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我們開始第二章的學習,聲現象。上一篇我就說了,聲現象這一章簡單有趣,是學生們最喜歡學也最有成就感的一章了。講課之前先給大家講個笑話:問「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答「因為眼睛長在耳朵的前面」。哈哈哈,是不是很冷?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歌曲、清脆如玉的鳥鳴、夏夜池塘蛙聲一片、秋天收割機器轟隆,裝修工地電鋸刺耳,廣場舞蹈勁爆音樂.......從我們出生呱呱墜地開始,無時不刻在和聲音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我們的耳朵聽不到了,那會何等的糟糕,獲取信息,溝通交流都會有障礙。所以聲音很重要,我們學習一些和聲有關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那你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傳到我們耳朵被我們聽到的嗎?
現在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大家知道他們是怎麼發聲的嗎?以古箏為例,細心觀察的你一定能發現,在彈奏古箏的時候琴弦在不停的振動。在鼓面上放一些小豆子,敲擊鼓面,發出鼓聲,小豆子彈跳起來。我們人在說話時手摸喉頭會感到聲帶在振動。大量的發聲活動都表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是聲音不一定馬上消失。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樹葉隨風譁譁響、小溪潺潺流水聲、笛子空氣柱振動吹出悠揚曲調,都能說明固液氣都可以振動發聲。
《小兒垂釣》大家會背嗎?「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哈哈,跟著老師學物理還可以加強你的國學素養哦。岸上的人說話會把水中即將上鉤的魚嚇跑,但是聲源距離水下的魚還有一定的距離,那麼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航天員在太空說話交流需要藉助無線電設備不能直接交流又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也就是聲音需要藉助一些物質才能傳播,如果是真空環境(太空中),聲音可以由于振動產生,但是卻不能傳播。再說一遍,真空不能傳聲。聲源振動帶動周圍的空氣跟著振動,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類似水波,傳到遠處。我們把它叫做聲波。氣體可以作為介質傳播聲音,同樣液體、固體也可以。所以水中的魚也能聽到岸上的聲音。貝多芬在是失聰後通過牙齒咬住木棒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也能聽到自己演奏的琴聲。其實固體傳聲效果比液體固體都要好呢。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貝多芬才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哈哈,我又在胡言論語了。課本上的想想做做敲桌子和演示實驗鬧鐘放真空罩當中我就不贅述了,課本上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大家可以自己實際做做這兩個小實驗,挺有趣的。
回到開篇的笑話,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當然不是因為眼睛在前耳朵在後。遠處的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聲音傳播的比光要慢,也就是聲速比光速小。聲速的大小等會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攝氏度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液體中的,氣體中傳的最慢。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就是回聲。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就能區分出來回聲。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空曠的大房間能聽到回聲的原因了。如果聲源離障礙物太近時,回聲與原聲會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會覺得聲音更響亮,所以在衛生間唱歌會很好聽哦,洗澡時唱歌是很多人的個人小癖好,哈哈!利用回聲可以測海的深度、敵方潛水艇的遠近等。聲音遇到多孔柔軟的物體就會被吸收。這就是為什麼雪天會比平時更靜。
今天的課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