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自主研發衛星發射成功

2020-07-26 光明網

曬一曬我去過的最遠地方 【南京大學自主研發衛星發射成功 】7月25日11時13分,由@南京大學 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臺,長期在軌工作期間將驗證X射線能段的大視場聚焦成像技術,並完成若干重要的空間X射線探測實驗,特別是在X射線能段開展深度探測暗物質信號的研究。據項目聯合發起人之一、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志遠介紹,「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將成為國際上首顆在軌工作的應用了龍蝦眼聚焦X射線技術的空間探測衛星。(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南京大學自主研發衛星發射成功南京大學自主研發衛星發射成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成功發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
    剛剛,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五年研製成功。
  • 南京大學領銜研製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2020年7月25日,「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五年研製成功。
  • 一隻來自南京大學的「小龍蝦」今天成功發射
    7月25日11點13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三星任務,將資源三號03星及搭載的2顆小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其中的一個小衛星,就是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
  • 「珞珈一號」發射成功 研發方詳解衛星技術特點
    「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長光衛星公司供圖中新網長春6月2日電 (郭佳)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2日發布消息,由該公司研發的「珞珈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於當天12時13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介紹,「珞珈一號」衛星是該公司首次通過商業化訂單為武漢大學研製的衛星,是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夜光遙感及導航增強技術驗證。據介紹,該星充分繼承了長光衛星公司此前研發的「吉林一號」衛星的技術基礎。
  • 南大領銜研製「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  記者了解到,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5年研製成功。  該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臺。
  • 發射衛星的中國大學,高考填志願首選,清華浙大南大武大中科大
    剛剛,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學院負責設計使用等等。這次的亮點是該衛星在X射線能段開展深度探測暗物質信號的研究。發射衛星很燒錢,所以在國內基本是航天局發射衛星,眾多國家研究所和國企參與其中。在國外像特斯拉一樣的財經實力很強的公司從事發射衛星等項目。
  • 南大領銜研製「龍蝦眼 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資源三號03星是一顆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將在軌與資源三號02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數據,將為地理國情監測、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
  • 天儀研究院第19顆衛星發射成功 聯合北航開啟空事衛星時代
    中新網長沙11月6日電 (劉曼 陳紅微)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民營衛星企業天儀研究院6日透露,當天11時19分,由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2時52分,衛星進入天儀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 俄媒:中俄大學生研發第一顆衛星或2020年前發射
    據俄羅斯衛星網2月3日報導,烏拉爾聯邦大學無線電子和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謝爾蓋·沙布林在接受衛星新聞網採訪時稱,該校的科學家和大學生們正與來自俄羅斯其他大學及中國高校的同事們研發、並將發射第一顆中俄大學生衛星「合作夥伴(Patner)」。  報導稱,總共有10所大學參與這個小型衛星發射的項目。中俄雙方各有5所高校參加。
  • 民營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衛星發射成功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陸一夫)民營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宣布,10月29日8點43分,其自主研製的四顆衛星搭載長徵二號丙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天儀研究院今年的第二次發射任務,也是繼成功研製和發射「瀟湘一號」、「陳家鏞一號」、「湘江新區號」和「全圖通一號」四顆小衛星後的第四次發射任務。
  • 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福爾摩沙」五號明年將發射
    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1月17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首顆完全自主研發的「福爾摩沙」五號,及臺灣與美國合作的福衛七號兩顆衛星,明年將發射升空,前者為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後者每天可提供八千點全球大氣數據,將提升救災與氣候觀測準確率。
  • 「貴陽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本報訊 4月26日12點42分,被命名為「貴陽一號」的高光譜衛星,與組成歐比特微納衛星星座02組的另外四顆衛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十一號遙四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發射形式成功飛向太空。
  • 臺灣於明年發射首顆自主研發衛星 福衛五號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據報導,臺灣首顆完全自主研發的「福爾摩沙」五號,及臺灣與美國合作的福衛七號兩顆衛星,明年將發射升空,前者為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後者每天可提供八千點全球大氣數據,將提升救災與氣候觀測準確率。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記者丨樊英 許雯圖據電子科大官方微信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終於發射成功了
    9月15日,我國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嗶哩嗶哩,簡稱B站)定製、用於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成功升空。該衛星由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瞬間 「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 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
  • 首顆龍蝦眼聚焦X射線技術衛星成功入軌工作:將深度探測暗物質信號
    南京大學供圖25日,記者從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獲悉,當天中午11時13分,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遙四十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將主要完成在X射線能段深度探測暗物質信號的研究工作。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10多分鐘後,火箭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9顆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