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善於「清一身熱毒之邪、除內外水溼之氣」

2020-12-05 養生巷子

中醫裡面良藥諸多,但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現代大部分人對中醫藥都沒有較多的了解。甚至是很多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中藥材,也常被人們忽略,實在是令人遺憾。

學習中醫藥知識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用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所以在生活的閒暇之餘了解一些中醫藥文化,不僅對自己的水平是一種提升,往大了說也是自己對中醫藥的發揚、傳承做出了貢獻。

今天就在這閒暇之餘和朋友們分享一味不被眾人熟知的良藥---白鮮皮

中藥白鮮皮取自植物白鮮的根皮,其味苦寒,在「清熱解毒」方面頗有良效。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除溼」之功,對於溼邪之症的緩解也是有幫助的,這些在很多古代中醫典籍之中都能看到。

《藥性論》:白鮮皮解一切熱毒,惡瘡,疥癬赤爛,皮肌壯熱。《本草原始》:白鮮皮解一切疥癩、惡風、諸瘡熱毒。《本草求真》:白鮮皮味苦氣寒,為勝溼除熱之品。當然,這只是部分中藥典籍關於白鮮皮的藥效記載,其它就不再一一贅述。其實到了現代,用一句話總結白鮮皮的功效就是它有「清一身熱毒之邪、除內外水溼之氣」的良效。

1、白鮮皮清一身熱毒之邪的作用。

白鮮皮屬於苦寒之藥,自然極具清熱瀉火、解毒療瘡之效。而且我們從古代的中藥典籍記載之中可以看出,白鮮皮幾乎對於一切的熱毒瘡癰等症皆有良效。

中醫裡面認為白鮮皮的苦寒之力在內可達臟腑骨節、在外可透散於肌膚皮毛,可以說是對於一身之熱毒皆有很好的清解之功。

在一些古籍之中記載,譬如熱毒瘡瘍之症,直接以白鮮皮煎湯內服即可減輕緩解;或者同黃芩、黃柏、連翹、梔子等藥材同用,其清熱毒而療瘡之效更佳。

2、白鮮皮除內外水溼之氣的作用。

白鮮皮其味甚苦,自然具有較好的燥溼除溼之效,在古代就一直被應用於多種溼邪熱疾之中。

白鮮皮之藥性除內溼,則可助人起到利溼退黃之效;白鮮皮之藥性除外溼,則可助人起到消疹止癢之效。

比如在古代當人們體內溼熱蘊結而出現黃疸、小便發黃等情況的時候,就常用白鮮皮和茵陳草一起煮茶喝,其利溼退黃之效頗佳。

而對於溼熱聚於肌表而引起的皮膚瘡疹、癢痛不已等情況,白鮮皮更是一味常用的燥溼止癢之良藥。

中醫裡面常使用白鮮皮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苦參、防風、蒼朮等藥材同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除諸溼熱瘡疹、癢痛難受的效果。

由於白鮮皮過於苦寒,所以一般情況下其入藥只會用到5-10g左右,以免過量而傷身。尤其是本身脾胃較為虛弱的人群,對於此類苦寒之藥更應該敬而遠之。

相關焦點

  • 一味路邊常見卻又被人們忽略的良藥,「明耳目,烏鬚髮,固肝腎」
    但在養生方面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越是名貴的滋補良藥,對於自身的健康也就越好。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常見的中草藥,但由於這些中藥材過於普通、廉價,往往就會被人們忽略掉它的養生價值。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具有較高養生價值的常見中藥材---女貞子。女貞子是女貞樹的成熟果實,而女貞樹則是一種很常見的綠化植物。
  • 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藥,能入肺降氣,新久咳嗽,皆可用之
    中醫藥作為我們傳統的醫學文化,自古以來幫助過無數的人驅除病魔,重獲健康。雖然近代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並不順利,但是中醫藥在面對各種疾病侵襲的時間,一直在默默的發揮著它巨大的貢獻。在眾多的中藥裡面,就有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藥,而且它的名字也特別的具有意境---紫菀。中藥紫菀來源於植物紫菀的乾燥根莖,在北方地區相對來說還是很常見的。由於紫菀屬於菊科植物,自然和菊花有幾分相似之處,而且它的花瓣偏淡藍紫色,經常一叢叢的生長旺盛,因此古人為其取名「紫菀」。紫菀自古以來就被醫家視為止咳化痰的良藥。
  • 白扁豆是種農作物,扁豆原產於印度,稱得上是一味良藥
    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白扁豆的食用處理方法:白扁豆,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白扁豆既是滋補佳品,夏暑作清涼飲料,又是一味良藥。白扁豆的吃法(做法)大全:山藥白扁豆粥,準備好所有的食材。粳米、白扁豆分別清水浸泡1個小時。電飯鍋加入適量的清水放入粳米和扁豆。加蓋按下煮粥鍵,煮上1個小時。
  • 胖大海什麼人不能喝 這7類人要注意
    胖大海是不少人都會選擇喝的茶,這不僅能夠清熱解毒,還能夠保護嗓子,尤其是現在到了秋天天氣乾燥,很多人都會選擇喝胖大海,但是胖大海並不是適合每個人喝的,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了解一下,胖大海什麼人不能喝?3、糖尿病者不能喝胖大海胖大海中含有半乳糖、半乳糖乙酸等,糖尿病患者,需謹防因過多攝入引起血糖升高,還是不喝為好。4、低血壓者不能喝胖大海胖大海可以降壓,因為胖大海仁水浸劑的降壓作用。所以,臨時血壓正常或者血壓偏低的人長期服用胖大海,可能會出現血壓過低的危險。
  • 此物能瀉無根浮遊之虛火,有清上澈下之功,滋腎養津,為腎臟君物
    《本草品匯精要》中認為玄參能「清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明確了玄參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的益處,《化義》中進一步解釋「戴人謂腎本寒,虛則熱,如縱慾耗精,真陰虧損,致虛火上炎,以玄參滋陰抑火」。說出了「無根之火」的根源,而此根源就是腎中之陰不足而產生的虛火,書中還提到「凡無根浮遊之火,用此有清上澈下之功。
  • 這種開著黃色小花的野草,其實是一味被忽略的良藥,遇見請珍惜
    春夏天最讓人愉悅的莫過於滿眼的綠色,更要眼的卻是滿滿綠色之中,綴著點點耀眼的黃。這兩種不一樣的色調撞在一起,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置於畫卷之中。那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到底是什麼呢?熟知中藥材的人,定是認識它的,它的名字特別可愛——貓爪草。
  • 石膏是良藥
    智說養生有一味中藥叫石膏,雖然這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藥。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時在山東一個村裡駐隊。醫學研究實驗,單味生石膏較長時間的煎煮後,其水用pH試紙檢驗呈現藍色,說明水液已經鹼化,只是這種變化並不反應在重量上。生石膏在中藥裡是寒涼之藥,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歸肺經、胃經;主要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斂瘡生肌,收溼止血。
  • 關於「花椒」在中醫裡面的4大妙用,很多人都不知道,值得收藏
    花椒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香辛料,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廚房之中儲備。它辛香麻辣的味道可以為菜餚增加很好的口感,然而花椒除了可以當調料使用之外,其實它還是一味極好的中藥材,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收藏的。花椒味辛溫燥烈,可驅散一身寒溼之邪,且其有麻味,可以起到止痛之功,故而花椒入藥有散寒而止痛的作用。古人曾說花椒最能止「腹中之冷痛」,乃是因為花椒善於脾胃二經,能散腹中脾胃之寒邪,對於體內寒凝之冷痛症服之有良效。比如中醫裡面用花椒同乾薑、人參配伍入藥,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痛的作用。此外,對於常見的牙齒疼痛花椒也有緩解之效。
  • 招人煩的葎草「刺刺藤」,看見都繞著走,竟然是一味良藥!
    葎草估計是全國最常見,也是最不招人待見的雜草之一。山野自不必說,在城市之中,想要找一個沒有葎草的地方都很難,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身邊的拆遷廢墟、院牆籬笆、偏僻角落,十有八九可望見其熟悉的身影。葎草為什麼不招人待見呢?因為「刺」!它的莖、枝、葉柄山都長滿了倒刺,輕輕捏一捏它,手指就會有一種被黏住的感覺,如果不小心沾到衣服上,可能就會被鉤破或被拉出幾根絲。要是不小心伸手拉了一下葎草,手上準要被劃開一道口子。不過,葎草並非一無是處。它能進入《唐本草》、《本草綱目》等藥學經典,說明它們自然也是一味良藥。
  • 一身是寶,果實像豆角,曾是民間治痔瘡良藥,如今常落一地沒人要
    導讀:一身是寶,果實像豆角,曾是民間治痔瘡良藥,如今常落一地沒人要如今已是4月中旬,正是槐花開的季節,它不僅聞著十分的香,而且還可以作為野菜來食用,味道和營養價值也十分的棒,很多生活在農村裡的朋友,都會抽時間去野外擼一筐槐花回來吃,也有些老農民朋友會把槐花拿到城裡去賣,價格也不錯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形似酸橙,入藥能疏肝理氣,化痰止咳
    細數千百種的中藥材裡面,能被人們熟知的已經為數不多,更甚至有一些中藥材已經早已被人們忽略遺忘了。在這諸多被人們忽略遺忘的中藥材裡面,就有一味叫做「香櫞」的中藥材。其實很多中藥材都是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的,只不過因為很多中藥材藥效發揮較慢,治起病來沒有西藥那般來得猛、見效快,所以現在很多人都不在願意學習和使用中藥材了。
  • 此花香氣嫋嫋,可做菜品,能瀉火而除心煩、清肺胃肝之熱、清口氣
    在廣闊的大地上,生長著各式各態的植物,它的用途各異而價值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種花極具觀賞價值,是知名之花,此花香氣嫋嫋深受人們的喜愛,還可以做成菜品。但它卻常被忽視了古時的用途,那就是能瀉火而除心煩,以安神定志;清肺胃肝三個臟腑之邪熱而祛除「火毒」,還清新口氣,這種花就是梔子。
  • 你小時候玩過的磁石粉還是一味良藥,看中醫是如何使用磁石的
    後來得知,在中醫裡面,磁石竟然還是一味醫病的良藥,真的是感慨世間萬千事物的有趣。在中醫裡面,磁石的藥用價值還是相當高的,它屬於一味安神的中藥材,藥性鹹寒,具有很好的鎮驚安神、平抑肝陽、平喘納氣等功效。磁石的質地相對較重,因此藥性偏寒沉降,有鎮驚安神、清熱熱火的作用。又加之其藥味偏鹹能入腎經,所以磁石還有一定的益腎之功。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荷葉
    《滇南本草》:「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清痰,洩氣,止嘔,頭悶疼。」 荷葉鮮品、幹品均可入藥,清熱解暑宜生用,散瘀止血宜炒炭用。單一味荷葉煎湯代茶飲即有降脂、降壓的功效,也可與山楂、決明子等同用。 鮮荷葉善清夏季之暑邪,臨床常與鮮藿香、鮮佩蘭、西瓜翠衣等配伍應用。
  • 中藥調理養生,這些中藥是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病症的良藥,值得收藏
    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中醫,認為中醫見效慢,只能治療沒有生命危險的慢性疾病,只能是西醫無法醫治時無奈的選擇。這只是有些人的誤解,實際上,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中,中醫承擔著維護民族的重任。而且懂得用中藥調理養生的人,在生活中經常會根據自身的體質挑選一些中藥材搭配食物烹飪出好吃又養生的藥膳,既可以養生,又可防病治病。中藥調理養生,下面這些中藥是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病症的良藥,值得收藏。
  • 【每日一味藥】木賊草
    【每日一味藥】木賊草 【性味歸經】甘、苦,平。 老婦人說「眼睛花了,還常流眼淚,看不清楚,路上有個坑,跌倒了。」 老藥師對徒弟說,「眼睛昏花中醫叫目睛障翳,你看這個目睛有翳障,該咋治?」 小徒弟說,「肝開竅於目,治目總離不開治肝。 老藥師說,「如何治肝呢?」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氣虛或血虧,無寒溼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溼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裡急後重及洩瀉暴注、口渴;溼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鹹屬暑氣溫熱,皆不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