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在長期進化演變過程中,為適應生存和繁衍種族的需要,本能地通過簡單的神經活動表現出各種行為。這些行為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現介紹蜜蜂在日常生活中一種較顯著的行為。
蜜蜂是以群體為生存單位的社會性昆蟲。自然分蜂是蜜蜂增加生存單位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群體活動。當氣候溫暖、外界蜜粉源充足、群勢發展旺盛、群內產生雄蜂和培育王以後,老蜂王和一部分蜜蜂即會飛離原巢,到新的地方營巢,將原巢留給即將出臺的新王和剩下的那部分蜜蜂,於是原來的一群蜜蜂即變成兩群蜜蜂,這就是「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一般發生在春末夏初,此時氣候溫暖,外界有比較充足的麵粉源,為育蟲培養強群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蜂群逐漸強大,新蜂不斷出房,致使巢內擁擠,通氣不良,加上粉蜜充塞巢房,蜂王因缺乏產卵的地方而減少產卵,造成哺育蜂過剩。另外由於蜜蜂數量增多,每隻工蜂所能得到的蜂王物質相對減少,工蜂卵巢的發育和建造王臺的控制力減弱,這在老王群顯得更為突出,這樣,蜂群只有通過自然分蜂,增加生存單位,才能解決巢內的矛盾,並使種族得以延續和繁衍。
蜂群發生自然分蜂,必須經過一個醞釀和準備過程,這個過程叫做「分蜂熱」。當蜂群發生分蜂熱時,蜂群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一般情況下,蜂群首先建造雄蜂房並培育雄蜂,當雄蜂封蓋後即建造王臺基並培育新王,然後才進行自然分蜂。而蜂王在工蜂建造的王臺基內產卵,是自然分蜂可靠的徵兆。
自然分蜂通常在王臺封蓋後2~5日發生,早的可在王臺封蓋後2日,遲的在王臺封蓋後7日發生。一般在王臺封蓋後,工蜂就少餵或停餵蜂王王漿,而且巢內的空房全被工蜂採回的粉蜜佔滿,使蜂王缺乏產卵的地方,蜂王少產卵或停止產卵,腹部也就逐漸收縮了。最後,工蜂也發生怠工現象,不久便發生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一般發生在新蜂王出房前2~3天,通常在晴暖風和之日的上午7時至下午4時,其中以上午1時至下午3時之間最為常見,也有極個別蜂群發生在傍晚或陰雨。分蜂之前,工蜂極少外出採集,參加分蜂的工蜂都在巢內吸飽蜂蜜。分蜂開始時,先有少數工蜂像試飛一樣在蜂巢周圍低空飛繞,以後蜂數逐漸增多~2分鐘後,大批工蜂便從巢門口蜂擁而出,隨後老蜂王也飛離原巢,分出的蜂群在蜂巢上空飛繞,聲音大作,發出「嗡嗡」的喧譁聲,經過5~10分鐘後,分蜂群便在蜂巢附近的樹幹或適當的附著物上團集,原來混亂的局面使平靜下來,結團以後,常靜止2~3個小時,傍晚發生自然分蜂的蜂團,有時也會過夜。分靜群暫時團集的目的,一來是檢查蜂王是否到來,二是尋找和評選新址。所以,當蜂團安靜時,蜂王常會在蜂團外圍巡一周,顯示它已經到來,然後才從蜂團下方中央的缺口進入蜂團的中央;若蜂王因剪翅或其他原因失落沒有來,蜂團不久就會解散並飛返原巢。
分蜂群的偵察蜂找到新址以後,回到蜂團表面就用舞蹈的方式告訴同伴所找到新址的方向和位置,讓同伴進行評選,其中必有一路偵察蜂所找到的新址得到同伴的贊成,此時同伴會一起振翅表示贊同,而後就由這路的偵察蜂引導蜂團飛往新址。當分蜂群像一朵浮雲飛抵選定的新址時,蜜蜂就像一陣驟密的雨點酒落似的,擁進新址的巢門。如果這個巢門比較隱蔽,先到達的工蜂就會在巢門附近發出蜂臭招引同伴到來。
分蜂群到達新址以後,工蜂即利用由原巢帶來的滿腹蜂蜜,開始泌蠟造脾,守衛蜂也在巢門口設起崗哨第二天採集蜂開始採集粉蜜,不久,蜂王就會在新造的巢脾上產卵,蜂群即進入正常生活,蜜蜂在自然分蜂之前,對原巢的位置記得一清二楚。但一經分群,新分出群到達新址以後就把老巢忘得一乾二淨。由於分蜂群有暫時棲集結團的習性,工蜂吸飽蜂蜜不易螫人,同時又忘掉原巢因此,這很有利於養蜂者對分蜂群的收捕和安置。
老蜂王進行第一次分蜂以後,大約在最成熟的新蜂王出房的前一晝夜內,工蜂即咬去王臺端部的封蓋,留下一層薄層,這樣處女王只要自己從內部順王臺口將這一薄層咬一環就可以出房。第一隻處女王出房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即是尋找並破壞其他王臺。如果此時幼蜂已陸續出房,蜂群的群勢仍比較強,工蜂就會緊密圍護各個王臺,不讓處女王破壞,這樣就會迫使這隻先出臺的處女王再進行自然分蜂、這次的自然分蜂群棲集的地點會較遠較高,而且會跟隨較多的雄蜂。第二次自然分蜂之後,第二隻出房的處女王又會重演破壞王臺的行為。假如此時群勢已衰,工蜂對王臺的守護就不盡周到,會讓處女王將其餘的王臺全部破壞,自然分蜂便告結束。如果王臺未能破壞,還會發生第三次自然分蜂。處女王與工蜂之間對王臺存在著如此對立的矛盾,是蜂群適當分蜂的本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