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群稻田守望者,他們在「實驗田」裡嘗試走出一條鄉村...

2021-01-08 上觀

在崇明,稻穀成熟的季節,金色的大地如同一張無邊的畫布。

這塊「畫布」上,畢業於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風景園林專業的俞昌斌,已經連續幾年有主題地「作畫」——

2016年,是稻田迷宮;2017年,是稻田宴,邀請了50個人在稻田裡一個直徑16米的圓裡吃飯;2018年,是稻田集市,用2000多個稻垛堆出了一個金字塔;2019年,是稻田搖滾,在稻田裡做了一個舞臺,請搖滾樂隊在上面表演,致敬2019年奧斯卡獲獎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和Queen樂隊。

稻田宴

稻田搖滾

這並不是單純的「大地藝術」,也不是一個人的自high。在俞昌斌所在的「鄉聚公社」,一群城裡人跑到上海的鄉下,每年在稻田作文章,是想搞明白兩個問題:人與土地的距離有多遠?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哪裡?

進行時·稻田「割」病毒

早上6點,俞昌斌從同濟大學驅車出發。此時,天還沒亮,霧氣縈繞。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崇明區建設村鄉聚公社。

7點30分,俞昌斌到達。晨霧籠罩下,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樹林、村莊在雲霧中忽隱忽現。

這是2020年秋冬之交的一天,也是崇明稻穀成熟的時節,一年只有一次。

這一天,他帶著任務而來。眼前的這片水稻田,將成為一個碩大的舞臺,一場「稻田割病毒」➕「稻田表情包」的活動,即將在這天下午上演。

稻田裡的巨型「病毒」

活動開始的一周前,俞昌斌畫了新冠病毒的草圖,請了4個當地阿姨,在稻田上「割」出了一個直徑為15米的「病毒」模型。參與活動的孩子們,將一起把這個「病毒」割掉。俞昌斌解釋:「僅僅在稻田裡展示新冠病毒的外形輪廓是沒有用的,應該對它做一些『動作』,否則就浪費了這一次有意義的稻田實驗。讓代表希望的孩子們來親手割掉『病毒』,同時也能讓他們體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切身感受。」

施工人員爬上鐵塔,升起RICE GARDEN的標識牌,這也是「鄉聚實驗田」的標識牌。志願者在一邊的廣場空地擺上桌子、鋪上白布、再擺上鮮花、零食、飲料……一切準備就緒。

下午,人們陸續來到這片稻田。志願者為參加活動的小朋友提供鐮刀、手套,孩子們走進稻田一起合作把「病毒」割得乾乾淨淨。為了在過程中不損毀糧食,孩子們割下來的稻穀收走的同時,就有工作人員將之前收割的、已經準備好的稻杆攤開來,鋪在了農田之中。此舉,是為了孩子們接下來要擺稻田「表情包」時,不會踩壞剛剛收割下來的稻穗。

「表情包共三個,分別是哭(Cry)、戴口罩(Mask)和笑(Laugh)。特別是稻田笑臉,用來表達中國人樂觀抗疫的精神。」俞昌斌說。

稻田表情包

割掉「病毒」的孩子們,在稻田中擺出同樣提前設計好的大型微信「表情包」。隨後,人們在稻田裡掛燈籠祈福。大家用筆在燈籠上寫上諸如「身體健康」、「福」等美好祝願,也有孩子特別接地氣地寫上了「期末全對,加分第一,0號本全對」的學習願望。

緣起·稻田中央的老房子

在稻田的東側,是一棟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

2016年,俞昌斌和妻子陳遠一起從當地農民那裡租下來,租期長達12年。

在2016年之前,從小就生活在城市的俞昌斌對國內農村的生活並沒有好感。「小時候跟父母去鄉下,身上被蚊子、跳蚤叮了好幾個大包,嚴重發燒,第二天就被送回城裡了。所以,在很長時間內我對鄉村沒有什麼太好的印象。」

2010年前後,因為妻子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留學,俞昌斌也在英國住了一段時間。英國的田園風光促發了園林景觀專業畢業的他的思考,「中國以前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都到哪裡去了?」

做民宿的念頭,在夫妻倆人心中由來已久。回國後,因為機緣巧合,他們來到了崇明。

第一眼看到那棟老房子時,俞昌斌回憶:「房子非常破,屋頂漏風漏水,窗戶也比較破,裡面堆滿了雜物。」

不過,這對他們倆來說,似乎不能算是問題。陳遠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系,她改造了建築;俞昌斌是景觀設計的,就把院子的景觀也改造了。

老房子煥然一新,而且氣質卓然,就位於100畝稻田的田中央。而這也是這棟老房子最初打動他和陳遠的點。

他們在新「家」的一樓,砌了矮牆,放了兩塊老門板,做成了吧檯。坐在吧檯,看出去是一大片稻田。

雖然沒有「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但也是「悠然見稻田」的鄉居生活了。

公社·有溫度的鄉聚

圍繞在房子周邊的100畝稻田是俞昌斌朋友的合作社的項目。

在這樣的機緣下,租下房子後,俞昌斌和陳遠沒有按照既定的民宿「軌跡」行進。他們決定做一件比民宿更有意義的事——鄉聚公社。為此,這個房子也成了「鄉聚公社的會客廳」。

鄉聚公社是非盈利的公益性機構,致力於鄉村振興的發展事業。它的理念是:「有審美的鄉村,有溫度的歡聚」。

鄉聚公社的第一次活動,就是「稻田迷宮」。

稻田迷宮

俞昌斌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當時研究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是英國的麥田怪圈,這個麥田怪圈直徑大概300米,它表達的意思是『π』,圓周率。有個數學家把這個麥田怪圈用圖形表達圓周率給分解了出來。第二個案例是陝西的『九曲黃河燈』,這是中國西部傳統民俗用燈光做的迷宮遊戲活動。」

最初,他們向朋友、熟人發送邀請函,大家將信將疑地到來。沒想到,參與者一致叫好。原來,稻田還能這樣「玩」!中國的鄉村還能這樣「潮」!

在幾年的發展中,鄉聚公社陸續吸引了楊曉青、鬱家俊、金笑輝等熱愛鄉村又各具特長的專業人士加入,並連續5年組織、策劃、設計、實施一系列「鄉聚田園」的活動。

稻田集市

2018年的稻田集市活動上,還迎來了一場別樣的婚禮。崇明小夥子小鬱和他的新娘一起從稻垛堆出的金字塔的塔頂,把玫瑰花拋下來,嘉賓在下面接玫瑰花。

「我從來沒想過這種婚禮的形式。我參加過很多的婚禮儀式,酒店裡正式的婚禮、鄉村的流水席、特別些的草坪婚禮等,還真沒想過可以在稻田裡辦婚禮。」崇明當地人小鬱,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畢業後選擇去上海市區工作。但不一樣的是,他後來回到崇明創業,也參與了鄉聚公社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崇明鄉聚田園項目榮獲英國皇家園林學會傑出貢獻獎。評委的評價為:「該項目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服務不同社群的會面場所,在豐富了項目內涵的同時,也為當地社區成員和專業人群都創造了學習的機會」。

對於這次獲獎,俞昌斌說:「我相信這是中國鄉村振興事業的一個小小的裡程碑。它說明了英國學術界對中國鄉村的興趣和認可,特別是公眾參與鄉村振興方面的研究是世界性的課題」。

未來·鄉村振興靠什麼

獲獎並不是「目的」,在鄉聚公社的這些稻田活動中,俞昌斌更想探索的是,人與土地的距離有多遠?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哪裡?

他和一位城鄉規劃專家有過交流。後者問他:「鄉聚公社有沒有產業?怎麼發展?如何盈利?」俞昌斌回答:「盈利不了,我們只能用鄉聚公社來做實驗,研究如何進行鄉村振興,讓當地老百姓真正受惠。」

俞昌斌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當前,鄉聚公社受限於它的規模和管理。如果這樣的活動能達到500畝以上的規模,鄉聚公社就可以帶動周邊的老百姓一起賺錢致富了。」

在俞昌斌看來,中國的人口將大量向城市集聚,「包括像上海這樣的超級大都市以及長三角的城市群會把周邊的鄉村年輕人全部吸引到城市中,鄉村就會空心化。鄉村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鄉村振興一定要做,而且越早越好。」

而他覺得,在稻田裡做的這幾件事,歸根結底是把城市的兒童帶到鄉村去體驗。「這是我們這幾年在崇明鄉村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俞昌斌說,「崇明離上海這麼近,但很多上海人幾乎一輩子都沒到過崇明。怎麼吸引城市的人到鄉村去玩、去住,這是當前鄉村發展最重要的問題。只要城市人去了鄉村,鄉村就會發展,就會有收益。」

在他看來,鄉村要發展,至少需要三點。「首先,每個鄉村一定要尋找一個獨具特色的爆點。其次,要通過設計打通遊客的體驗,創造出『體驗經濟』的收益。鄉村不僅僅是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一定要讓人體驗,人去體驗了才會消費。如果沒有體驗只是好看,那好看的地方太多了,遊客不一定選擇中國的鄉村。」

「第三點,鄉村振興一定要做實驗。」俞昌斌說:「不斷實驗、迭代、試錯,不斷轉型,發現好的方向,就要堅持下去。發現存在問題,就立刻停下來分析思考,結合大數據判斷是否要轉型。」

每一次活動,俞昌斌都會邀請當地百姓來擺攤設集市,也會請藝術機構的學者、藝術家共聚一堂。「鄉聚公社特別希望這些經驗能夠被鄉村民眾學習和複製,讓他們可以自己開民宿,辦活動,賺到錢,過上好日子。」

今年的稻田活動上,這邊,鄉聚集市上,酒釀、土布等崇明土特產賣得特別火;那邊,劉海粟美術館的藝術家團隊帶來了「社會兔」和「情緒地圖」。「社會兔」是一群從繪本裡跳出來的兔子,「情緒地圖」是《藝術社區在上海》展覽期間共享療愈工作坊的成果。它們也在這片稻田與在場的參與者們再次產生共鳴。

在這片稻田,下裡巴人式的煙火氣和陽春白雪式的學術氣和諧共處,產生奇妙的共生氣場。

在邊跑邊藝術小組的摺紙藝術家梁海生的指導下,孩子們紛紛站在稻田中學習摺紙,折好的紙球五顏六色,從遠處看猶如麥浪上的彩色魔方。

「鄉村,不只是安逸,還有很多很多。靠著我們城市人去慢慢發掘,慢慢開拓。我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會像我們一樣來加入鄉村振興的事業,希望那時也有你的身影。」俞昌斌說。

日落天黑,大家戀戀不捨地離開這片好玩的農田。水稻田恢復了寧靜,等待月底聯合收割機收割。這片水稻田種植的是南粳46號大米,預計打穀2000斤,估算若干損耗,預計生產大米1300斤。

鄉村除了大米,還有土地帶來的無窮可能。

相關焦點

  • 三萬隻黑斑蛙「定居」遼中稻田
    三萬隻黑斑蛙定居稻田,清脆的蛙叫聲摻雜著人們的叫好聲,綠油油的稻田襯託著藍天白雲,仲夏時節,一幅田園農耕笑語圖就這樣在眼前呈現。一田兩用一地雙收走進姜庭若的承包田,碧綠色的紗網映入眼帘,一眼望不到邊。「我現在種了60畝地蛙田米,平均一畝地產1000斤水稻,市場價能賣到12萬元左右,純利潤能掙到7萬多元,以前種60畝普通大米純利潤也就三四萬元。
  • 分享好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是作者1951年創作,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此書一經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而且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文中圖片:baidu《麥田裡的守望者》:全書以出身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16歲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的口吻敘述,塑造了美國當代文學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 「有文化的米」什麼味道?上海三聯書店攜手光明,「稻田裡的書店...
    除了崇明東平特色小鎮,光明地產還將把上海三聯書店各類文化產業資源引入正在推進的宜興光明小鎮、泗涇歷史古鎮等項目,以上海為核心打造全新的文化地標網絡。同時,光明地產還將與三聯書店文創團隊合作,以各地自然和人文元素為靈感探索周邊衍生產品開發。未來,讀者可以在「光明·稻田裡的書店」買到「有文化的米」,讓書籍代表精神食糧的理念得到具象體現,與當地產業優勢結合得更加緊密,讓書店空間功能更加豐富。
  • 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長什麼樣?來上海看看吧
    原標題: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長什麼樣?來上海看看吧  據樂遊上海,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公示第一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的公告》,對第一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進行公示。上海有6個鄉村入圍,快來看看吧!  金山區山陽鎮漁業村
  • 上海崇明:幾百位老農每天下田抓蚯蚓,賺的竟比開滴滴的兒子還多?
    據透露,作為上海市科技興農推廣項目,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範」,已覆蓋崇明50多個村4000多畝稻田,以一條小蚯蚓「串」起農田生態產業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
  • 「麥田裡的守望者」--棕扇尾鶯
    借用《麥田裡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的一句話: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記者走一線】從「黑」到「綠」 灣田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曲江鎮灣田村藉此東風,從一個曾經的煤炭村轉型生態村,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走進曲江鎮灣田村,曲江河像一條翡翠色的綢帶,與坪壩營旅遊公路相伴而行,壩上幾百個大棚整齊排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棟棟具有現代氣息的特色民居,幾棟灰瓦木牆、飛簷翹角的吊腳樓錯落有致
  • 農民在稻田裡養它,畝產值2萬元
    為了徹底的搞清楚在稻田裡養殖甲魚的優勢,於清民採取了試種的方式,在2011年搞了2畝田做起了試驗。在試種的第一年,雖然沒有大獲成功,但是其經濟效益比單種水稻要高很多。看到希望的於清民,從2012年開始,逐步把自家稻田改造,全部採用稻田甲魚共生的模式。
  • 試驗田裡的「西控」故事:國際化「桃花源」、稻田裡有「科創晶片...
    依田桃源有著火的品相,一期有著 3 棟原址修繕後的明清時期川西古建築和稻田蛙聲的大地景觀,展現了生態之美與人文之美結合,一築一景,都透著精緻。這裡還有著火的基因,通過引入國際品牌打造鄉村旅遊,從項目策劃、設計到落地都展現出國際化的品質。
  • 大田:「硒望之田」助力鄉村振興
    3月5日,大田縣「硒望之田」品牌發布會暨精準扶貧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在縣電商扶貧產業館舉行,現場與福建自貿國際商會、歐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福建山瓜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泰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採購商籤署《消費扶貧採購協議》。
  • 又是一年豐收時|十月金秋 三秦大地稻田美蟹兒肥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溫超 陝西臺劉天緒 寶雞臺王宏強 侯曉敏 漢中臺陳華 略陽臺張敏)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陝西的秋天,像是一副濃墨重彩的油畫,由北向南漸漸鋪開,暈染出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在豐收的季節裡層林盡染,五穀豐登,瓜果飄香。豐收是對農民幸苦一年最好的獎賞。十月的三秦大地上,隨處訴說著春華秋實的喜悅。  金秋時節,碩果纍纍。
  • 民國社會精英們的「向下看」:以農村為試驗田,嘗試救濟農村
    在政治混亂、人心不定的大背景中,當時的社會精英們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鄉村危機深有反思,他們以農村為試驗田,開展了種種救濟農村的嘗試。這也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讓我們去看待百年前的社會現實與思潮湧動。他們主張把引進和推廣西學放在首位,強調革除陳規陋習,發展近代新型農業。此外,包括孫中山在內的一批革命家也非常重視農民和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提出了「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 辛亥革命以後,很多滿心期待著嶄新局面即將到來的知識分子卻失望地發現,政治依然混亂,國家依舊貧弱。政客議員「搗亂行私,不成事體」,他們「賤視道德,私慾迷心」「除黨爭和縱慾外,一無所知」。
  • 人物| 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曾愛:藜麥守望者
    他說:「在實地操作和在實驗室操作完全是不同的,想到在900畝實驗地裡種上藜麥,心裡就十分激動,感覺離自己的目標又近了一步。然而當他站在實驗地裡時,這裡沒水、沒電,同時距離縣城要40分鐘的車程,而最主要的是土地的質量。「通常農戶種植的土地是一、二類土地,而我們的實驗地是貧瘠的棄耕地,沙化鹽鹼化嚴重,土地條件很不理想。」曾愛說。
  • 農村稻田裡有種叫:王八蓋子的蟲子,對農民來說是害蟲還是益蟲?
    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農天地資訊,帶你了解更多農村的人和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農村稻田裡有種叫:王八蓋子的蟲子,對農民來說是害蟲還是益蟲?在我們農村這裡的水稻田好像沒有這種叫:王八蓋子的蟲子,可能我這裡生存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生長,據說這種王八蓋子蟲子在北方較多,如在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這兩個地方是比較多的,經常在稻田裡幹活的你,有沒有發現水裡過這種奇怪的蟲子呢?王八蓋子的外觀確實有點嚇人,看起來像小烏龜,又像小魚,又像小蝦。
  • 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 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
    一份田N份產值,這裡面有乾坤稻田裡養蝦、養鱉、養魚,生態共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嘗到甜頭「一畝地,兩份收成,龍蝦才拇指大,就有客戶搶著下單,稻蝦米三塊一斤,還不夠回頭客吃。」談起生態養殖,夏冬林津津樂道。他告訴記者,今年花果村全村稻田養蝦種植面積增加至1400畝,全村共有規模養殖戶20餘戶。僅去年一年,花果村龍蝦產量達到9萬公斤,產值逼近500萬元大關。「父輩種田,增產全靠增肥。如今種田更有講究,不靠投肥靠投智,效益上去了,人反倒更輕鬆。」
  • 影視點評:《守望者》能力越大,禍害越大
    沒有英雄主義,取代是現實主義,沒有絕對的正派與反派善惡之爭,只有他們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鬥爭。難得的嚴肅題材超級英雄電影。首先,《守望者》的風格和基調與以往大多數英雄電影迥然不同。 這些人生老病死,與凡人沒什麼不同——退休的夜梟一代在自己家中被小混混群毆致死(影片的背景音樂放的是「鄉村騎士」,源自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憤怒的公牛》);絲靈一代則嫁給了一個他不愛的人,如同所有中年夫婦一樣在乏味的生活中爭吵度日。
  • 稻田水綿如何防治?這裡有答案!
    5月下旬,水稻進入移栽返青期,但是這幾天很多稻田裡出現了水綿,嚴重影響水稻分櫱和生長。今天就來看看,水綿是什麼?有什麼危害?該如何防治?水綿,也叫水青苔,是雙星藻科藻類雜草,整體為綠色,手觸摸粘滑,多生長在淡水裡。水綿可進行營養繁殖,受到損傷後,可斷裂成若干短絲,每段短絲又會長成新的水綿,這種營養繁殖方式,也叫斷裂生殖。因此水綿一旦在稻田裡面發生,就很難控制。
  • 武漢稻田中學裡,三代師生成同事!一起上演「愚公接力」
    從新洲邾城沿新道公路向東,驅車約20分鐘,按交通指示牌左拐,駛入一片金色稻田掩映下的柏油路,繼續行駛約2公裡,眼前一道圍牆圍住的大片建築,便是被稱之為「稻田裡的中學」——新洲四中,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高級中學。初冬一個清晨,長江日報記者探訪這所學校。
  • 「「浙」裡問道「雲」上觀潮」努力走出具有雲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在農村,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更好發展,是中國走向繁榮、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浙江魯家村用「一列小火車拉起鄉村振興大產業」的故事早已傳揚四方。登上小火車看中國美麗鄉村的示範,向美麗鄉村的「模範生」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