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面良藥諸多,但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現代大部分人對中醫藥都沒有較多的了解。甚至是很多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中藥材,也常被人們忽略,實在是令人遺憾。
學習中醫藥知識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用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所以在生活的閒暇之餘了解一些中醫藥文化,不僅對自己的水平是一種提升,往大了說也是自己對中醫藥的發揚、傳承做出了貢獻。
今天就在這閒暇之餘和朋友們分享一味不被眾人熟知的良藥---白鮮皮。
中藥白鮮皮取自植物白鮮的根皮,其味苦寒,在「清熱解毒」方面頗有良效。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除溼」之功,對於溼邪之症的緩解也是有幫助的,這些在很多古代中醫典籍之中都能看到。
《藥性論》:白鮮皮解一切熱毒,惡瘡,疥癬赤爛,皮肌壯熱。《本草原始》:白鮮皮解一切疥癩、惡風、諸瘡熱毒。《本草求真》:白鮮皮味苦氣寒,為勝溼除熱之品。當然,這只是部分中藥典籍關於白鮮皮的藥效記載,其它就不再一一贅述。其實到了現代,用一句話總結白鮮皮的功效就是它有「清一身熱毒之邪、除內外水溼之氣」的良效。
1、白鮮皮清一身熱毒之邪的作用。
白鮮皮屬於苦寒之藥,自然極具清熱瀉火、解毒療瘡之效。而且我們從古代的中藥典籍記載之中可以看出,白鮮皮幾乎對於一切的熱毒瘡癰等症皆有良效。
中醫裡面認為白鮮皮的苦寒之力在內可達臟腑骨節、在外可透散於肌膚皮毛,可以說是對於一身之熱毒皆有很好的清解之功。
在一些古籍之中記載,譬如熱毒瘡瘍之症,直接以白鮮皮煎湯內服即可減輕緩解;或者同黃芩、黃柏、連翹、梔子等藥材同用,其清熱毒而療瘡之效更佳。
2、白鮮皮除內外水溼之氣的作用。
白鮮皮其味甚苦,自然具有較好的燥溼除溼之效,在古代就一直被應用於多種溼邪熱疾之中。
白鮮皮之藥性除內溼,則可助人起到利溼退黃之效;白鮮皮之藥性除外溼,則可助人起到消疹止癢之效。
比如在古代當人們體內溼熱蘊結而出現黃疸、小便發黃等情況的時候,就常用白鮮皮和茵陳草一起煮茶喝,其利溼退黃之效頗佳。
而對於溼熱聚於肌表而引起的皮膚瘡疹、癢痛不已等情況,白鮮皮更是一味常用的燥溼止癢之良藥。
中醫裡面常使用白鮮皮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苦參、防風、蒼朮等藥材同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除諸溼熱瘡疹、癢痛難受的效果。
由於白鮮皮過於苦寒,所以一般情況下其入藥只會用到5-10g左右,以免過量而傷身。尤其是本身脾胃較為虛弱的人群,對於此類苦寒之藥更應該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