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院士談「墨子號」 稱曾在合肥大蜀山做實驗

2020-12-06 安徽網

「墨子號」天地通信通道建立,下方信標光為地面發射,上方為「墨子號」發射。

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今年8 月16 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9 月3 日,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在合肥做報告,談及「墨子號」發射上天的前後,並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採訪時透露,九月中旬「墨子號」就能初步開始做科學實驗、進行科學數據採集。

「墨子」中旬開始「幹活」

前段時間,一些天文愛好者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觀測到了罕見的紅綠光束,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 墨子號」發射,讓人驚嘆為「 天地之間」的握手。「紅光是地面天文臺發到天上的,衛星又有一束光打回來,就可以進行星地的交互了。」潘建偉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其實是衛星和地面站之間建立物理聯繫的信標光,每天實驗的時候,在各個地面站都能看到這樣的信標光,而彼此都能看見,才是實驗的前提。之所以選擇紅色和綠色,是因為這兩個光的波長,正好跟他們實驗的光是錯開來的。

潘建偉介紹,量子衛星在地面建設有四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和一個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希望藉此構建起天地一體化的量子網絡。不過天地一體化聯通,對系統有許多考驗。衛星高速飛行,發出一束微弱的光,地面上的接收站,要準確地接收到,那靈敏度要達到什麼程度?潘建偉打了個比方:「就是說有個人在月球上用火柴點了一下,地面上就能探測到,這需要一個精密的轉動機構。」

「8 月16 日發射後,(衛星上天后)很快太陽帆板就展開了,給載荷加電後它的工作狀態也比較正常了。」潘建偉介紹,衛星上天后,隨後又解鎖了轉動機構。「這個機構在發射的時候要鎖得很緊,上天之後再解鎖,它們都很好地達到了相關設計指標。」潘建偉說,目前各個星地通道都建立起來了,希望通過調試之後,能夠在九月中旬,初步開始做科學實驗,並進行科學數據採集。

首次實驗是在大蜀山

潘建偉還回顧了量子衛星的研發歷程。十幾年前,科學家把精力放在了在光纖裡進行量子通信上,但距離一長就出現損耗,於是就開始思考如何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

2003 年開始,在多方支持下,潘建偉和他的團隊也在考慮做這些工作,首先在合肥的大蜀山做了第一個實驗,證明量子的信號在穿破大氣層之後能夠很好地存活。

2005 年至2011 年,他們又做了6 年原理性研究,在地面上用各種角度驗證實驗的可行性。2011 年,在國務院批准下,中科院正式立項支持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項目,經過4 年半的研製,今年6 月份「墨子號」正式出場,今年8 月成功發射。

潘建偉還透露,在國家發改委以及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支持下,團隊正在承擔「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的建設,設備在合肥的中科大先研院聯調完成了,可能會在10 月底進場,開始全線開通。「希望通過京滬幹線建成標準,十三五後期在全國範圍布網。」潘建偉說。

基於個人判斷,潘建偉曾給出了一個量子通信技術普及的「時間表」:5年左右很多機要部門開始用,10年左右金融業、銀行等大機構開始使用,15 年的時間或許走進千家萬戶。屆時,每個人的家裡、手機上或許都會有一個量子加密晶片,銀行轉款、電子帳戶等涉密操作,都不用擔心被盜用或者攻擊。當天,潘建偉也再次向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表達了對量子通信技術的自信。「我認為就是這個時間表,除非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加密方法出現。」潘建偉認為,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所以能保證加密內容不被破譯,可以從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保護隱私。

希望得到全方位支持

如今量子通信領域在國際上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近兩年中國量子研究成果顯著,美國、英國都在該領域加大了投入。潘建偉說,目前谷歌和IBM 等公司對他們也構成了挑戰,團隊壓力增大。「在量子衛星發射之後,我們團隊100 多人開了一個慶祝會,我發自內心地講,科學家總是有個人英雄主義情懷的,但是在做量子衛星的過程中,我就慢慢理解到個人是非常渺小的,我們取得的成績與整個團隊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潘建偉說,在中科院的主導下,他們已經做了不錯的工作,科大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半導體所等單位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又把國防科大、南大納入該中心,儘可能把國內的優勢力量,個人和團隊匯集到一起開展相關工作。據介紹,「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被列為一類優先啟動。

潘建偉說,他希望在安徽省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能夠形成一個量子信息的國家實驗室,統籌全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優勢力量,來組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相關重大科技工程的協同攻關,希望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產業承接方面形成全鏈條,並與相關企業形成聯盟,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支持。

□精彩言論

我們與量子的關係,可以從《西遊記》開始介紹。這個小說中有兩個神仙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順風耳,一個是千裡眼,這些都是神話,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慢慢變成了現實。——談量子通信

為什麼命名「墨子號」?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錢老當時在給我們作報告的時候說,大家都認為好多科學家都來自西方,但是我們中國在2400 年前就有一位科學家——墨子,他其實是第一個通過小孔成像實驗來證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個是我們做量子科學實驗的前提。墨子還有其他的思想,他在中國諸子百家的先賢裡是成長於民間,注重考察廣大民情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觀點是平等博愛、反對戰爭、兼愛非攻…… ——談命名

袁圓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陳牧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 我們都是追夢人——記「墨子號」團隊的故事
    團隊和「墨子號」共成長這顆綠色的星背後,有這樣一支大約五十人的科技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自由空間實驗室。能在自由空間施展抱負,是很多量子學子的光榮,但也對個人素質提出了挑戰。在這裡,除了需要紮實的理論功底、優秀的實驗調控技術,使用的實驗器材也特別沉,實驗室使用叉車、千斤頂是家常便飯。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圖為在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儲存與量子中繼實驗室裡,潘建偉與團隊成員交流。 (資料圖片)記者程兆攝  冬至將至,合肥的最低溫度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裡,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為研發新一代量子衛星而緊張地忙碌著。無論在合肥、上海,還是北京,潘建偉院士一直來去匆匆。
  • 潘建偉院士團隊建成全球首個量子通信網
    ▲量子通信衛星與地面站實驗示意圖(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所帶領的團隊通過2016年我國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衛星與2017年我國建成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串聯,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2016年8月16日下午1時40分,我國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同時,我國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也正在建設。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
  • 潘建偉院士:「科技報國」是科學家的責任
    潘建偉身上有太多光環。他29歲時,參與的論文被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之一,35歲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2017年12月,入選《自然》2017年度國際十大科學人物。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6年飛向太空,完成了量子通信的一大飛躍。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潘建偉「大新聞」不斷。他的團隊近期剛剛宣布,已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直接把此前的百公裡級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這一成果已於6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從字面上看,這個新成果有點費解,到底有多震撼呢?
  • 量子力學之稱的潘建偉院士可能得諾貝爾獎嗎?
    大家認為量子力學之父潘建偉院士兩年之內會得諾貝爾獎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是潘建偉並不能稱之為「量子力學之父"或者"量子之父"!如果非得要給他加上一個的話,或許"量子加密應用之父"倒是名副其實!不加以區分的話,這並不是一種褒獎反而是捧殺,當然潘院士的貢獻並不是各位一個捧殺的名號所能抹殺的,但容易被小人抓住這一點反覆嘮叨,而最近某科普大神的批判文章中60%的篇幅居然在爭論「之父」之稱!實在有些無語!一、誰才是真正的「量子之父」?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潘建偉:沒那麼回事
    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在上海參加「對話張江」活動時,對量子通信的一些問題作了解讀。這就是我們取名『墨子號』的原因。」潘建偉說,墨子最早用實驗證明光沿著直線傳播,提出粒子概念和牛頓慣性定律的雛形,因此被稱為「科聖」。「我們想用名字提醒大家,中國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學。從前有、現在有,將來會有更多。」
  • 「墨子號」是怎樣煉成的
    科學家的夢想:把量子實驗室搬上太空說起中國的量子通信,有一個必須提到的名字——潘建偉。這位1970年出生的量子物理學家,41歲當選中國「最年輕院士」,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成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
  • 科大潘建偉院士入選2017年《自然》十大科學人物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大獲悉,英國《自然》雜誌於倫敦時間18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名列其中本期《自然》雜誌為每一位入選者刊發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導了潘建偉。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
    (兩會訪談)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量子通信的最新實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 「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與高校學子互動
    原標題:重大科技事件(MSTA)大家系列科技講座第三期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新量子革命」為主題的本期講座,主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徵天。   墨子號通信衛星、京廣幹線、量子計算機等科技成就的取得,標誌著當今中國的量子通信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 「墨子號」完成三大實驗任務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8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 1200公裡的超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成果,1個月前曾登上頂級學術期刊《科學》的封面。這次,星地間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又同時發表在另一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
  •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先機 9月12日,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開幕式暨主旨論壇在合肥舉行。
  • 合肥積極打造量子創新技術策源地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早在20多年前,中國科大就開始了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於2003年就提出利用衛星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方案,並展開量子通信的研究,一項項重要研究成果相繼問世。
  • 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 獲稱「量子之父」
    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今天凌晨對外發布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榜上有名。與他一同入選的還有今年在引力波研究領域名噪一時的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合作組織天文學家Marica Branchesi等。
  • 【新華網】「墨子號」完成最難實驗:現實版超時空傳送?
    (中科院供圖)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