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天地通信通道建立,下方信標光為地面發射,上方為「墨子號」發射。
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今年8 月16 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9 月3 日,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在合肥做報告,談及「墨子號」發射上天的前後,並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採訪時透露,九月中旬「墨子號」就能初步開始做科學實驗、進行科學數據採集。
「墨子」中旬開始「幹活」
前段時間,一些天文愛好者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觀測到了罕見的紅綠光束,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 墨子號」發射,讓人驚嘆為「 天地之間」的握手。「紅光是地面天文臺發到天上的,衛星又有一束光打回來,就可以進行星地的交互了。」潘建偉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其實是衛星和地面站之間建立物理聯繫的信標光,每天實驗的時候,在各個地面站都能看到這樣的信標光,而彼此都能看見,才是實驗的前提。之所以選擇紅色和綠色,是因為這兩個光的波長,正好跟他們實驗的光是錯開來的。
潘建偉介紹,量子衛星在地面建設有四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和一個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希望藉此構建起天地一體化的量子網絡。不過天地一體化聯通,對系統有許多考驗。衛星高速飛行,發出一束微弱的光,地面上的接收站,要準確地接收到,那靈敏度要達到什麼程度?潘建偉打了個比方:「就是說有個人在月球上用火柴點了一下,地面上就能探測到,這需要一個精密的轉動機構。」
「8 月16 日發射後,(衛星上天后)很快太陽帆板就展開了,給載荷加電後它的工作狀態也比較正常了。」潘建偉介紹,衛星上天后,隨後又解鎖了轉動機構。「這個機構在發射的時候要鎖得很緊,上天之後再解鎖,它們都很好地達到了相關設計指標。」潘建偉說,目前各個星地通道都建立起來了,希望通過調試之後,能夠在九月中旬,初步開始做科學實驗,並進行科學數據採集。
首次實驗是在大蜀山
潘建偉還回顧了量子衛星的研發歷程。十幾年前,科學家把精力放在了在光纖裡進行量子通信上,但距離一長就出現損耗,於是就開始思考如何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
2003 年開始,在多方支持下,潘建偉和他的團隊也在考慮做這些工作,首先在合肥的大蜀山做了第一個實驗,證明量子的信號在穿破大氣層之後能夠很好地存活。
2005 年至2011 年,他們又做了6 年原理性研究,在地面上用各種角度驗證實驗的可行性。2011 年,在國務院批准下,中科院正式立項支持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項目,經過4 年半的研製,今年6 月份「墨子號」正式出場,今年8 月成功發射。
潘建偉還透露,在國家發改委以及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支持下,團隊正在承擔「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的建設,設備在合肥的中科大先研院聯調完成了,可能會在10 月底進場,開始全線開通。「希望通過京滬幹線建成標準,十三五後期在全國範圍布網。」潘建偉說。
基於個人判斷,潘建偉曾給出了一個量子通信技術普及的「時間表」:5年左右很多機要部門開始用,10年左右金融業、銀行等大機構開始使用,15 年的時間或許走進千家萬戶。屆時,每個人的家裡、手機上或許都會有一個量子加密晶片,銀行轉款、電子帳戶等涉密操作,都不用擔心被盜用或者攻擊。當天,潘建偉也再次向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表達了對量子通信技術的自信。「我認為就是這個時間表,除非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加密方法出現。」潘建偉認為,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所以能保證加密內容不被破譯,可以從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保護隱私。
希望得到全方位支持
如今量子通信領域在國際上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近兩年中國量子研究成果顯著,美國、英國都在該領域加大了投入。潘建偉說,目前谷歌和IBM 等公司對他們也構成了挑戰,團隊壓力增大。「在量子衛星發射之後,我們團隊100 多人開了一個慶祝會,我發自內心地講,科學家總是有個人英雄主義情懷的,但是在做量子衛星的過程中,我就慢慢理解到個人是非常渺小的,我們取得的成績與整個團隊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潘建偉說,在中科院的主導下,他們已經做了不錯的工作,科大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半導體所等單位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又把國防科大、南大納入該中心,儘可能把國內的優勢力量,個人和團隊匯集到一起開展相關工作。據介紹,「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被列為一類優先啟動。
潘建偉說,他希望在安徽省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能夠形成一個量子信息的國家實驗室,統籌全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優勢力量,來組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相關重大科技工程的協同攻關,希望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產業承接方面形成全鏈條,並與相關企業形成聯盟,在人才引進方面給予支持。
□精彩言論
我們與量子的關係,可以從《西遊記》開始介紹。這個小說中有兩個神仙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順風耳,一個是千裡眼,這些都是神話,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慢慢變成了現實。——談量子通信
為什麼命名「墨子號」?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錢老當時在給我們作報告的時候說,大家都認為好多科學家都來自西方,但是我們中國在2400 年前就有一位科學家——墨子,他其實是第一個通過小孔成像實驗來證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個是我們做量子科學實驗的前提。墨子還有其他的思想,他在中國諸子百家的先賢裡是成長於民間,注重考察廣大民情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觀點是平等博愛、反對戰爭、兼愛非攻…… ——談命名
袁圓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