發生首次分蜂后,產卵老王及大部分蜜蜂遷飛,剩餘的蜜蜂及王臺構成了首次分蜂的原群。一般情況下,在第一次分蜂后,沒有去留王臺操作時,原群在一周左右容易發生二次分蜂。一、二次分蜂形成過程在首次分蜂后的原群中,蜂王出房的時間與首次分蜂時王臺的老熟程度有關,一般處女王出房時間為首次分蜂后的第1~4天,蜂王出房後3整天,體格硬朗,便可以認巢飛行,具備遠程飛行能力,同時巢內的封蓋子陸續羽化出房,幼蜂也認巢飛行,巢內蜂量開始逐漸恢復,在一周左右可發生二次分蜂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雙王群的三個缺點及改進措施
    中蜂雙王群具有強群特性,繁殖力強、越冬安全,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等特點,但是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很少有中蜂養殖者採用雙王群的形式飼養,原因是中蜂獨有的一些特性限制,如果採用意蜂雙王群的方法進行飼養和管理,中蜂雙王群呈現出的三個缺點。
  • 中蜂養殖:蜂群自然分蜂
    蜜蜂在長期進化演變過程中,為適應生存和繁衍種族的需要,本能地通過簡單的神經活動表現出各種行為。這些行為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現介紹蜜蜂在日常生活中一種較顯著的行為。蜜蜂是以群體為生存單位的社會性昆蟲。自然分蜂是蜜蜂增加生存單位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群體活動。
  • 學會人工分蜂,不需要等蜜蜂自己分家,蜜蜂自然分蜂太慢
    養殖蜜蜂,學會人工分蜂,才能更快的擴大養殖蜜蜂的規模。蜜蜂自然分蜂太慢,而且有時候蜜蜂自然分蜂跑到樹上,爬樹太累。小編分享一下蜜蜂如何人工分蜂。人工分蜂需要一些條件,外界有花粉充足,輔助的蜜源,蜂群強。
  • 號稱養蜂業上的先進技術,野生中蜂卻實力打臉,蜜蜂智慧不簡單
    意蜂的生存方式記得在提到意蜂的種種不好的時候,蜂部落小編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不要說咱中蜂有多少,咱們中蜂的那些輝煌,意蜂也曾經有過。我們都知道,中蜂是國內特有的品種,國外並沒有中蜂,而意蜂過去曾經也是野生的,只是經過了長期的選育和人工馴化,現在的意蜂已經基本上很難在野外生存了,所以意蜂的所有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在人工的引導下完成,自然對於意蜂的各種技術,我們都會認為是科研的結果,實際上真正有多少技術是在蜜蜂的本能或者蜜蜂的習性上建立的
  • 蜜蜂自然分蜂,多王臺的取捨原則是什麼?老蜂農絕不透露的秘密
    如果我們能夠合理的利用好這些王臺,對我們的蜂群快速發展來說還是有不小的作用的,今天蜂部落就來向朋友們分享一點關於一個蜂群中出現了多個自然王臺的處理方法,希望對我們養蜂的朋友們有幫助。為了不混淆,在這裡我們以中蜂活框養殖的自然王臺為例。在這裡先給朋友們做個說明,為什麼不說桶養蜜蜂和意蜂。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養蜂者常用人工分群的方法代替自然分蜂
  • 闢謠:中蜂只採百花蜜,意蜂只採單花蜜,忽略了條件限制
    很多資料上都提到了關於中蜂採集百花蜜與意蜂採集單花蜜的說法,於是很多網友養成了一個習慣,甚至一些專業養蜂人都提出了中蜂只採百花蜜,意蜂只採單花蜜的說法,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有問題的。一、中蜂採集百花蜜的原因第一:中蜂的自身原因其實中蜂採集百花蜜的原因與中蜂的習性和自身生理狀況有關,因為中蜂的吻比較短,而且飛行力度不及意蜂,還擁有耐寒耐熱的特點。
  • 蜜蜂分蜂發生在幾點到幾點?都有哪些特徵?養蜂人全部告訴你
    由於蜜蜂發生自然分蜂有分走的可能,所以在蜜蜂養殖中一般不會讓蜜蜂發生自然分蜂,而是通過人工分蜂的方式來解決,避免蜜蜂飛走而造成損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1.蜜蜂發生自然分蜂前蜂群變化 2.蜜蜂發生自然分蜂的情形
  • 圓桶土養的蜜蜂,如何讓它們不分蜂?學會這3招,輕鬆解決
    對於圓桶土養的蜜蜂來說,由於我們觀察蜂群變化和操作比較困難,在養殖蜜蜂的時候,可以說很多朋友是既期待蜜蜂發生自然分蜂,又擔心蜜蜂發生自然分蜂。原因是什麼呢?在蜜蜂發生自然分蜂的時候,養蜂人如果沒有經驗,很容易導致蜜蜂飛逃,造成我們的蜂群數量變小,影響我們蜂蜜的採收。
  • 蜜蜂養殖技術 中蜂快速繁殖技巧
    之前聊過中蜂採用活框飼養技術,但是大部分蜂農都有一個同感,認為中蜂發展、增殖緩慢,蜂群數年年總是在10~20箱之間徘徊,久久不能上規模。有的蜂友棄中蜂改養意蜂,有的棄蜂改行。經過長期、耐心、反覆地觀察分析,閱讀了有關中蜂的書籍、雜誌,總結出一套使中蜂快速增殖的有效措施,從2004年春繁開始做試驗至今,每年蜜蜂由開繁時的1框蜂、1隻蜂王,半年內就增殖到14~16框蜂。2006年春開繁時用13框蜂、13隻蜂王,到農曆六月就增殖到200框蜂、38隻蜂王。
  • 還在用意蜂技術來養中蜂嗎?這些東西不拋棄,怎麼能養好中蜂呢
    當前我國有30多萬養蜂人,800多萬群蜜蜂。主要飼養的蜂種是義大利蜂和中華蜜蜂,養蜂人簡稱為"意蜂"和"中蜂",國內養蜂主要以轉地放蜂為主,定地放蜂為輔。由於意蜂較早得到開發,而現代活框技術又是以意蜂為基礎的,所以這一套技術,可以說是為意蜂量身定做的。
  • 世界四大名蜂,產量佔據半壁江山,為何在我國只有意蜂?
    卡尼鄂拉蜂性情較溫馴,不怕光,開箱檢查時較溫馴,定向力強,不易迷巢,很少作盜,抗病力強,在原產地幾乎未發生過幼蟲病。第四名、義大利蜜蜂。義大利蜜蜂分蜂性弱,能維持強群,善於採集持續時間長的大蜜源。除了以上四種經濟價值最高的蜂蜜外,蜜蜂科蜜蜂還包含以下九種,分別是:西方蜜蜂、東方蜜蜂、小蜜蜂、大蜜蜂、黑小蜜蜂、黑大蜜蜂、沙巴蜂、綠努蜂和蘇拉威西蜂。但就是這四個世界範圍內經濟價值最高的蜜蜂,只有一種義大利蜂適合我國,因為意蜂投入成本高,但產量高,專業養蜂群體多,雖然利潤低,但收入比其它蜜蜂高。
  • 自然分蜂的根本原因以及應對辦法
    一、重要性  自然分蜂對蜜蜂種群的繁榮意義重大。分蜂活動可使蜂群數量增加和分布區域擴大,促進蜜蜂種群繁榮。但是,分蜂對養蜂生產則影響很大。在分蜂的準備期間蜂群呈"怠工"狀態,減少採集、造脾和育蟲,限制蜂王產卵,蜂群的這種"怠工":狀態在蜂學術語中稱為分蜂熱。如果分蜂發生,將使原群的群勢損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熱成為蜜蜂飼養管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機制,對抑制分蜂熱、避免發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
  • 蜜蜂怎麼分蜂?什麼時候分蜂最好?其實蜜蜂已經告訴你了
    關於蜜蜂如何分蜂以及什麼時候分蜂最好的問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蜜蜂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生活習性早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所以在我們養殖蜜蜂的時候,不但要學會養蜂的技術,還應該學會看懂蜜蜂的語言,這樣的話,我們能從蜜蜂的日常活動中發現許多問題,減少我們對蜜蜂養殖技術的探索。
  • 除了中、意蜂我國其它蜜蜂有哪些種類及優缺點
    【缺點】卡尼鄂拉蜂採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產卵力較弱,氣候、蜜源等自然條件對育蟲節律影響明顯,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較少採集樹膠,與意蜂雜交後能產生強的雜種優勢。高加索蜂【概述】高加索蜂是世界四大名種蜜蜂之一,為蜜蜂科蜜蜂屬西方蜜蜂的一個地理亞種,全稱灰色山地高加索蜂,高產型且極愛採樹膠,目前在我國養蜂生產中尚未普遍推廣。
  • 蜜蜂養殖技術|越冬蜂培育期胡蜂活動規律及管理應用
    秋季越冬蜂的培養期,外界蜜粉源適中,氣候溫暖走勢向低,巢內貯蜜量要求較高等特點,適合蜜蜂繁殖,同時也是其他敵病害活動頻繁的時期,應人為採取措施,幫助蜂群排除幹擾,為蜂群繁殖大量、適齡、健康越冬蜂提供適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