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續懸魚」和「蘇瓊懸瓜」,其中的兩位主人公距今已經一千大幾百年了,都是太守,一個是東漢的,一個是南北朝的。羊續的一條魚掛了三百多年後,蘇瓊又把兩隻瓜懸了起來,二者的行為目的是一致的,但其創意和藝術效果,堪稱現代行為藝術家們的祖師爺。羊續懸魚和蘇瓊懸瓜的社會穿透力,至今不減,而且常讀常新,真是難為這兩位太守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了。
羊續懸魚,出自《後漢書·羊續傳》。說的是東漢時,羊續為南陽太守。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係很好。他知道羊續喜歡吃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想讓領導改善一下清苦的生活。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裡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想讓您嘗嘗鮮。沒有別的用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聽焦儉這麼一說,一時也找不出合適的理由拒絕,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焦儉走後,羊續反覆斟酌這件事,總覺得不妥,有違自己的原則,於是就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成為魚乾。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更大的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算可以的吧!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屋外柱子上懸掛的乾魚,對焦儉說:「那條枯乾的鯉魚,就是你上次送的,還掛在哪裡呢!」焦儉愣住了,搖了搖頭嘆口氣,帶著活蹦亂跳的大鯉魚走了。
此事傳開後,南陽郡百姓無不稱讚,敬稱其為「懸魚太守」,這以後也再無人敢給羊續送禮了。後來便有「羊續懸魚」、「懸魚」、「羊續懸枯」、「掛府丞魚」等美稱。明朝于謙曾賦詩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閒閱床頭幾卷書。」羊續的這一做法,後來被人們升華為行為藝術,實權在握的人會掛一條木雕的魚於門外,以示向羊續看齊。
蘇瓊懸瓜,出自於《北史·蘇瓊列傳》,故事情節與羊續懸魚相似。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間,蘇瓊任南清河太守,治理有方,郡界安定,百姓無搶掠之憂。這在當時分裂割據戰亂不斷的特殊時期,是最大的政績亮點。同時,蘇瓊為官清明,廉潔自守,從未受贈,深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
當時,郡中有個叫趙潁的人,曾任樂陵太守,屬於平級同僚,八十多歲了辭官歸家。五月時節,瓜果飄香,趙潁見自家院子裡的瓜長大了,於是就摘了兩隻新瓜,親自送給蘇瓊嘗嘗鮮。蘇瓊再三推辭,堅持不受。最終,趙潁以耄耋老人的身份,倚老賣老般的強行讓蘇瓊收下。
蘇瓊沒有辦法,見趙潁留下的新瓜,而後也來了個羊續式的藝術造型。蘇瓊讓人將兩隻新瓜裝小筐裡,懸掛在大堂的屋梁之上,當作鏡子,警醒自己,恪守清廉之道。再說趙潁,他放下兩隻新瓜後,心裡美滋滋的,成就感十足。可能是滿足了自己退休太守餘威依舊在的心理吧!從而見人就顯擺這件事。
人們聽說蘇瓊接受了趙潁饋贈的瓜,也都想送他新摘的瓜果,以表達對蘇瓊的敬意。當人們來到大堂門前,看見大堂屋梁上懸掛的兩隻瓜,左右對稱,燈籠似的。一切都明白了,趙潁送的瓜仍然放在那兒,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蘇瓊懸瓜」行為藝術定格在了歷史長河之中,成為典故流傳下來。
蘇瓊美稱「懸瓜太守」,與「懸魚太守」羊續,是我國古代清官廉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二者的行為藝術造型,早已成為廉政文化中的金字招牌。在歷史長河之中,如兩座燈塔,閃爍著古人的高風亮節。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美麗的「造型」,時常會穿越時空,暖暖地浮現在眼前或從心裡掠過,令人感嘆或聯想,影響力不減當年。(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