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幾百位老農每天下田抓蚯蚓,賺的竟比開滴滴的兒子還多?

2020-12-06 騰訊網

上午11時,在崇明島三星鎮,西新村一條田間小路突然變得繁忙起來,幾十位農民或步行或騎電瓶車匆匆趕過來,有的拎著水桶,有的車上載著蛇皮袋,都是沉甸甸的。

早上6點,我就去田裡抓蚯蚓了,幾個小時共收穫50斤蚯蚓。送到合作社,每斤10元,就是500元。」62歲的黃付明,是附近三協村的村民,養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他告訴記者,自己下午再花兩三小時,還能抓40斤蚯蚓,這樣一天就能賺900元。

當天趕來送蚯蚓的,大約有三四十戶農民,都來自附近幾個鎮的村莊,他們中收成少的不到10斤,多的則有近100斤。將蚯蚓一一稱重後,基地工作人員分別支付現鈔,村民們很快又歡喜地離開了。

水稻播種季,也成了蚯蚓養殖戶的收穫季。這樣的喜人場景,已在當地連續上演近十年。據透露,作為上海市科技興農推廣項目,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範」,已覆蓋崇明50多個村4000多畝稻田,以一條小蚯蚓「串」起農田生態產業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

這一條小蚯蚓,原來是奇缺的地標性藥材

記者剛到村頭,就遇上了騎著電瓶車來送貨的朱阿姨和陳阿姨。她們來自隔壁新海鎮,是一家奶牛場的職工,早上擠完牛奶下班後,就立刻去田裡抓蚯蚓,分別抓到了8斤、10斤。

「雖然沒有別人多,但業餘能掙個80元、100元,她們還是很開心。」66歲的陶曉斌,是負責收購蚯蚓的上海藍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附近西新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每年上半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下半年的9月、10月,都是蚯蚓的收穫期,其中5月、6月是旺季,一對農民夫妻下田抓蚯蚓,每天可以收穫80-90斤,送到收購點就能領到800-900元。

勤勞肯吃苦的黃付明,就是讓人「眼紅」的高產戶,他一個人花小半天就能抓四五十斤蚯蚓。他告訴記者,他家有10畝稻田,去年一年種稻穀的毛收入才1萬多元,但養蚯蚓、抓蚯蚓就掙了3萬-4萬元,「今年,田裡投的種苗更多了,施的有機肥也更足了,估計蚯蚓的收成會更好」。

「我掙得比兒子還多!」老黃自豪說,他兒子在市區開滴滴,每天能掙六七百元就不錯了,但自己在家門口抓蚯蚓一天能賺上千元。記者採訪當天,老黃凌晨兩三點還去河裡收了捕魚蝦的籠子,共收穫四五斤小龍蝦,以每斤15元的批發價賣掉,現金收入又增加了六七十元。

去年,蚯蚓收購價是每斤8元,今年行情好,漲到了每斤10元。」老陶介紹說,今年,公司共籤約了250多戶農民,他們負責在田裡養蚯蚓、抓蚯蚓,公司負責收購,並及時加工成乾貨,然後再賣給藥材公司。眼下,農民送貨進入高峰期,藍匯公司每天要準備4萬-5萬元的現金,可以隨時支付給農民。

據透露,去年該公司共收購了97噸蚯蚓鮮貨,加工成飲片乾貨7噸,今年有望產出10噸飲片乾貨。

這麼多的蚯蚓幹品,不用擔心銷路嗎?「供不應求啊,藥材公司還怕我們賣給別人呢!」老陶告訴記者,其實,「滬地龍」在業界十分有名,它是一種全國地標性中藥材,由上海特產的青蚯蚓加工而成,遺憾的是,如今符合國家藥典標準的蚯蚓越來越少。不過,崇明產的青蚯蚓卻是少有的合格原料,因此,目前已有四五家藥材公司慕名找來,主動要求長期採購,並表示「多多益善」。

土壤得到修復,農藥化肥減少30%以上

熱鬧的蚯蚓產業背後,其實有一個「幕後英雄」。那就是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呂衛光研究員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

現在,他們在崇明推廣的項目是「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範」。但2008年,他們剛開始研究時,其實是探索如何在菜田裡用蚯蚓改良土壤,主要做法是:在菜田四周挖上水溝,往土裡投放一定比例的蚯蚓小苗,上面再覆蓋畜禽糞、秸稈等廢棄物,水溝裡則放養了黃鱔……一兩年後,板結的土壤變鬆了,生物活性增強,肥力增加,蔬菜長勢明顯變好了,而水溝裡的黃鱔以蚯蚓為餌料,既安全又肥美。

如今,這一立體化的生態技術已從菜田拓展到了稻田,並形成了稻田肥料及農藥安全高效施用、稻田病蟲草害生態防控、藥用蚯蚓生境構築與健康養殖、蚯蚓產業化加工等一批成熟技術與解決方案。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申請發明專利15項,獲得授權9項。在呂衛光看來,蚯蚓喜水,其實更適合與水稻進行輪作,每年水稻收割之後投放蚯蚓種苗,也使水稻秸稈快速腐爛,水稻播種之前正好收穫蚯蚓。

如何把這一技術推廣開來?在科研團隊的推動下,當地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體系,逐步把越來越多的農民吸引進來。

陶曉斌說,10多年前,他還在藥材生產基地上班,因為深知「滬地龍」的原料稀缺,所以嘗試在自家5畝田裡養蚯蚓,但因為技術不過關,沒有獲得成功;後來,在呂老師的指導下,他不僅帶領周邊農民學著養蚯蚓,還成立了公司負責對農民養殖的蚯蚓進行包銷和加工。

如今,公司與農戶中間還組建了一個合作社,主要負責組織生產、技術指導等,並向農民免費提供蚯蚓種苗、有機肥等。

如此,對老黃這樣的農民來說,養蚯蚓變得格外簡單——蚯蚓種苗、有機肥,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產出的蚯蚓,由藍匯公司負責統一收購;技術上,則有農科院的專家們保駕護航;他們自己,只要付出勞動就行,並沒有額外的成本投入,也不用擔什麼市場風險。

據統計,今年,「稻蚓輪作」法已覆蓋4000多畝稻田,每年每畝平均可產200斤蚯蚓,對農民來說畝均就可增收2000元。接下來,在上海市科技興農項目的持續支持下,呂衛光團隊還打算進一步推廣「稻蚓共作」法,即在水稻生長期也能同時養殖蚯蚓,那樣就能實現蚯蚓的周年化養殖,屆時稻田畝均增收可達4000元以上。

「這一技術體系,既實現了農田生態的產業化,也實現了農田產業的生態化,如此良性循環。」呂衛光表示,稻蚓輪作中探索的農田生態系統循環自淨模式,不僅成功修復了土壤,也解決了水稻秸稈原地處理的難題,還使農田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減少30%以上,真正是一舉多贏。

水稻還沒播種,一半大米已被高價預訂

除了生態效應、經濟效應,這一綠色產業體系還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

據透露,在科研團隊和當地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下,「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優先帶動和扶持殘疾人家庭,目前與藍匯公司籤約達成採購關係的250多戶農民中,共有68戶為殘疾人家庭。他們通過養蚯蚓、抓蚯蚓,成功地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和增收的問題。

西新村的陸紅芳阿姨,就是這樣一位特殊人士。記者採訪那天,她送來了自己上午抓的30多斤蚯蚓,並樂呵呵地詢問其他村民的收成。她自豪地說,她家在3畝稻田裡養了蚯蚓,去年某天一共抓了上百斤蚯蚓,一下子就掙了900元,「這是我長這麼大以來掙的最多的一天」。實際上,黃付明老伯也是一位殘疾人士,他曾在糧站扛包時遇車禍斷了肋骨,沒想到,如今在稻田裡養蚯蚓的新產業模式,還能讓他輕鬆實現增收。

該模式的另一個社會效益,就是讓市民消費者吃到了更安全更美味的農產品。由此,合作社農產品的附加值明顯提高,又進一步放大了經濟效益。

據了解,老陶他們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70畝核心基地,除了養蚯蚓、黃鱔,還種植經過綠色認證的果菜,包括蔬菜、火龍果、葡萄、枇杷、大米、西梅等。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首次嘗試線上銷售,主打5-6個綠色蔬菜品種,包括娃娃菜、橄欖菜、青菜、香芹等,網紅平臺給出的價格比市場價竟高了200%。比如香芹,市場價是每斤1.5元,合作社售價是每斤6元,為市面價的4倍。

更讓大家感到驚喜的是,今年水稻還沒播種時,已有幾個大客戶訂掉了230畝稻田的產量,水稻種子下田一個月後,合作社就能收到30%的定金。而去年,合作社產出的大米在短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周邊地區新米售價在每斤3元,但他們的批發價達到了每斤5.8元,而終端平臺打出每斤16.8元的零售價仍供不應求。

相關焦點

  • 揭秘長江水產地下產業鏈:浙江魚販僱人到上海崇明抓跳跳魚
    揭秘長江水產地下產業鏈:浙江魚販僱人到上海崇明抓跳跳魚2020-11-04 13:4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上觀新聞        瀏覽量: 1149 次 我要評論 可薛某霖並未收手,直至案發,還有11位漁民在他授意下藏身長江崇明段灘涂,進行非法抓捕作業。  這樁見不得光的勾當,最終被暴露在陽光下。今年10月21日,崇明公安分局豎新派出所所長朱永敏帶著民警走訪靠近北長江的新徵村時,看到有人在河邊清洗小魚。走近一看,這些小魚都是生活在長江灘涂上的跳跳魚。這一情況迅速引起民警警覺。
  • 上海崇明黃紫花菜試種成功,2020年將建成20個博士農場
    9日,長三角農業創新項目路演暨崇明生態高效農業項目專場路演活動在崇明舉行,11位來自上海、浙江、江蘇的農科專家面對面向農民演示農科項目。上海市崇明縣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主任高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博士農場已成為崇明縣重點扶持項目,到2020年,將建20個博士農場,以形成固定專家服務團隊。
  • 男孩以活動物為食 吃了7年生青蛙蚯蚓無數
    他年紀不大卻有7年生吃動物的經歷,蚯蚓、青蛙、蛇、狗、麻雀……他成天活蹦亂跳,從不生病,鄰居罵他「上輩子是畜生」,他生吃四腳蛇嚇壞司機,生吃蚯蚓竟能分辨不同口味,生吃癩蛤蟆驚呆記者。並將記者帶到距家約200米的一個土堆邊,動作麻利地用手在地上刨,不一會,就興奮地大叫:「抓到了,抓到了。」記者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張大了嘴,毫不猶豫地把一條蚯蚓放進嘴裡。  「今天抓的蚯蚓口味不好,要是黃泥地裡的蚯蚓那才好吃呢!」舔了舔嘴,小軍說。  小軍又將記者帶到一旁的水塘邊,來回走了幾圈後,突然蹲下:「捉到一隻!」記者一看,一隻大大的癩蛤蟆被他捉在手裡。
  • 開5年滴滴掙出一套房 兒子爭氣!今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學
    在上海開了幾年滴滴的他,2017年在嘉興平湖買了一套房。今年,兒子劉一宸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就讀的還是工科試驗班智慧金融專業。在外拼搏幾年,劉師傅收穫滿滿。老爸開5年滴滴掙出一套房劉師傅開網約車的時間不算短,前後加起來有5年。
  • 快40歲了,不想開滴滴,做什麼可以月入過萬?
    晚上,有朋友說,81年的,在輕負債的情況下,不想開滴滴,做什麼工作可以收入一萬左右?不想開滴滴,還可以去送外賣嘛!哈哈,開個玩笑。其實,不管你是想月入過萬,還是想一年賺30萬,都跟你所處的地方,是分不開的。
  • 在上海,有一群稻田守望者,他們在「實驗田」裡嘗試走出一條鄉村...
    晨霧籠罩下,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樹林、村莊在雲霧中忽隱忽現。這是2020年秋冬之交的一天,也是崇明稻穀成熟的時節,一年只有一次。這一天,他帶著任務而來。眼前的這片水稻田,將成為一個碩大的舞臺,一場「稻田割病毒」➕「稻田表情包」的活動,即將在這天下午上演。
  • 浙江瑞安6兄弟「淘海」崇明島 承包灘涂17年捕捉跳跳魚
    搬完後,邊上三四位早已等待多時的客人圍了上去,女貨主潘建平打開泡沫箱封條,將箱內活蹦亂跳的跳跳魚倒入網籃,拿袋,開秤,十多分鐘後,兩盒泡沫箱的跳跳魚就賣光了。  「這些是老客戶,都知道每天大約幾點到貨。」潘建平笑稱,&nbsp「還有一些貨我們一會兒要送到瑞安望江路菜場代理店,所有的貨都是當晚賣光的。」說完,潘建平隨小貨車走了。
  • 在農村搞蚯蚓養殖加工銷售,小李靠它一年賺了一百多萬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農村創業好項目,這個項目投資小,成本低,技術門檻低,回報卻非常高,它就是蚯蚓養殖加工銷售。大家可能不太注意蚯蚓的價值,像釣魚用的小蚯蚓市場價可以賣到二十幾元一斤,蚯蚓幹市場價格可以賣到接近兩百元一斤,當地養殖蚯蚓的小李靠這個項目一年賺了一百多萬。
  • 電擊捉蚯蚓,一年上萬噸?不容忽視:地下產業鏈背後隱藏的土壤生態危機
    在海南東部長坡、大路、蓬萊鎮地區多年來有捕捉蚯蚓的傳統,30多年來,形成完整的捕捉-收購-晾曬-外運蚯蚓產業鏈,近三年來捉蚯蚓更是從用藥水灌,發展到直接用電棒插入土壤裡面,一個農民一早上能電到上百斤蚯蚓,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其中,自家地裡抓完了,跑到遠處的山裡、路邊捉蚯蚓。當地媒體稱,海南一年電捕的蚯蚓量據說有萬噸。
  • 「崇明老鋪」市區火熱開張
    白切羊肉、三黃雞、崇明糕、涼拌金瓜絲……日前,位於長寧區仙霞路上的「崇明老鋪」火熱開張,一件件耳熟能詳的崇明特色食品吸引來往市民前來大快朵頤。據店長介紹,崇明老鋪裡的各色菜品都選自崇明當地食材。崇明金瓜絲、崇明醬瓜白扁豆、老鋪煎油肉、崇明醬麻鴨這些農家菜都是老鋪招牌。除了熟食,還有純手工點心,例如崇明糕,精選糯米和白米按一定比例製成,再嵌入紅棗、蜜餞、核桃仁等果脯,口感清香鬆口、糯而不粘。門店還專門開設堂食,上午九點左右,堂食區已座無虛席,不少市民特地趕來嘗一嘗特色雞湯小餛飩和野薺菜餛飩。同時,堂食還提供各式麵點、套餐飯類和冷菜,價格較為親民。
  • 田半井的傳說和一隻狐狸有關
    田老漢看得真切,那狐狸逃走前,還深情地回過頭來望了他一眼。這件事暫且按下不表。且說田老漢漸漸老了,一家人嘴裡省、穿衣摳攢下點錢,讓他的兒子去四川做生意,期望著藉此改變家庭經濟狀況。誰知不到一年時間,兒子不但錢沒賺到,連帶去的老本都賠光了。四川待不住了,兒子只好沿途乞討,踏上了回家之路。有一天,這小田一直沒討到東西吃,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兩眼發花腿發軟。
  • 漁民大姐趕海,只有她一人會挖海蚯蚓,一天挖完可以賺到上百塊
    漁民大姐趕海,只有她一人會挖海蚯蚓,一天挖完可以賺到上百塊。首先,大姐先是來到了一堆石頭的海灘邊,據說這樣的泥土才會有要找的這種美食存在,大姐用鐵鎬在泥土上面挖來挖去,然後看到了有個類似洞一樣的東西時候,就伸手進去裡面掏。搗鼓了一會兒之後,只見大姐用力一拉,一條碩大的像蚯蚓一樣的生物就被拽了出來。
  • 女大學生養幾億蚯蚓,每天吃幾百噸「垃圾」掙錢?
    人畜糞便、農業秸稈、園林樹枝、有害植物……這些都是蚯蚓們的「口糧」,它們每天要吃掉近百噸「垃圾」,生產出蚯蚓糞用於生態種植,實現了經濟與環保雙贏。而蚯蚓生產出的蚯蚓糞已用於石榴、藍莓、葡萄、辣椒等農作物種植。如今,羅景楊不僅把蚯蚓糞賣到了西昌多個鄉村的種植戶手中,還吸引了涼山以外的農戶和企業前來購買。
  • 一老農肚子痛,找個沒人的地方拉屎,竟拉出了個「世界第一」!
    一老農肚子痛,找個沒人的地方拉屎,竟拉出了個「世界第一」!文丨點點讀史大家都知道人有三急。就是在甘肅這個地方,就有一個老農,他是一個守林員,在守林的時候,他需要在林間去進行巡邏。這份工作說來簡單,卻有些許的無聊了。因為整天都不到活人,而且他過得也非常的清貧。話說有一次他在巡邏的時候,突然感覺到肚子痛,於是他就趕忙找了個地方拉屎。這也是他的常態了,所以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行為,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問題。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跟往常都不一樣。
  • 媽媽每天背著20多斤家當出門,就是為了阻止兒子……
    武漢葉女士每天背進背出的電子產品。圖自長江日報結果不小心,背包丟在了地鐵上。地鐵工作人員調集了周圍的監控錄像,好不容易找到了這位失主葉女士。(截圖自梨視頻)葉女士說:「每天背著二十多斤家當出門,都是為了防止熊孩子在家玩樂。」
  • 紐西蘭國花銀蕨又抵達上海崇明
    日前,紐西蘭國花銀蕨乘坐國際航班抵達上海崇明,等待亮相第十屆中國花博會。這是繼2010年世博會後,紐西蘭國花第二次抵達中國境內。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時期,這批進口物種也必須接受海關嚴格的檢驗檢疫。12月18日,上海海關、崇明海關、花博會籌備組招展布展部以及市、區林業局工作人員在崇明區碧嬴農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內的隔離苗圃,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開箱」。為了全方位保證新冠疫情和植物疫情的防控安全,所有工作人員身著全套防護服,給苗圃內的土地鋪上一層防護塑料膜,開始「開箱」檢疫流程。
  • 青島一農企牛糞裡養蚯蚓,一年純賺兩千多萬(圖)
    如今,經過近兩年發展,蚯蚓養殖面積擴大到370多畝,年產蚯蚓1000多噸,一年創造2000多萬元的經濟收益。「蚯蚓生長每天必須要保持一定的水分,一般經過45天就可以出售了。」孫儉說,他們養殖的蚯蚓做成的產品主要有鮮活蚯蚓、凍鮮蚯蚓、蚯蚓卵、蚯蚓幹、蚯蚓糞、蚯蚓糞復混肥、蚯蚓糞有機肥等,蚯蚓主要銷往全國各地一些醫藥企業,而蚯蚓生長產生的蚯蚓糞則出售給一些花卉、果蔬、蔬菜育苗等種植基地作為有機肥料。
  •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系統體檢報告「出爐」 多專業學者共同完成
    11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實現了全覆蓋,土壤環境質量優於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全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13天,崇明綠色食品認證率達80%以上……」記者20日獲悉,一份全面系統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系統體檢報告正式「出爐」。
  • 「蚯蚓女孩」養上億條蚯蚓創業,每天消耗上百噸「垃圾」
    為了幫助家裡走出困境,她每天在網上查閱大量資料,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世界上除了蚯蚓糞粒別無沃土」。所以,她產生了養蚯蚓生產蚯蚓糞改良土壤的念頭。創業路上曾遭遇挫折20多萬元的蚯蚓苗一夜死光羅景楊繼續查看了很多關於蚯蚓糞的信息,並走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昌學院的行業專家,希望通過科學的方法解決家裡的種植難題。在走訪過程中,羅景楊對蚯蚓糞的了解更多了。
  • 養蚯蚓到底是騙局,還是農村致富好項目?看看養殖戶如何說!
    記得我們小時候釣魚就經常去挖蚯蚓。還有就是爸媽買回來小雞小鴨的時候,都會讓我們去給雞鴨挖蚯蚓吃,吃蚯蚓的雞鴨長勢確實比較快。但是,那時候很多人還不知道蚯蚓是可以進行人工養殖的,且養殖技術不難。其實早在六七十年代,農業報刊上便有報導過人工養殖蚯蚓的新聞。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蚯蚓養殖一直都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推廣,時至今日雖然養殖蚯蚓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真正意識到這一行前景好的人還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