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90後小夥田裡養吸血蟲,每天餵食成本6千多元,村民表示不理解

2020-12-04 河南一百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吉小平 通訊員 李其帥

「每畝地上有5萬元收入,種啥、養啥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李洛洛邊說,邊劃著泡沫板做的舢板,緩緩地在水面上浮動。9月中旬,汝陽小店關帝村水面上一排排白色吊籠,像等待號令的士兵,整齊排列在水中。到今年十月底,像這樣每個0.7平方米的吊籠,每隻能收穫80條水蛭成蟲,將產生200元的收入。

田裡養螞蟥,遭遇招工難

「現在講評一下上午的工作情況」李洛洛身邊的一位經理翻開工作日誌,回顧上午工作情況,他面對的是60多位、平均年齡超過40歲的女工。

隨後大家各自開始工作,一撥人劃著舢板繼續在水面撈吊籠,另一撥人在岸邊遮陽棚下清理吊籠。吊籠裡混合著螺螄和水蛭,水蛭以鮮活螺絲為食。

岸邊遮陽棚下是已被回收的吊籠,女工們徒手將其中的水蛭一一撿出,再放進新的吊籠。老吊籠中殘留的螺螄殼被倒掉。像這樣給水蛭搬家的工作,每個籠子15天會經歷一次。

今年3月初,這個首期400畝的水蛭養殖基地建設伊始,李洛洛卻為招工的事發愁。「挖坑、搬磚、和泥的活,一天60元工錢,村民搶著報名;但是一說要養『吸血蟲』,就沒有一個人報名了。」這件事讓他始料未及。

2016年至2018年,李洛洛曾同戰友一起在安徽蚌埠養過水蛭,當地的工人沒有對這種工作排斥。但在中原地帶,人們對這種軟體動物很懼怕。

「你們看,它只會吸手的表皮,絲毫不會咬破手。」李洛洛一次次親自演示,證明他飼養的寬體金線蛭,具有藥用價值且對人無害。

「把工資加到70元每天,總算有膽大的女工願意來試試。」慢慢地,這個水蛭養殖基地被關帝村民接受了。

隨後,李洛洛又從農民中選拔出8個經理,組成基地的管理團隊。

曾經的問題少年,五年外貿生意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面對基地60-70名工人時,今年30歲出頭的李洛洛,一副連長派頭;但在小時候,他卻是

「逃學、打架、沉迷於電玩」的「問題少年」。初中時期在關林一中,李洛洛曾換了三個班。只要他在的班級,每天上課時總會少3-5個甚至10多個男生,這些孩子都被李洛洛領著逃課了。為此,幾個班主任都「關不住」他,李洛洛最終被「驅逐」出了校門,到洛陽澗西一所學校就讀。

「不學習,怎樣成為有用的人?」 李洛洛的母親孫榮珍被氣哭了,憤怒的父親一巴掌打在他臉上。17歲時,李洛洛被父親送到了軍營,兩年後從部隊復員。當時,孫榮珍兌現了自己的前言,「是英雄,就永遠別讓我管你」。李洛洛硬生生在家賦閒1年。

2010年他得知有朋友打算到國外做生意,他索性入了夥。當時,幾個合伙人將越南、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珍稀中藥材,銷至國內。出國打拼,語言問題成為他們面臨的第一道關坎。

剛到國外時,當地的華人的翻譯很熱情,這讓李洛洛和合伙人都很相信他,也將採購事宜全權交給了這名翻譯。

一個月後,當他們收到第一批價值300多萬的貨物時,卻發現數量不夠、品質差、價格高。

生意逼迫停下後,李洛洛同合伙人每天要背負的資金成本很高。為了自救,他們一面通過大使館一面通過當地華人商會,協調退貨事宜。最終,他們收回了80%—90%的本金。

在第二次採買貨物時,他們提前從國內聘請翻譯了翻譯,工資每月人民幣10000元,這遠高於當地折合每天人民幣500元的工資。此後五年中,李洛洛逐漸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精通了中藥材外貿生意。

三年試養螞蟥,突破技術封鎖

「一塊街頭的三翻廣告牌,一年賣出了27萬,而成本只有5000-6000元。」2015年5月,李洛洛在同朋友的閒談中,發現了戶外廣告的商機。而當時,國內法規改變,中藥材進口生意出現很多變數,李洛洛也正在尋求新的機會。

眼疾手快的李洛洛接下了洛陽關林綜合商貿城門口,兩塊每面252平方米的三翻廣告牌,並在四個月後,完成了全部六面廣告的招商。隨後又陸續收購、合作洛陽各地區十幾塊廣告牌。不僅獲得了豐厚的收入,還結識了一批建材商戶。

2016年,李洛洛又在洛陽市區老舊市場拆遷疏解中發現商機。他們一邊同關林空置市場經營方談判取得運營權,一邊對市區遭拆遷的建材市場商戶招商。李洛洛這一波操作,空置數年的幾百間商鋪煥然一新,打造出關林家裝市場,並實現租滿,盈利頗豐。

水蛭養殖對水質要求很高,需要定期化驗水中成分。

但李洛洛清楚,戶外廣告、建材市場這些生意賺錢,但是受市政管理變動的影響很大。在5年中藥材外貿生意中,他發現水蛭作為高端藥材,市場供不應求。詳細了解後他發現,主要是因為水蛭養殖技術不成熟,造成行業門檻高。

從2017年開始,李洛洛找到一位安徽戰友作為合伙人,開始了在安徽的水蛭養殖試驗。

當年第一茬水蛭,只有約一成達到成品,死亡率非常高。

為了解決水蛭養殖難題,李洛洛幾乎走遍全國大的養殖戶。這家「偷師」一點,那家學習一招,然後回到自己的基地邊養殖、邊解決問題。就這樣,從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時間,他們投入超過100萬元,逐漸解決了水蛭養殖中的絕大多數問題。

「我現在的養殖成品率能超達到三成多」李洛洛認為這已到達了國內水蛭養殖領域的領先水平。

抽菸、看書,排解工作壓力

pH 、氨氮值、亞硝酸鹽、溶氧,如今李洛洛通過手機APP,關注著小店基地每一個水蛭養殖池的參數變化。

基地在今年年初興建時,每天最多有100多人在同時工作。從3月底開始,水蛭經歷了產繭、孵化、精養、吊籠放養幾個階段,飼養期間每天會有60-70名工人為此忙碌,一天的人工成本約四五千元。

小心翼翼管理著水蛭養殖基地,每天李洛洛承受著巨大壓力。

水蛭的食物是鮮活螺螄,每三天在池塘投放一次。李洛洛觀察發現,只有6-7成螺螄會被水蛭吃掉。沉澱在吊籠中的螺螄殼和死螺,每15天要被撈出、倒掉。每次2萬斤的餵食量,費用約為20000元,平均每天6千多元。

李洛洛介紹,基地首期的資金來源於他自己,經營風險始終盤旋在他的頭頂。每次聊天,李洛洛都會攤開成本、預期收入和風險,他曾多次說「水蛭養殖,對於普通農民來說風險太大。」

小心翼翼管理著水蛭養殖基地,每天李洛洛承受著巨大壓力。夜深人靜時,李洛洛通過「抽菸、看書」這些方法解壓。「我所經歷和從事的工作,沒有辦法同別人講。」他只能自己排遣。

「每畝地上有5萬元收入,種啥、養啥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但這背後的故事,只有李洛洛感受最深。

來源:大河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我是去年開始飼養螞蚱,螞蚱養殖不僅投資成本低,在我們這一年四季都可以養,4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出售。」原來,飼養螞蚱的是這位精明能幹30出頭的返鄉青年覃景濤,採訪中,他向記者娓娓道出了飼養螞蚱走富路的故事。
  • 昔日避之不及的「吸血蟲」,如今搖身一變成「吸金蟲」
    嬌生慣養「吸血蟲」 金邊螞蟥(水蛭),主要分布在廣西和貴州周邊區域,在壯藥中主要用於血液和心腦血管疾病。5年前,廣西陸川縣的周聖凌將自己家的6畝耕地,以每年1200元租金,流轉給了養殖合作社,開始學習養殖水蛭。現在,他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把大棚內54個水蛭養殖池用海綿擦洗一遍,再用清水衝刷乾淨。
  • 廣西90後小夥合夥巧養「虎頭蜂」 帶動村民共享百萬利潤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它叫「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見了它都會聞風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廣西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90後」,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 都說養鵝利潤高,小夥養了2000隻,一隻賣100元,為啥不想養了?
    養2000隻鵝的利潤是多少?小夥養了2000隻烏鬃鵝,70天可長到8斤。江西小夥小張8月中旬引進了2000隻烏鬃鵝苗,最近幾天養的烏鬃鵝出欄了,他說烏鬃鵝長得比較快,70-75天就可以長到8斤左右,目前收購價格為14元一斤,一隻鵝可以賣到100-110元左右。談起自己的養鵝經歷小張說,現在非洲豬瘟鬧得厲害很多養殖戶不敢養豬了,聽別人說養這種烏鬃鵝不錯。
  • 小夥養殖一野味,一隻一年成本182元,200元一斤,一隻利潤近千元
    大家好,這裡是「農看農」,每天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養殖/種植新項目,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小夥養殖一種野味,一隻一年成本182元,200元一斤,一隻利潤近千元。說起果子狸,縣裡的養殖場負責人小徐對它最了解了。自果子狸洗白冤屈之後,年輕的小徐就開始對果子狸產生了興趣,並且說服家裡人幹起了果子狸養殖場。
  • 仙遊這個90後大學生,竟然養殖蒼蠅蛆蟲(圖慎看)
    然而在我縣書峰鄉蘭石村,卻有一名90後青年走上養殖蠅蛆的創業之路。畢業於廈門海洋學院生物系的李志傑,曾從事過水產養殖,跑過業務銷售、做過養殖技術員,在養殖方面頗有想法。「一直想著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能夠發展的事業」,李志傑選擇了辭職回到老家創業。
  •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像揪汗毛一樣舒服」 2020-06-24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2020-10-09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崇明:幾百位老農每天下田抓蚯蚓,賺的竟比開滴滴的兒子還多?
    「早上6點,我就去田裡抓蚯蚓了,幾個小時共收穫50斤蚯蚓。送到合作社,每斤10元,就是500元。」62歲的黃付明,是附近三協村的村民,養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他告訴記者,自己下午再花兩三小時,還能抓40斤蚯蚓,這樣一天就能賺900元。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洛陽三合村脫貧:一年幾萬人來旅遊寫生
    村民戲言,張星立設置「寫生小課堂」,是為拉客「增加競爭力」。當上模特的老漢張星立,還在準備申請入黨。新聞記者 段彥超 圖張星立告訴澎湃新聞,以前,每天要為生活奔忙,精神狀態很差。精準扶貧實施後,他享受了很多政策,加上當「模特」,感覺生活有了動力。學生們正在古民居寫生。四年前,三合村還是另一番景象。
  • 村民自建小橋拉繩收取"過橋費" 每天收費近千元
    「胖男」對每個司機還是挺客氣的,如果司機交錢,在屋裡的「瘦男」就將繩子放下,車輛便可以順利通過;如果司機不交錢,「胖男」也不會多說什麼,他一擺手,「瘦男」就將繩子抬高系在屋裡,車子就別想通過,還得給後面的車子讓道。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座橋通往附近一家駕校考場,從這兒走不僅近,路也相對好走些,所以每天有很多車從這兒經過。
  • 溫州小夥上演真實版憑本事單身,他表示寧願不娶也要把甲蟲養下去
    溫州小夥上演現實版憑本事單身,他表示寧願不娶老婆也要把甲蟲給養下去!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慢慢就滋生出了很多網絡文化,網絡用語,而這些語言中,有一句話就很受大家的歡迎,那就是憑本事單身!可能很多人還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總的來說,就是有了女朋友後,自己卻不懂得珍惜,花樣作死,結果把女朋友氣走的意思!本來一直認為這句話也就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近日卻在現實中真實上演了!而上演著一劇目的主角,就時年二十六歲的溫州小夥黃賽!而我們的「作死」小能手黃塞做了什麼,憑什麼本事讓自己的女友決然而然的離他而去呢?
  • 村民田裡拔草被蝮蛇咬傷 七八月份蛇最多(圖)
    水母網8月9日訊(YMG記者 張蘋 攝影報導) 昨天上午10點,棲霞市桃村一位年近6旬的村民王老漢被緊急送往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室。他左手高高腫起,一處傷口還往外流著血,醫生迅速幫其消毒止血。原來,早上王老漢到田地裡拔草,一不留神被一條蝮蛇咬傷。
  • 峨眉山的猴哥真真兒惹不起 太野了 瀋陽95後小夥餵食被偷襲 妥妥的...
    而提起這些看起來可愛至極的猴子們,瀋陽95後小夥孫明(化名)卻腦瓜疼。前不久,他在峨眉山風景區遊玩時突遭猴哥偷襲,為此要扎12針。95後小夥有峨眉山遭猴子偷襲回看這段時長31秒的視頻,記者注意到,在小孫餵食過程中,一個小孩突然靠近正在吃食的猴子,猴子隨即朝孩子發出了尖叫,隨後轉過頭對小孫進行了攻擊,速度之快讓人猝不及防。小孫猜測,那個小孩的突然靠近,讓正在品嘗美味的大猴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它發出了尖叫並進行了攻擊,而他的受傷純屬「躺槍」。
  • 山東90後小夥用蠍子「按摩」,被蟄過100多次……「麻麻的...
    但是在濟南,有一位養蠍小夥孫立超,不僅每天與蠍子為伴,還練就了讓蠍子爬滿手給他做「按摩」的絕活。養蠍10年,練就「蠍子按摩」絕活孫立超形容被蠍子蟄到的感覺,「就像燒紅的針在心上扎一樣,一點也不誇張」。養蠍10年,孫立超被蟄了100多次,有時候一天蟄兩次,「很正常,因為看前面,後面看不見,一不留神就被蟄了。」
  • 小夥釣到百斤黃尾魚!村民發現讓其放生,釣魚人:咋不管電魚的?
    「小夥釣到百斤黃尾魚!村民發現讓其放生,釣魚人:咋不管電魚的?」對於釣友們來說,冬天這個季節也是最折磨人的時候,畢竟想在這個季節釣魚爆護也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當他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的時候,被當地村民發現並且還讓他將漁獲發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當地村民在發現他釣到了百十斤野生魚後,都出來指責道:「說他把湖裡的魚群全部釣光了,而且他一次又吃不了這麼多的魚,所以都勸他讓他帶一點回去其餘的放生」。
  • 村民養殖鴿子,一隻毛利潤20元,百隻千元!嚇呆了很多網友
    村民養殖鴿子,一隻毛利潤20元,百隻千元!嚇呆了很多網友農村大哥說掙錢難,可是小編並不這麼認為。其實在農村也是可以掙錢。只是你要有發現機會、找到機會。小編身邊很多朋友都回到了農村創業。像種植蘋果小華,種植水蜜桃、種植荔枝的果農也不乏其數,一種都是二三十畝。
  • 小夥為養甲蟲扎進深山4年 養了3萬多隻甲蟲,最貴的千元一隻
    26歲的溫州帥小夥黃賽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在侍弄著寵物甲蟲。  「我喜歡甲蟲,我相信養殖寵物甲蟲會成為我一輩子的事業,如果另一半不能接受我喜歡甲蟲,我寧願單身。」黃賽說。  最貴的千元一隻  雙十一他賣蟲賣了2萬元  從麗水市市區驅車到雲和縣崇頭鎮黃家畲村,需要近三個小時,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黃家畲村,氣溫要比城裡低好幾攝氏度。黃賽和6個小夥伴就在這裡養殖寵物甲蟲。
  • 高郵金溝村民茨菇田裡採收忙
    11月19日下午,記者在揚州高郵市沐興家庭農場白肉茨菇種植基地看到了一派忙碌的場景:10多位村民正穿著皮褲站在沒過膝蓋的茨菇田間,或用水槍衝刷淤泥採收茨菇、或用竹筐在水中撿拾、清洗、搬運茨菇。據金溝村黨總支書記王廷榮介紹,從11月17日開始採收以來,這裡每天採收茨菇8000多斤,村民每人每天打工收入達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