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體溫計為何至今無法稱霸「體溫測量界」?
你的肌膚常說,「冷冰冰的水銀溫度計,我是拒絕的。瞧人家紅外溫體溫計,那小手指一按,『照哪測哪』,一眨眼的功夫便測了溫度」。可倘若你去醫院檢查,護士姐姐很少使用紅外體溫計照兩下你的額頭便了事,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往往是首選。那為啥如此「高大上」的紅外體溫計至今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體溫計,大行其道呢?這還得從它的工作原理說起……
顧名思義,紅外體溫計的核心在於紅外線,紅外線屬於肉眼不可見光,並非紅外體溫計發射的「紅光」(那是雷射,僅僅幫助使用者確定被測物體的位置,並不參與測溫)。
紅外溫度計(網絡圖)
當物體溫度高於絕對零度[1]時,由於物質存在分子振動,其產生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其中大部分為紅外線。根據斯忒藩-波爾茲曼定律,在單位時間內,黑體[2]向外輻射的總能量與它表面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其中,A是發射率[3],σ是常數,紅外測溫儀基於這一原理,通過收集被測物體的全部紅外能量,可以間接計算出物體的熱力學溫度。
那麼,微不足道的紅外線如何搖身一變,變成了我們肉眼可讀的攝氏溫度呢?這一過程並不複雜。首先,你只需將體溫計的濾鏡正對被測物體,物體產生的紅外線便主動「投懷送抱」,透過濾鏡後被光電系統聚集並傳輸給光電探測器,光電探測器將其轉化成電信號,送往信號處理器,經過信號處理器校正後,傳輸至顯示輸出系統,最終轉化成溫度值。
紅外測溫儀的工作過程(作者自製圖)
如今,紅外溫度計技術上早已能實現高精度的測溫,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際生活中,物體無法向外界輻射其產生的全部紅外能量,一般認為,被測物體能夠向溫度計輻射95%的紅外線(發射率為0.95)[4],溫度計對此作出相應的調整,能夠測得準確溫度。不幸的是,物體的發射率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表面粘了土、蒙了塵、歪曲變形,都能改變其發射率。為確保其結果精確,需防止周遭環境(蒸汽、塵土、煙霧)的影響,保持被測物體表面清潔。
眾所周知,水銀溫度計的讀數隻增不減、肉眼讀數容易產生偏差、測溫時間長,破碎後還有水銀中毒的危險,因此,我國將於全面2020年停產。而紅外體溫計則相反,安全簡便,無需接觸被測物體、測溫快、還可以測量物體表面任何部位的溫度。但是,它不能測量內部溫度和表面光滑、透明度較高[5]的物體。此外,使用紅外線體溫計,為防止其它物體輻射的紅外線來「搗亂」,還必須保持雷射與被測物體垂直,近距離測量。
用紅外測溫儀測量體溫(網絡圖)
由此可見,由於其使用條件苛刻,紅外體溫計通常多應用於精確度要求較低的領域,比如工業測溫,或是快速排查體溫異常的患者時(接觸性溫度計會帶來傳染疾病的風險)。但要求精確度較高的體溫檢測,接觸式的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電子體溫計等顯然比紅外測溫儀更靠譜,畢竟37℃與37.5℃可是千差萬別!
----------------------------
附註:
[1]絕對零度:即熱力學的最低溫度——0開爾文,約等於-273.15攝氏度。
[2]黑體:理論上假設存在的物質,黑體能夠全部吸收所有外來的電磁波而不反射,其紅外線的發射率為100%(自身產生的紅外線100%向外輻射)。
[3]發射率:指的是物體向外輻射能量的程度,黑體的發射率為1(向外輻射100%的能量),自然界中的物體發射率小於1(小於100%)。
[4]由於物體的反射率、透射率、發射率之和為1,發射率為0.95時,必須得維持反射和透射率為0.05左右。
[5]測量一些發光的金屬表面,可用遮蔽黑膠紙或黑漆將待測表面蓋住,等待一段時間讓膠紙或塗料達到與其所覆蓋的表面相同的溫度,然後測量膠紙或者塗過漆表面的溫度。
作者:楓子